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丨三明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大会发言摘登

时事   2025-01-08 22:14   福建  



1月7日下午,在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政协委员代表共12位同志聚焦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分别围绕市区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沙溪流域生态保护、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乡建乡创、产教融合、中心城区消费场景激活、交通运输与邮政快递融合、精准扶持“小个体”、提升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影响力、打造应急安全产业链、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推动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等方面作专题发言。现将精彩建言予以摘登。


陈洋锋委员代表民盟三明市委员会发言:



壮大市区经济 推动市区工业园区做优做强


市区工业园区是做强市区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眼下,我市园区产业总体呈发展提速的良好态势,但仍存在化工用地储备不足、招商模式亟需转型、营商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建议:


一是提前谋划扩园,提升园区承载力。强化多部门协调联动,统筹谋划、提前布局化工园扩园工作,将已纳入国土空间规划范围的土地,进行扩园综合分析,为产业发展留足空间,确保及时衔接政策做好申报实施工作。


二是创新招商模式,增强招商吸引力。加大基金招商、股权投资招商、市场化招商力度,积极引进新兴产业项目,抢抓合作机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专业招商团队作用,聚焦我市特色产业链,精准推进产业链招商,通过资本驱动、以投代引,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三是优化营商环境,汇聚发展驱动力。在项目落地上再提速,优化、精简化工园区项目评估流程;在担当尽责上再提振,树立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进一步把“三个区分开来”落到实处,推动形成“解难题、抓项目、促发展”的浓厚氛围。



杨叶青委员代表农工党三明市委员会发言:



做活“水文章” 推进沙溪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沙溪作为我市最大的河流,其流域经济带是我市人口与经济的主要承载区域,应当在加强流域治理、健全保护机制、合理开发利用上下足功夫。建议:


一是着力优化流域产业结构。全力支持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向“新”发展,推动生物医药、氟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倍增发展,深入推进水权交易改革,探索“水权市场化运作”模式,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


二是着力提升流域治污能力。补齐污水设施短板,强化园区污染防控,着力建设“污水零直排区”,加大污染执法力度,扎实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持续健全水质预警机制,开展专项执法行动,整治环境污染问题。


三是着力强化“河湖长制”。推广村级网络化管理模式,优化“智慧河流平台”,深化“晒水、议水、评水”机制,扎实推进防洪提升工程和海绵城市建设,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宜居家园。


四是着力壮大流域水美经济。依托流域水景旅游、优质饮用水资源等优势,推动生态休闲旅游、水上运动、水产养殖等产业发展,做优做强“水文章”,提升沙溪流域经济附加值。



童良委员发言:



加快培育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打造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将其作为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培育。着眼提升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综合实力,建议着力发展以含氟医药、抗肿瘤药物、特色中药、诊断试剂等为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提升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一是加快培育重点企业,增强产业实力。在支持龙头企业增资扩产、加快培育上游企业、着力培育优质中小企业上持续发力,推动龙头企业延伸布局、做大做强,聚力培育一批生物制品、化学药等领域的链主企业,将我市打造为国内高附加值原料药生产基地。


二是加快延链补链强链,壮大产业集群。深化与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重点集聚区的对接交流,积极引进高成长、高附加值的药物项目,扩大原料药及中间体产业链,支持本地企业开发特色原料药,积极吸引外地优质药企在我市建立生产基地,拓展高端特色原料药产品线,通过优势互补,共同参与国内国际大市场。


三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产业提升。加大创新研发平台建设,打造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一批成果转化,利用区域合作推动创新飞地建设,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引领产业升级



陈升智委员代表民革三明市委员会发言:



深化两岸乡建乡创合作 助力两岸融合发展


我市于2022年11月获准设立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要扎实推进试验区建设,努力推动政策创新突破、乡建乡创样板提升、服务保障完善。建议:


一是进一步发挥政策叠加效应的引领作用。用好用足战略机遇期、政策窗口期,认真梳理现有乡村振兴扶持政策,策划打造一批全链条两岸融合发展项目,创新出台支持台湾团队长期发展的政策,推动形成一批可借鉴、可复制的制度成果。


二是进一步打造共建共享共融的示范样板。主动学习借鉴台湾成功经验,打造富美乡村、乡村治理与产业融合等示范样板,促进产业与乡建可持续发展,积极聘用台胞担任乡村振兴发展指导员、人民调解员等社会职务,改进乡村治理模式,推动两岸合作深度融合。


三是进一步完善服务保障体系的平台支撑。通过建立“台湾青年乡建乡创驿站”,设立台胞线上、线下“第一家园”服务平台,优化政务服务和法律援助供给,为台胞台企提供全面支持,确保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行稳致远。



孙元玲委员发言:



产教融合 赋能三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推进我市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需要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实现同频共振,以适应时代变迁和行业发展趋势。建议:


一是聚焦要素保障,完善相关政策体系。紧密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出台更具操作性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案,以法定合同的形式明确产教融合各参与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使产教融合更加规范化和法治化。


二是聚焦人才培养,调整优化专业布局。按照“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原则,围绕我市重点、特色产业,与企业共同设计并优化课程体系,定期评估课程教学效果,根据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课程内容,“订单式”培养服务业紧缺人才。


三是聚焦资源联动,打造产教融合联盟。借助政府统筹、产业聚合、企业牵引、学校主体的联盟平台优势,主动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产品研发、技术推广和咨询等全方位服务,加快集聚创新发展资源要素,为三明特色产业链发展赋能助力。


四是聚焦充分就业,拓展校企合作空间。明确校企“双主体”责任,规范专业(工种)培训计划、完善培训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使用和激励政策体制,实现校企合作互惠共赢。



陈家勤委员代表三明市工商业联合会发言:



打造消费新场景 赋能商圈新活力


打造消费新场景,既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需要,也是众多网红城市“出圈”的密钥。建议:


一是做大商圈业态。通过发展壮大徐碧、城关和下洋商圈,让三个商圈连串成片、形成互补。紧扣“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要素,对现有商业场所进行调整优化,丰富零售、服务、小吃、娱乐等业态,做大夜市经济规模,培育打卡地。


二是赋能商圈文化。充分发挥市区独特优势,规划打造“特色文化+商业场景”深度融合的城市名片,以城市发展为脉络、以特色资源为依托、以沪明对口合作为契机,有规划地建设一批展示小吃文化、沪明文化、工业文化、红色文化、绿色文化、精神文明等新消费场景,让外地游客品味三明、融入三明。


三是提升商圈环境。加快周边区域的规划和改造,特别是加强公共区域休闲设施的配套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对存在的环境问题,如不合理的垃圾站和占道摆摊等,应及时调整和规范,优化公共设施布局,改善商业环境。同时,针对长期闲置的市场,可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推动市场的有序经营和高效利用,从而提升商圈的活力。



薛俊林委员发言:



深化交通运输与邮政快递融合 推进农村物流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市深化交通运输与邮政快递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当前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亟待解决。建议:


一是建立长效机制,探索可持续之道。组建工作专班打破融合壁垒,确保客货邮融合发展工作有效落实。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助力客货邮融合可持续运营。建立安全风险共担机制,厘清各方安全责任界限。增强乡村网点造血功能,拓宽站点经营者增收渠道。


二是聚焦资源整合,探索实现路径。通过场站整合、一站多能,统一标识、统一硬件设备、统一信息平台、统一服务标准。通过系统整合、一网多用,实现邮政、快递信息及时共享。通过人员整合、一人多岗,使从业人员兼具客运、投递从业资质。通过车辆整合、一车多用,满足客货邮运输要求。通过线路整合、一线多运,提升农村客运和邮政快递的频次。


三是取件方式多样,提升服务水平。通过因村施策,打造村级服务点,推行“集中取件”,方便村民取件。通过智慧赋能,在快递量大的乡镇及村级服务点引进“智慧灯条”取件技术,实现“一秒取件”。



邵子华委员发言:



精准扶持“小个体”


个体经济作为最前线、最广泛的实体经济成员,其从业者的稳定性、保障性、抗风险能力还有待提升。建议:


一、精准培育,打造“小个体”三明名片。重视传承人培育,加强传统技艺、传统文化的深挖拓展,在生产经营方面给予指导,大力培育本地特色品牌、本土商标,打造三明品牌。


二、精准宣传,提升“小个体”影响力度。对深受群众喜爱的“知名”类个体工商户,多渠道搭建宣传平台,举办“一县一宴”“一县一品”等“名特优新”个体户评比活动,深化品牌创建、保护、宣传等服务。


三、精准赋能,推动“小个体”转型升级。引导互联网平台简化、优化个体工商户入驻条件,对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经济形态的个体工商户给予政策倾斜,积极扩大产品网销规模,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一体化经营模式。


四、精准帮扶,助力“小个体”持续发展。按照“知名”“特色”“优质”“新兴”四个类别,探索建立“生存型”“成长型”“发展型”个体工商户名录库,针对不同类型实施差异化的帮扶措施和培育政策,为个体工商户提供灵活用工服务,加大对个体户融资支持力度。



胡艳华委员发言:



提升我市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影响力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三明段)的建设,有力弘扬了长征精神。但目前整体运作在基础配套、资源挖掘、区域联动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建议:


一、基础连通,提升整体运维水平。一是优化项目分级分类管理,统筹推进各项目建设。二是设施与科技赋能配套,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制定统一服务标准与考核机制。三是拓宽融资和人才培养渠道,探索市场化运作与管理模式,激活发展潜能。


二、内外融通,深化长征文化内涵。一是挖掘长征与客家融合资源,编撰长征三明段故事,加强与新媒体平台合作,策划线上线下联动项目。二是设计长征旅游路线,与龙岩共同设计统一的长征福建段旅游品牌。三是突出长征三明段特色,突出伟人革命足迹,展现革命的历史征程。


三、业态贯通,打造沪明“双链”格局。一是丰富新兴业态,围绕“红色+”主题,推进长征旅游与其他业态融合。二是打造沉浸式红色文旅供给,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以新模式增加年轻游客的参与度。三是借力“一大会址”打造沪明联动体验式项目,通过跨地域、跨历史时空的串联,持续激发游客对体验式长征项目的游览热情。



王钦蓉委员发言:



建设现代化实战消防综合训练基地 打造安全应急产业链


加快现代化实战消防综合训练基地建设,打造安全应急产业链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将现代化实战消防综合训练基地作为市重大项目,积极向上协调、向外对接、精准发力,全力支持基地做大做强,保持全国领先优势。


二、筹建安全产业学院(校)。引导三明农校顺应职教政策调整趋势,探索创办安全产业学院(校)及相关中专学历专业,并与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职教园分校开展联合办学,开设相关大专学历专业,培养安全应急技术技能人才。


三、打造安全应急产业链。一是打造干部职工应急安全教育基地,依托市委党校开设安全应急课程,争取承接更多市内外的各类培训活动。二是打造大中小学生应急安全教育基地,提高大中小学生应急救护能力。三是完善基地周边区域的配套设施建设,为专业人员培训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四是加强招商对接做大安全应急产业,引进国内应急产业龙头企业落地三明。五是推进应急安全体验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策划打造精品特色文化旅游路线,做大区域文旅经济。



林珊委员发言:



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 让青年在城市发展中更加有为


城市是青年人口最集中、发展最活跃的区域,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就要通过优化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来满足青年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需要。建议:


一是安居。实施“青年安居计划”,对现有的人才房、人才公寓、大中专毕业生公租房、人才住房补贴等相关政策进一步梳理整合优化,让青年“有所居”。


二是乐业。围绕乡村振兴、医疗教育、我市主导产业链等领域,加大岗位开发供给力度,提供青年创业对接系列服务和创业孵化空间,市县联动打造一批青年发展型社区、街区、城区、园区等,实施产业引青、平台聚青、就业促青等行动。


三是解忧。加快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更多的普惠性托位,加强中小学生课后托管服务,支持用人单位采取柔性管理方式,将“生育友好岗”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缓解青年育儿烦恼,用“生育友好”助力“青年友好”。


四是舒心。搭建线上青年一站式服务平台,加强青年夜校建设,为青年提供运动、休闲、健身的场所,提高城市对青年的核心吸引力,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



林建忠委员发言:



推动县域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我市县域重点产业链已具备一定规模和比较优势,但部分县域在产业发展定位、产业特色、产业链延伸、龙头企业培育、创新能力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建议:


一、下大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科技、数智、金融、人才、品牌赋能,以创新链为侧重点,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建设创新孵化平台,加快企业“制造”向“智造”转变,设立科技创新发展基金等,打造“人才飞地”,大力实施质量品牌建设工程。


二、下大力做强做优首位产业。聚焦优势产业,推进链条项目工作和招商引资工作,做强首位产业,构建“龙头引领有力、链条上下贯通、集群协同高效”的产业生态圈。


三、下大力全面推行“亩均论英雄”改革。推广科技招商,对拟引进项目开展“双评价”,算好“投入产出账”,加快盘活低效用地,推动产业发展从增量规划向存量更新过渡。


四、下大力培育壮大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实施龙头企业培优扶强工程,制定“一企一策”扶持政策,分类对接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一县一企”挂牌上市。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文字:全媒体记者 刘岩松 余国龙 

图片:全媒体记者 陈登达 李政频

新媒体编辑:李雨青

初审:李雨青

复审:张通翔

终审:黄春霖

三明日报
这里有三明权威的时政新闻,有用的生活服务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