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泰宁县弋口草塘红军战斗遗址背后的故事

时事   2025-01-10 11:46   福建  


“绝命后卫师”红34师在泰宁激战之地发现红军战壕 1米多深400多米长,为泰宁境内已知最长


探寻弋口草塘红军战斗遗址背后的故事



泰宁县梅口乡弋口草塘发现泰宁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长红军战壕,这里还发现红军兵营、哨所遗址。


梅口、弋口两地是“绝命后卫师”红五军团第34师在第五次反“围剿”建泰沿线阻击战之地。弋口草塘发现的红军战壕深1米多、宽约0.6米、长400多米,有的地方清晰可见,有的地段被茂盛的杂草覆盖,战壕每隔一段设有一个“U”形机枪位置。


上月29日,笔者与中共泰宁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工作人员在梅口乡和廖元村几位同志带领下,来到弋口草塘探访。


草塘排山顶的红军战壕




炉石峰上的红军哨所


泰宁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31—1934年)中央革命根据地21个县之一,是中央根据地突出在东北部的前沿阵地和支援东方军挺进闽中的后方战略补给要地。梅口、弋口两地是红军解放泰宁的前沿阵地,也是建泰沿线阻击主战场和“绝命后卫师”红34师的激战之地。


弋口地理位置在泰宁县境中南部偏西处,西与建宁县交界,历史悠久。早在宋元时期就隶属崇礼乡,那时称为依口保。明清时期隶属崇礼乡大田里,苏维埃时期泰宁建立8个区,66个乡苏维埃政府,隶属梅口区。1934年6月,国民党占领泰宁县城后,把泰宁划分为5个区,弋口属于三区南乡,驻地设在弋口,辖8个联保,24个保,223甲;1940年隶属弋梅乡,驻地设弋口。1956年设立弋口区,所辖乡镇达13个;1959年设立梅口公社,弋口纳入梅口成为大队。1979年因国家兴建池潭电站,形成浩瀚金湖后,弋口大队分散迁移,取消建制。


炉石峰山顶哨所遗址


据《泰宁县志》记载,弋口山川位置,多山多水,泰之为邑,以山僻,亦为山奇,以溪瘠,亦以溪秀。笔墨鲜述,舟车莫通,遂成宇内奥区,炎方灵薮。


87岁的温秀清老人是我们此行的向导,老人步伐矫健,身手敏捷。


炉石峰是我们要登的第一座山,矗立在大金湖弋口平湖岸边,山脚被湖水淹没,最高峰海拔427米。


道路难行,我们一行人在杂草丛生的小径中穿梭。有的路段为古道,小径依稀可见,只是被枯叶覆盖,有的路段是村里请人新开辟出的路。来到山顶一空旷处,温秀清老人介绍,他早年听父亲说,这里原先有一座寺庙,叫炉石庵庙,当年红军有近百人驻扎在这里。他们居高临下,整个弋口区一览无余。红军驻扎这里有一阵子,撤离后,寺庙被国民党军烧了,火光冲天,烧了一整天,村子里都能看见,村民因害怕国民党军而不敢前去灭火。驻扎过红军的炉石庵庙在这次大火中损毁。这件事,村里上一辈的老人们都印象深刻。


现在,山中遗留了许多柱子石墩、土墙基等,边上还有蓄水池,因为是冬季,干涸了,不见水。


继续往山顶前行,来到临湖山嵴,一建筑物墙基和依稀可见的战壕痕迹映入眼帘。建筑物墙基在一个不足5平方米的小山头,残留1米多。温秀清老人介绍,当年,他父亲上山砍柴到过这里,看见这墙有2米高,里面有持枪的红军在放哨。历经90年的风雨侵蚀,只剩下这一段地基,其他的都不见踪影了。战壕的掩体也被风化,被泥沙填埋或枯枝腐叶掩盖,只剩下一些裸露的石头。


当年,红军的哨兵在这里站岗放哨,若敌人从弋口区出发,经过山脚便能被及时发现。红军为何要坚守这一高地?曾在梅口乡做过武装部长,当了14年兵、副营长转业的叶元新介绍,通过对泰宁和建宁革命史的研学,初步判定是1933年7-8月,由于泰宁城区的第二次失守,为巩固建宁苏区,实现建黎泰苏区的发展目标,加强对弋口这个水陆交通枢纽的控制,由建黎泰军分区建立起这个战略要地守护点。


从地形上看,山脚下有一条从弋口经廖元通往建宁县的路,炉石山与对面草塘排山正好形成一个隘口,红军守住这两座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炉石山林木资源茂盛,山势陡峭,红军可凭借这些树木作掩护打击敌人,而敌人却无法展开大部队作战和机械化战斗,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地。




红军三进杉城,梅口、弋口是前沿阵地


泰宁县汇编的《泰宁人民革命史》及《泰宁文史资料》等一些红色书籍,对发生在弋口的战斗有一些文字描述——


1931年5月30日,第二次反“围剿”最后一仗在建宁打响并取得最后胜利。


1931年6月,红三军团第6师在师长郭炳生、政委彭雪枫的率领下,兵分两路进军泰宁。一路从建宁经大田、新桥、上青、朱口进城;另一路经弋口、梅口直插泰宁。国民党军弃城逃走,红军不费一弹就顺利占领泰宁县城,泰宁县第一次解放。7月9日,驻守泰宁的红6师奉命西撤,集结建宁待命,泰宁县城第一次陷落。


1932年10月16日,周恩来、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各军团从广昌兵分五路向建、黎、泰挺进。以红22军为右纵队,从广昌巴口桥经建宁的客坊、均口,进攻泰宁弋口、梅口及县城之敌。以红五军团为总预备队,从广昌甘竹出发,进入泰宁梅口以西地区,策应红一军团、红22军消灭建宁、泰宁的敌人。10月18日中午,红22军到达弋口,驻守弋口的国民党军已于头天晚上闻风而逃。当天下午,红22军向梅口推进,先头部队在梅口渡口击溃国民党周志群旅。19日上午,红军兵临泰宁城下,红军第二次解放泰宁。1933年2月,红军进入第四次反“围剿”,红军主力奉命西向,强攻南丰。2月23日,保卫团副团长杨仕聪再次抢占县城,泰宁县城第二次陷落。


1932年3月13日,建黎泰模范少先师2连及教导队击溃驻守梅口的国民党军,进占梅口。4月2日,建泰独立师一部进占梅口,当日再向弋口推进,并与保卫团接火,迫使保卫团向县城溃窜。红军及地方武装主动出击新桥、梅口之敌,牵制打击了进攻的国民党军,成功保卫在大田区的县委、县苏维埃政府。1933年7月8日,闽赣省军团独立一师和闽北独立师开进县城,泰宁县城第三次解放。




建泰沿线阻击战之弋口阻击战


据泰宁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江茂求介绍,1934年4月,红34师从泰宁县城撤出后,按军委命令继续驻防建泰沿线,阻击、迟滞向建宁压迫前进的敌人,先后在建泰沿线进行了李家坊、油店、弋口草塘、梅口、挽舟岭、横路下等6场系列阻击战,弋口和梅口之战最为激烈。


弋口的阻击战是4月26日打响,从将乐调来的国民党第10师李默庵部以28旅为左纵队,30旅为右纵队,随带工兵营,分两路向弋口挺进。午后2时许,左右纵队分别经下渠、新田、三官堂和普洞、大湖、谢家坪,到达与弋口隔河相望的邓家坊。


28旅在机枪和炮火的掩护下,企图在邓家坊南面河滩强行涉水架桥。防卫弋口的红军部队是从明溪县胡坊一带撤回的红7军团19师55团的两个营。红军预先占领金溪西侧的弋口和草塘交接处,南面炉石峰北面草塘排顶两个山头,悬崖峭壁居高临下,是兵家必争之地,红军占据了有利条件封锁河滩。


在此战斗了三天三夜,敌众我寡,红34师及时从梅口赶来增援,国民党军死伤惨重,架桥未能成功。午后4时,国民党第10师30旅从弋口北面的廖家村一带偷渡成功。红34师一部立即赶来堵截,红101团10连连长王锦昌率领战士向廖家村河滩发动多次反冲锋,并带头冲入敌阵,一人连续投出16颗手榴弹,给敌人以很大的杀伤。但终因国民党先头部队已占领河滩阵地,架设机枪,在强大的火力掩护下,国民党后续部队成功渡河。红军未能实现阻止敌人渡河的目标,只得退回预先构筑好的野战工事中阻击敌人。下午6时许,国民党第30旅全部渡过金溪,从北向南蜂拥而来。因阵地被突破,红军被迫经弋口草塘、廖元、茜元一带山地撤退。


温秀清老人介绍,他的伯父当年还给撤退的红军带路,经廖元、大山、树柿垅一带到达建宁县的苦竹坪,去追赶红军大部队。




草塘排发现泰宁迄今最长红军战壕


从炉石峰下来,我们攀爬炉石峰对面的草塘排山。沿竹山小道行至半山腰,就没有小路可走,依靠林中小树,我们在杂草丛攀爬,十分艰难。因道路艰难,考虑安全,向导换成当地村民温秀明。


到了山顶,在一片杂树和杂草丛中,一条清晰的战壕映入大家眼帘。这是一条环绕山头修建的战壕,深1米多、宽约0.6米、长400多米。因年代久远,有的地方清晰可见,有的地段被茂盛的茅草覆盖,战壕内外都长了好多树木,战壕每隔一段设有一个“U”形机枪位置。


叶元新从一个军人的眼光分析——两座山山势陡峭,形成一个隘口,山脚的路是弋口通往建宁县的必经之路,红军驻守这里,居高临下,国民党军想要突破这道防线很难,因为两座山是天然屏障,易守难攻。


在一处平坦地段,向导温秀明说,小时候,他听他爷爷和叔公们说起过发生在这里的激烈战斗。战后,红军撤离,来不及掩埋牺牲的战士。当地老百姓都知道红军是帮助穷人的队伍,红军战士是好人,等国民党兵撤走后,一些村民就上山把红军战士的尸体就地掩埋,并用一块石头竖立作为标记。


草塘排山顶战壕周围发现许多竖立的石头,疑似当年村民掩埋红军战士遗体时,以石为碑作的标记。


正如温秀明所说,在战壕旁的树丛中,我们发现很多块立着的石头。我们将周围的杂草清除、树枝砍去,抚摸着这些石头,默默向英雄致敬。


岁月悠悠,风雨九十载。当年目睹这场战斗的人已经逝去,能亲述这段历史的老人也成为故人,老人们的后人能记得的,也是一些零星记忆。笔者查找了《泰宁人民革命史》《泰宁文史资料》《泰宁县志》等书籍,书中对弋口阻击战有文字记载,对炉石山与草塘排山的阻击战却只是点到,没有详尽的文字记载,实为遗憾。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文字、图片:江秀星 邓祖明

新媒体编辑:李雨青
初审:李雨青
复审:张通翔

终审:黄春霖

三明日报
这里有三明权威的时政新闻,有用的生活服务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