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代表成果介绍(四)

学术   2024-08-22 13:27   上海  

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名单正式公布,华东师范大学在本次评选中共有43项成果获奖,获奖总数创历史新高。本期为您推介著作论文三等奖获奖成果(按教育部公布顺序排序)。


著作论文三等奖




丁钢

中国教育文化的阐释(著作)

内容简介:

这是国内第一本关于中国教育文化研究的著作,开拓了教育文化研究的新领域。该书将一种开阔的文化研究视野引入教育研究,将教育视为一种文化蕴涵复杂的历史现象,对中国教育所涉及的复杂文化面相展开深入全面的考察。该书选题独特、方法新颖和理论前沿,其中蕴涵的问题意识、思想砥砺,成就了一部对教育文化研究领域发展具有启发性的著作。因其的学术魅力和语言风格,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并在出版当年评为中国教育新闻网2021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中的教育理论类图书。
该书将目光投向汉字教育、乐教内涵功用、传统书院文化建构、宗族经济与教育这些在传统社会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文化活动,以及在早期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选择,书院精神与现代大学建立、现代学制形成等具体领域的变革努力,进而探讨了传统文化在人文课程设置中的若干理论问题、课程变革的文化处境、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解释和全球视野中的中国教育等当代中国教育文化变革。从这些自古至今典型教育文化事例的研究中,深入阐释了其中蕴含的中国教育文化智慧,以更为全面的文化视域来分析中国传统教育的本质与演变,力图从中国教育传统的多元发展形态去清晰中国传统教育的文化构成及其精神特征,体现了从中国教育文化探究出发建构中国教育学术话语体系的不懈探索。











高德胜

生活德育再论(著作)

内容简介:

生活德育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学者建构的本土德育理论,自从明确提出到现在,已经获得了丰硕的成果。生活德育的理论框架已经得到了基本的建构,同时其基本理念在教材编写中也有进一步的探索。可以说,生活德育理论的大框架基本形成。生活德育论自提出至今已有近 20 年的时间,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实践运用与理论研究的深入,新出现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需要再次破解。该成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着力解决三个问题:生活德育的基本与前沿问题的深化研究,前沿、重大德育课题的破解,生活德育范式的拓展。
该成果由导论、生活德育的基本理论问题、重大德育主题的探索、生活德育的范式拓展等几个部分构成,其主要创新主要体现在:本土新兴德育理论的建构与完善,对习惯、道德想象力、感恩、道德伪善等重大德育课题的破解,生活德育范式得到拓展。理论价值体现在:中国德育理论特色与实践路径的探索,对古老教育智慧的继承与发扬,回应学校德育的时代困境,奠定学校德育的基本原理。











柯政

高考改革需要更加重视科学学科(论文)

内容简介:

该文开辟了一个新的理论研究领域,即高考改革及各子政策(如选考政策、计分政策、分数合成政策)与学科地位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影响机制。通过理论论证、证据佐证,积累了一系列具有相当可靠性的理论观点,为后续高考政策优化调整提供了新知识。在选题上,该成果回答了新高考政策是否导致了科学学科的弱化、程度如何、机制是什么、应该怎么解决的之前并无系统研究的问题。在理论观点上,该文提出了一套关于新高考改革弱化科学课程的作用机制的新论断。即“学生避考科学学科主要不是因为选科制度,不是因为学生怕物理难,而是因为计分制度不科学,担心不公平”。这个认识在根本上颠覆了当时各种政策讨论背后的知识假设,即“物理难,所以学生不想选”。在方法上,该文提供了若干第一次公开发表的创新性证据。该文获得了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大量数据,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政策模拟的方式,对有关结论进行了验证。这是其他研究所不具备的,大量的数据也是第一次公开发布,为该领域提供了新的证据。












袁振国

双优先: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模式(论文)

内容简介:

该成果以历史为经,以重大政策为纬, 通过“国家优先发展教育”、“教育优先满足国家发展需要”和“余论” 三个部分系统总结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成功道路、中国模式。
该文阐明实证性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是中国根据自己的国情,传承本国的传统,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创造性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的双优先模式,即:国家优先发展教育,教育优先满足国家发展需要,双轮驱动、相辅相成。
“双优先”模式不是一次成型,也不是简单的线性延续,而是在多次社会巨变与国家承担能力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清晰;相辅相成的作用也是在发展中形成的。近十年,这种“双优先”模式及其互为强化的作用更加明显。可以预期这个模式将继续推进未来中国国家和教育现代化的加快实现。












祝智庭

教育信息化2.0:智能教育启程,智慧教育领航(论文)

内容简介:

该研究共分为五章,在具体分析了“教育信息化2.0”提出的背景和意义之后,围绕着教育信息化2.0的建设目标,重点阐释了智能技术、智能教育和智慧教育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中的角色和作用。最后基于教育信息化2.0的建设目标,对信息化2.0的实践路径进行系统设计。该研究提出智慧教育是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其核心价值是使学生获得美好的学习发展体验,指向了教育的核心使命和社会责任,因而理应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领航和先导;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要认真分析与预判潜在风险,面对技术的冲击和挑战时恪守底线思维:把适合机器(智能技术)做的事让机器去做,把适合人(师生、管理者、服务者等)做的事让人来做,把适合于人机合作的事让人与机器一起来做,构建技术融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此,该研究对信息化2.0的推进路线进行了系统思考,包括顶层设计、标准规范、保障体系、应用发展、能力建设以及环境建设等工作。最后,强调了教育信息化2.0建设中应以智慧教育作为领航理念并需恪守技术应用底线思维。

文章揭示了技术赋能教育变革的SARM原理,又避免了线性思维的局限性,并将智能教育与智慧教育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行动框架,具有中国原创意义,对推动智能时代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推动产生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效应、激发技术的教育变革潜力、支撑教育系统进行整体变革具有前沿引领作用。












汪晓赞

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发展战略研究(论文)

内容简介:

该论文本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思路,整体上以链式主题结构呈现,各部分主题鲜明,撰写思路清晰,充分反映了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从理论概念化到实践操作化的逻辑转型。

该论文基于社会生态学理论、健康行为改变理论、生命过程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遵循“长远规划、系统构建、有效控制”的原则,创新性提出了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3-4-5”发展战略体系:即:凝聚家庭、学校和社区3 大主体力量,辐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4 个领域范围,落实优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发、活力校园的打造、家庭-学校-社区多元联动的构建、运动奖励计划的设置、运动智能监控的运用等5项行动计划。该战略体系不仅打破了学校单一发力的局面,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系统性干预方案,为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全方位、全时段的整体解决方案,也为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了充分保障。












蒯曙光

A social interaction field model accurately identifies static and dynamic social groupings(论文)

内容简介:

该研究旨在探究人类基于社会信息进行知觉整合与分组的认知加工机制,并提出计算模型对于这一认知过程进行解释。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在理论层面上,该研究将首次阐明人类利用距离、朝向、姿势等简单的视觉信息进行社会交互判断与社会群组知觉整合的机制,揭示社会信息在人类知觉信息加工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提出基于人类行为的认知计算模型来量化社会知觉整合的加工过程,使得领域内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在应用层面上,该研究将为建立社会交互能力的测评提供一种情景化的测量方法。长久以来对社会交互能力的测评是心理测量领域的难题。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以较低成本制造出接近真实环境的虚拟场景,让受测者和环境进行有效的互动,则可以弥补这些缺点。我们的实验范式和计算方法为建立基于虚拟场景的情景化心理测试提供了新的途径,可以在临床治疗方面为自闭症、社交恐惧症等社交功能障碍提供新的评测工具,服务于心理咨询和特殊教育等领域。












曾刚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基础与路径选择(著作)

内容简介:

该成果将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等理论、区域创新系统与全球生产网络理论进行了系统集成,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发展实际,系统阐述了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背景、成效及存在问题,并通过典型案例剖析和国际发达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总结,对我国生态文明未来建设方案进行了设计。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学科领域众多,学术观点众说纷纭,加上世界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适宜的行动方案不完全相同,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集思广益。系统梳理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基础与路径选择,并对不同案例区域进行了分析,出版后掀起了国内经济地理学研究生态文明的热潮,不仅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科发展,也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具体而言主要创新和理论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将生态文明理论、理念与实践联系在一起,提出了生态文明新思想和新路径;第二,科学编制了中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三步走”战略规划,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三,创新性地提出了“生态特区”及构建指标体系,进一步凸显了生态文明的实践价值。












黄忠华

土地制度、结构转型与经济发展(著作)

内容简介:

该专著内容主要分五个部分展开论述。该研究认为“以地谋转型发展”是解释土地制度、结构转型与经济发展的关键线索与突破口,土地制度变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不同于西方分散的土地配置模式,中国政府主导的土地配置模式对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土地不仅是一种基本的生产要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制度工具在撬动结构转型与经济发展。地方政府通过以地引资、以地生财、以地融资将土地视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但土地作为结构转型的工具尚未充分认识,该研究提出通过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要素市场化配置来促进我国城乡区域优化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叶超

A Theory and History of Rural-urban Governance in China(著作)

内容简介:

该成果正文由七章构成:绪论,城乡关系概念、方法与理论,斯密框架,中国城乡关系的缘起,中国历史时期的城乡关系,中国近现代的城乡关系,结论。该成果从历史和地理相结合的视角出发,在梳理四千年城乡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解释中国城乡关系长期历史演变的理论框架。通过系统分析中国城乡关系历史,将其划分为对立、融合、再对立三个阶段,并论证了政策一文化和临海一贸易两组变量是制约从历史时期至今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主要动因。



编辑 |孙婉然 郭思晨
审核 | 王曼 吴文钰

华东师大人文社科
推送相关通知公告、分享科研动态信息、宣传优秀科研成果,欢迎关注华东师大人文社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