金秋时节,养生正当时!

健康   2024-11-05 17:41   江西  




秋季养生应以“收”为主即养“收”为原则。中医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预防秋燥又是秋季养生的重点,秋季应以保养体内阴气作为首要任务,少辛增酸,滋阴润燥,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目的。
秋季养生分三个时机,初秋养生宜清补为上。夏季刚过的初秋称为“温燥”,此时大补温补会助燥伤阴,加重病情,只能清补。仲秋养生宜和中为要。仲秋暑热散尽,冬寒未至,不冷不热可谓养生旺月,此时养生原则要突出“和”字。所谓“和”是饮食走中庸之道,饮食时间、饥饱、寒热等适当,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不食大热大寒、大辛大咸,相互协调和谐为宜。晚秋养生宜益气散寒。晚秋接近冬季,养生要忌生冷,少食性味寒凉食品以免伤脾胃,此时调整脾胃,是打“底补”的最佳时期,通过底补,脾胃健运,入冬才能抵御严寒。
秋季人体阳消阴长,顺应秋季的自然特性去养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是起居养生:秋季应做到早睡早起不熬夜,起居有常。《黄帝内经》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秋季养生起居关键在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之太过。入秋还要注意保暖,体弱老人和儿童尤应重视,适应节气的变化。
其次是饮食调养:秋天宜收不宜散,宜少辛增酸。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要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素问》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气味合而已之,以补益精气。”秋燥易伤津液,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佳,多食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预防秋燥室内应保持一定湿度,适当补充体内水分,多喝开水、淡茶、果汁、豆浆、牛奶等以养阴润燥,以少量、多次、缓饮为原则。饮食不宜太寒凉以免伤脾胃。同时还要注意饮食卫生。

第三是适当运动。秋高气爽正是锻炼身体的好时机。运动宜顺应的原则,应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适当开展健身活动如慢步走、弹跳、游泳、太极拳、八段锦等,即能消除“秋乏” ,又能增强体质。
第四是精神养生:“自古逢秋悲寂寥”,保持内心宁静,情绪乐观的积极心态很重要。秋季养生宜收敛神气、调畅情志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古有秋季登高,其实就是养收法之一,使人心旷神怡,防止“防春悲秋”,是调解精神的“良药”。

秋季养生中医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气温骤降,人易倦怠乏力,“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十分合适。秋季药补基本以滋阴养肺、润燥生津、健脾和胃为则,忌耗散。但对于营养过剩人群如高血脂、肥胖、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及高血压等患者,要警惕秋季“贴秋膘”,盲目进补会加重身体负担。“贴秋膘”应因人制宜,辨证施膳。脾虚人群,宜健脾和胃,食补中药有山药、薏苡仁、芡实、大枣等。畏寒肢冷,腰酸乏力肾阳虚人群,宜养血活血、温阳补肾,中药用西洋参、地黄、枸杞、黄芪等。对于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肾阴虚人群,宜清热润燥养阴,中药用沙参、玉竹、天冬、麦冬、百合、女贞子等。此外还有中药泡脚、穴位贴敷、穴位按摩等中医外治疗法,这些特色中医妙招也是很好的秋季养生保健方式,让秋季养生锦上添花,相得益彰。


1、膏方适宜人群:

① 需要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人群;

② 体质虚弱之人和亚健康人群;

③ 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的慢性病患者;

④ 大病初愈,术后、创伤后康复期的人群。

膏方开方取药流程:

3、膏方宣传片:


4、咨询电话:0791-86303630


专 家 介 绍

朱海燕  副主任中医师 

朱海燕副主任中医师 1995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临床医疗专业,一直从事中医内科及科研工作20余年。曾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传统中医科进修。

擅  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系统、心脑血管,消化系统及内分泌等多学科内伤杂病及疑难疾病。擅长中医辨证论治结合穴位贴敷等中医特色治疗常见多发慢性疾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肝胆胃肠疾病、慢阻肺、泌尿系结石)等,对各种慢性疾病积极健康管理,中医干预以预防并发症,改善预后。在体质辨识及亚健康的中医调养和中医辨证施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一审:  胡建华
二审:陈雯越
三审:沈德森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江西省中医院
建于1954年,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院,是江西省中医医疗、教学、科研、保健中心。在这里,为您及时发布医院信息,提供便民医疗及咨询服务,分享中医养生知识,做您随身的中医健康顾问,欢迎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