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大团长于1510年末去世,这让骑士团又一次有机会在“全国”层面考虑新的思想。有一个提议是选举波兰国王为大团长。这个主意的始作俑者主要是波兰贵族和教士。他们会欢迎君主保持独身,因为那样就能保障波兰的选王制。国王愿意让他的后代考虑这种路线,但条件是教宗给他豁免权,允许他自己结婚!但条顿骑士团早就选好了自己的候选人:阿尔布雷希特·冯·霍亨索伦-安斯巴赫(1490—1568)。他出身德意志最重要的家族之一,但他的家族不够富裕,无法为全部八个儿子提供合适的生计。骑士团的利益和霍亨索伦家族的利益完美相符。
阿尔布雷希特·冯·霍亨索伦-安斯巴赫,第37任条顿骑士团大团长,也是第一任普鲁士公爵
要让骑士团的人选得到普遍接受并非易事,尽管这个年轻人与波兰国王、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国王都是亲戚,与神圣罗马帝国和教会也有极好的关系。骑士团在德意志和立窝尼亚的修道院都赞同让他当大团长(没有正式举行选举),于是阿尔布雷希特于1511年加入骑士团,并于同一天就任大团长。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皇帝当即表示在道义和政治上支持他,敦促他参加帝国议会和帝国的其他重要会议,并更多关注皇帝的意愿。1512年初,阿尔布雷希特在纽伦堡与皇帝会面,解释说,他在向皇帝宣誓效忠之前,必须先摆脱对波兰国王的依附关系。皇帝不准他向波兰国王宣誓效忠,于是阿尔布雷希特立刻采纳了自己的前任的内政外交政策:想尽一切办法逆转两次托伦条约。但他追寻这个目标的手段与他的前任迥然不同。
阿尔布雷希特直言不讳地表示对禁欲生活没有兴趣。骑士团成员匆忙向他解释,普通骑士和神父必须认真明天有课遵守禁欲的规矩,但大团长是出身大贵族的高级官员,不必拘泥于这些细枝末节。他们说,他只需要牺牲婚姻的可能性即可,因为他的誓言要求独身,不是贞洁。如果教宗们可以公开与女人一起生活,红衣主教和大主教们可以公开炫耀自己的情妇,那么年仅二十一岁、受过世俗教养的德意志大诸侯凭什么非要理睬卑微修士的职责呢?
阿尔布雷希特比他的很多同时代人更清楚地明白,未来属于这样的君主:他们能控制自己的领土,压制爱争斗的贵族和不肯配合的议会,鼓励贸易和工业,让臣民越来越富裕并从他们那里征税,然后雇佣专业的军队,执行理性但大胆的外交政策,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简而言之,他是最早的专制君主之一,并且比其他很多君主都更有能力利用机遇,因为条顿骑士团的国家传统就是纪律和秩序(至少他们尊崇纪律和秩序,尽管这些理想在14世纪的光荣时代之后就没落了)。尽管最近几位大团长减少了骑士团内部的纷争,并重新控制了军官们,但仍然缺少足够的资源去建设专制国家,顶多只能上演一些令人肃然起敬的阅兵式和公共典礼(这些典礼既有宗教色彩,也有骑士精神)。毫无疑问,军官和骑士、主教及其教士、修道院长及其修士和僧侣、市民及其行会,以及骑士与其部队,能够创造一流的隆重排场。但有排场不一定代表有实权,阿尔布雷希特和很多同时代人不同的是,他渐渐学会了辨识这两者的区别。
年轻的阿尔布雷希特的谋划需要莫大的耐心。他首先要执行必需的改革,增强自己的权力;然后等待机会来行使权力。起初他依赖波美萨尼亚的“铁主教”希奥布,他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人文主义学者之一,波兰君主及其高级教士也注意到希奥布多么尊重传统并且温和。但在1515年,阿尔布雷希特受到了迪特里希·冯·舍恩贝格的影响。他是一个魅力十足的年轻江湖术士,专攻数学、天文学和占星术。年轻的大团长始终关注最新的文化潮流,开始热情洋溢地倾听舍恩贝格的占卜。他还和舍恩贝格一起在夜间搞一些不道德的厮混。阿尔布雷希特终于摆脱了神父和年长的虔诚骑士的陪伴,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至少是在柯尼斯堡的条件许可之下。舍恩贝格还说服了他,现在是时候插手外交事务了;现在既然波兰国王齐格蒙特一世[1](在位:1506—1548)即将与莫斯科大公国的瓦西里三世(在位:1505—1533)交战,阿尔布雷希特可以利用普鲁士位于立陶宛后方的战略位置。舍恩贝格去了莫斯科一趟,带回了与瓦西里三世的条约,它承诺给骑士团一笔金钱,条件是骑士团出动足够强大的军队牵制波兰军队,甚至打败和重创他们。随后舍恩贝格运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诱骗普鲁士议会,煽动代表们的好战情绪。他生动而详细地描绘了波兰的计划(大部分是他捏造的,少部分是夸大其词,但包含一定的真实信息,所以能让人信服),说波兰政府要求骑士团的一半骑士必须是波兰人,还要向骑士团施加波兰模式的暴政,结果必然是贫困和农奴制扩展到相对繁荣的几个普鲁士省份。普鲁士的市民和骑士不完全是傻瓜,但他们知道波兰贵族和高级教士对波兰造成了多大损害,所以他们很容易接受最粗陋的宣传和种族偏见。
阿尔布雷希特·冯·霍亨索伦-安斯巴赫的另一幅肖像
这些活动自然瞒不过齐格蒙特一世,阿尔布雷希特也不想瞒着他。只有大家普遍承认他是可以改变各大势力之间平衡的人物时,阿尔布雷希特才会提出要求,收复骑士团在110年前享有的土地和权威。这当然需要一种崭新的统治者,而不是过去的那些虔诚而忠诚的大团长,他们服从神圣罗马皇帝的命令,结果让骑士团从一次灾难走向另一次。阿尔布雷希特或许并不比他的前任更聪明,甚至可能也不如他们狡猾,肯定不如他们勤奋,至少他年轻的时候不勤政。但他拥有一种气场,他明白自己超越传统和通常的规矩之上。骑士们敬畏他的高贵出身和教养。他有一种精巧的权威气场,不容置疑地自信有权作出评判和发号施令。他有一种姿态和腔调,让地位较低的人不由自主地感到他的优越。前任大团长没有一个会考虑组织比武大会,更不会想要参加比武,而阿尔布雷希特于1518年在柯尼斯堡组织了一次比武大会,不仅参加骑士长枪比武,还参加了团队混战比武。
新任大团长的冒险政策让外交界的高层重视他,但他的计划不切实际。只要处于和平时期,阿尔布雷希特就可以拉虎皮作大旗,摆出威风凛凛的大人物姿态,让德意志团长对他的各种计划和谋略肃然起敬;但1519年波兰-立陶宛和莫斯科大公国之间爆发战争后,他得知俄国人承诺的资助不能到位,所以他没钱支付军饷。帝国也不伸手帮他。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更希望波兰帮助他自己的冒险,而不愿意救援大团长。由于阿尔布雷希特的政治误判,他越是努力逃脱自己的问题,他的处境就越岌岌可危。柯尼斯堡的防御工事的确在最后关头迫使波兰军队退却,战争初期丢失的大部分土地也收复了,但他的全部希望在于德意志团长招募并带到边境的一支大军。1800骑兵和8000步兵穿过勃兰登堡,前往但泽。雇佣兵在那里等待大团长和他的军饷,却是白等。阿尔布雷希特来不了,因为波兰军队封锁了维斯瓦河上的渡口,但泽战舰在海上巡逻。并且,他囊中羞涩,无法支付军饷。最后这些雇佣兵回家了,肯定逢人就说大团长是个不靠谱的雇主。
齐格蒙特一世若不是在南方忙碌而抽身不得,阿尔布雷希特现在就该完蛋了。但波兰国王只能抽出很少兵力去普鲁士。这些兵力不足以长时间遏制骑士团的军队。大团长的军队蹂躏王室普鲁士,收复诺伊马克,并担心波兰军队出现。波兰人终于来的时候,还带来了鞑靼人、波希米亚雇佣兵和优秀的炮兵。但他们兵力不足,无法攻克阿尔布雷希特的要塞。但大团长知道如果波兰人派强大的军队北上他就完了,并且他看到自己新征服土地上的臣民早就赤贫,无法为他的军队提供粮草,也无力纳税,于是主动在1520年末签订停战协定。舍恩贝格前往德意志,为查理五世作战,死在帕维亚战役(1525年)中。舍恩贝格没办法像迷惑阿尔布雷希特那样迷倒皇帝。查理五世要处置的问题实在太多了,他需要对付土耳其人、法兰西和新教徒,没时间也没精力为了遥远而不足道的普鲁士与波兰君主发生冲突。
罗马天主教在东普鲁士消亡,一点都不让人意外。阿尔布雷希特于1522年访问纽伦堡,向神圣罗马帝国诸侯请求金钱支援,白跑一趟。但他显然在那里受到了路德教义的很大影响。1523年初,马丁·路德专门向条顿骑士团发表声明,“请求条顿骑士团的领主们停止虚假的守贞”。新教对骑士团成员施加影响并不难。条顿骑士们(现在数量比以前少了)长大成人的那个德意志经常因为教会的腐败而发生动荡。他们理解路德的抗议涉及的问题,对教廷的道德败坏也不满。并且,他们也懂得腐败是怎么回事。教宗克雷芒七世任命一位主教到波美雷利亚任职,他却不亲自到任;教宗还提名自己的亲戚当这个主教。这些都让骑士团成员深切感受到教廷的腐败。阿尔布雷希特或许认识到了舆论风向,也肯定关心教会腐败的问题,于是采取措施,让骑士团成员为改革做准备。1523年圣诞节期间,大团长还在德意志的时候,允许路德宗的传道者到他位于柯尼斯堡的宫廷布道。
阿尔布雷希特·冯·霍亨索伦-安斯巴赫作为条顿骑士团大团长的纹章
这不是虚伪。曾经是愣头青的年轻统治者通过严酷的经验,学会了虔诚。他年轻时的罪孽不仅给他自己,还给他的无辜臣民带来了灾难。阿尔布雷希特显然决定将余生用于为自己早先的愚蠢和鲁莽赎罪。但和更早年代的悔罪者不同,他从来没有考虑退隐到修道院去祈祷和忏悔。这位文艺复兴时代的统治者斟酌了自己可能走的路线,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纠正骑士团地位的根本缺陷。正是这种缺陷让普鲁士遭受了一个世纪的外敌入侵和内乱。骑士团的缺陷就是它的世俗职责和宗教职责笨拙地混合在一起,让它大于一个宗教修会,却小于一个主权国家。
大团长静悄悄地试探,假如他像北德的很多主教一样追随路德的教导,并将他的普鲁士土地世俗化,他的邻国君主会作何反应。他在德意志期间,新教牧师已经在普鲁士执行了新教改革的基本工作:他们在礼拜中使用德语,开始唱赞美诗,并废除了朝圣和圣徒崇拜。这是非常务实的改革,迎合了公众对当前教会状况的普遍不满,但没有涉及方法论或神学。那些方面的改革是后来的事情。随着普鲁士的僧侣、修女和神父放弃独身的誓言,难免有传闻说大团长也打算放弃誓言,结婚成家,并成为一个世俗国家的统治者。这些传闻的核心是,大团长放弃了教士生活,结了婚。
出人意料的是,几乎无人为此愤怒。教宗和皇帝当然警告他不要这么做,他的勃兰登堡亲戚也不赞同,但普鲁士的骑士、各城市和贵族决定性地支持他改信新教、结婚并将骑士团国家世俗化,波兰国王也同意了。骑士团国家的世俗化是一石二鸟,解决了两个问题:没收剩余的教会财产能让大团长偿清债务;并且东普鲁士可以被纳入波兰王国,让它与波兰国王建立和平的、互相之间没有威胁的关系。1525年4月10日,阿尔布雷希特公爵在克拉科夫向波兰国王宣誓效忠。19世纪波兰民族主义画家扬·马泰伊科的油画让这个场景不朽。这也是最伟大的波兰油画之一。
扬·马泰伊科的油画《普鲁士的臣服》
西普鲁士当初被吸纳进波兰国家的时候就保存了很强的独立性,而东普鲁士如今融入波兰国家的程度更低。公爵维持自己的军队、货币和议会,并且有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行政体系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之前的法律仍然有效。一些头衔得到修改。路德宗改革对东普鲁士的影响最深远。
1526年,阿尔布雷希特与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一世(在位:1523—1533)的长女多罗特娅结婚。丹麦人专门为波罗的海沿岸的各个德意志邦国的君主提供配偶。东普鲁士是丹麦人在该地区联姻政策的最后一环。阿尔布雷希特有了一位强大的保护者和一些身居高位的姻亲。弗雷德里克一世也是当时最重要的路德宗统治者。
德意志的天主教诸邦对此发出愤怒的咆哮和谴责,新教邦国则高声喝彩,但普鲁士很平静。少数年纪太大或者不愿意承担世俗骑士职责的条顿骑士,以及那些坚守天主教信仰的骑士,去了梅尔根泰姆[2],投奔德意志团长。他将他们分配到自己的各个修道院和医院。留在普鲁士的骑士得到封地或官职。其中一些人结婚成家,成为后来勃兰登堡-普鲁士有名的容克阶层的一部分。但总的来讲,贵族阶层的构成变化很小。有一个大的变化是贵族对农奴的权威。东普鲁士成为世俗国家之后,贵族对农奴的权力增强了很多。但贵族和市民没有获得按照《克拉科夫条约》他们期待的那种政治影响力。1525年的农民大起义是因为自由农民听到谣言,说新领主要把他们变成农奴。阿尔布雷希特轻松镇压了这次起义,但此事严重撼动了贵族和士绅的自信,于是他们在此事和其他所有事务中都仰仗公爵的领导。
普鲁士公爵阿尔布雷希特很快放弃了成为神圣罗马帝国诸侯的努力,于是获得了皇帝的原谅。将来如果波兰国王对普鲁士公国提出过分要求,它就可以得到神圣罗马帝国的保护。但查理五世远在西班牙,或者忙着对付路德和土耳其人,所以不可能有时间仔细斟酌普鲁士这样的小地方的小事。但在1526年,皇帝看到因为自己没有采取行动,东普鲁士改信了新教,于是向立窝尼亚团长及其领地授予帝国诸侯的地位。1530年,查理五世任命德意志团长为新的大团长;从此条顿骑士团要为哈布斯堡皇朝的政治蓝图服务。
除了新教思想可以更轻松地在各城镇传播,王室普鲁士没有受到东普鲁士政府世俗化的影响。王室普鲁士的人民已经自认为是波兰王国的一部分,不过有自治权并且说德语,有权独立地做宗教方面的决定。市民欢迎和平,也欢迎路德改革的传播。这样的话,不仅普鲁士在宗教和文化上统一成为可能,而且商人和士绅阶层也有机会去控制宗教领袖,而这些宗教领袖是很多城市和大部分乡村的名义上的统治者。
很多原本可能反对路德宗改革的人因为农民起义的更可怕前景而闭嘴了。1525年,普鲁士多个地方爆发农民起义,效仿德意志的农民战争,这让很多人清醒地认识到,扫清地方性教会和修道院的长期弊端不是最糟糕的变革。1526年但泽的起义进一步证明,骚乱已经蔓延到城镇的下层阶级。在这种时候,上层阶级没有必要为了宗教而争吵。大家自己过好日子、不要管别人信什么教,是唯一务实的政策。
[1] 他是卡齐米日四世的儿子。
[2] 梅尔根泰姆在今天德国南部的巴登-符腾堡州,1526至1809年为条顿骑士团总部所在地。
条顿骑士团:一部军事史
这是一部杰出的中世纪欧洲军事史作品,它的主题是条顿骑士的作战及其与西欧罗马天主教廷关系演变。
专攻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中世纪史与条顿骑士团的学者威廉·厄本用详实的引证与论述戳穿近代民族主义的迷雾,还原了欧洲中世纪史上一个精彩却鲜为人知的篇章。书中梳理了条顿骑士团从崛起到衰亡的历史,其间戏剧性情境迭出,如1242年的冰湖之战和骑士团在坦能堡的惨败,不过焦点仍在于它年复一年地维护领土控制权、抗击敌人小股骚扰劫掠,并对不信奉天主教的敌人发起圣战的活动轨迹。中世纪德意志十字军战士的生活、信条和行动,以及条顿骑士团500年的历史由此得以生动呈现。
【作者简介】
威廉·厄本(William Urban),系研究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中世纪史与条顿骑士团的专家,曾在1993-1994年间任美国《波罗的研究专刊》主编,现于美国蒙茅斯学院任历史学教授。
圣殿骑士团
11-14世纪,欧洲和圣地涌现了一大批宗教修会,圣殿骑士团是其中著名也最有争议者。作为慈善修会,它致力于保护前往耶路撒冷的朝圣者。作为武士团体,它逐步发展为十字军东征中最精锐的军事力量。作为成熟而高级的金融机构,它富可敌国,并与诸教宗和欧洲多国君主保持密切联系。它流星般崛起,又血腥而屈辱地陨落,它留下的重重疑团,至今仍让历史学家、小说家、编剧以及阴谋论者沉迷不已。
历史学家丹·琼斯非常擅长写令人血脉偾张的中世纪故事。他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一群充满激情的挥剑者——他们让从西班牙到耶路撒冷的土地上,洒满了基督徒和穆斯林的鲜血。这部横跨两个世纪的圣殿骑士团兴衰史,再现了一个关于狂热与勇敢、奸诈与背叛的伟大传奇。
热爱一切long ago和far away的东西
我的新浪微博、豆瓣:陆大鹏Hans
微信公号:点击下图,
或搜索: ldphans
点击“阅读原文”,看陆大鹏的全部著/译作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