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际上工业软件大厂是先发优势,占好了市场,砌成了护城河,然后吃长期红利。这也是行业特点决定的:行业门槛高,前期投入大,技术发展是渐进式增长,客户群体少但比较稳定,业务需求随行业发展,变动小。
2. 之前对于工业软件大厂的收购有过详细介绍(参见 fasbridge.com)。网上也有很多相关资讯。但很少有人剖析背后的收购逻辑。其实大厂收购主要是技术+人才+市场,而软件本身的作用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2019年之前,国内工业软件厂商市场份额低于10%,可能5%都不到。这也是为什么说全球工业软件大厂的收购对于国内投行并没有什么参考意义。
3. 工业软件大厂收购的另一个逻辑是:共赢。行业里的一个特点是客户需求是通吃。比如飞机设计,需要从设计CAD,到CAE仿真,流体CFD仿真,电磁仿真,前后处理,平台协作等等;芯片设计需要TCAD设计,前端后端设计验证,各种类型散热,热应力,电磁仿真,一套流程走下来,往往需要采购不同软件,也就是会同时需要多个厂商的产品和服务。这时候如果有公司提供一个"全家桶",不仅有助于解决平台兼容,数据兼容,协作,保密等问题,还可以大幅降低成本。而收购可以达成这种"全家桶"。另外有些收购的技术,比如SaaS,云端技术,AI等也能成为已有产品放大器。
5.大厂一般少有进行新项目研发,主要原因在于风险过高。这种风险并不是技术上的,而是战略方向上的。收购一家成熟公司的性价比要远高于自己投资研发。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成熟产品更新发布时,一点新功能就会大书特书。当然如果把时间线拉长,比如十年,也会看到产品较大的变化。近些年我们也看到大厂的具体产品变化很小,而系统集成,应用层方面的改动较多。
6.很多大厂有上市计划或者已经上市,收购可以顺势增资扩股,提升股价,做漂亮报表,在资本市场上有所表现,不提。
7.大厂之间也是拼杀的相当激烈,是典型的"没有硝烟的商战"。虽然每个大厂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但也不是满足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正如前所说,行业客户少且相对稳定,抢占市场并不能简单的通过增加客户获得,而是切切实实的要抢客户,所以也是个此消彼长,不进则退的行业。参考 周末闲聊 (点击链接查看)。提到了竞争关系,收购潜在技术性公司以防落入"敌手"也是一种策略。
8.什么是大厂?至少以下几个特点:有独立研发的系列软件产品;能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某些细分领域市场份额能排在前几位;某些产品有行业垄断地位。如何成为大厂?这个话题有点大,后续慢慢聊。简单说就是砸钱砸人,业务+技术+商务,然后让时间检验,3-5年起步,10年正常。
9.再从个人职业角度谈谈。和互联网一样,工业软件大厂同样也是非常注重规则,流程,管理制度规范系统,分工细。因为企业大,员工多,通常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人都被固定在一个小圈子里做事。最典型的是某PLM大厂,其产品代码架构用C++写好,开发就按照规范做填空题。面试造核弹工作拧螺丝钉很常见。但是通常大厂资源比较丰富,如果想主动提升自己,也会有很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