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披着人皮的怪物,在人群中行走,他们窥伺着、等待着,攫住某个时机去吞噬人命,犯下罪行,而他们所隐身人群的这世间,便是滋生怪物最好的巢穴,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一个怪物——魏玛共和国,一个从战败泥淖中诞生的古怪政权,四年的战争以及最终像榔头一样砸在每个人头顶的战败,不仅吞噬了千万生命,残毁了千万肉体,更腐蚀了千万灵魂。
从战场归来的杀戮野兽,因经济萧条而失业的流浪汉,在左右极端撕裂的政治光谱中活跃的党派打手,无一不在加剧这个巢穴中怪物的数量。暴力在街头公开上演,仇恨会在没有征兆的时刻猝然爆发,街角、餐厅、影院、舞池、浴场,刀子抽出,拳头挥舞,棍棒乱飞,怪物们群聚而来,也可能独行独往,只留下淤青、鲜血以及尸体。
那么,如何将怪物从人群中辨认出来?
《巴比伦怪物》讲述的就是魏玛德国时代形形色色的怪物犯下的罪行,以及那些将他们甄别出来的怪物抓捕者——柏林刑警的故事。就像作者陆大鹏在序言中描述的那样,也许人们会对魏玛时期的警察时而挥舞警棍敲打左翼游行者,时而抓捕极右暴行犯感到惊异,分不清在这个撕裂的政权中,警察究竟是哪一派的打手,但这恰恰说明,德国的警察制度展现出了一种极强的稳定性,承受住了战争、革命与政治社会撕裂的震荡,让它可以从帝制到共和国时代可以近乎无痕地过渡。
本书的主角柏林警察局谋杀调查科的探长甘纳特对此最是感同身受。全书开篇的那起由他侦办的酒馆老板娘被杀案,发生在战争末期的1917年,最终被破获却已经到了1925年,无论是战败、帝制覆灭、共和政体成立、政权的更迭都没有让这起普通的杀人案沉入混乱的社会泥海中,警察工作的连续性并未遭受破坏。尽管战后德国的社会上怪物横行,街头血斗甚至时或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但警察依然在恪尽职守,公务员化的警察制度要求他们对形而上的国家的效忠,让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党派政治。在柏林革命期间,尽管警察局被左翼的斯达巴克同盟占领,但常规警务工作依然进行,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当柏林街头党派械斗枪战最激烈的时刻,甘纳特依然像往常一样调查阿德龙饭店的谋杀案——日常的工作依然在进行,并无变改。
尽管警察努力维持着日常工作的进行,但就像阿德龙饭店谋杀案的凶手是打着在政治血斗乱象中浑水摸鱼的如意算盘一样,柏林的罪犯们,却是这一非常社会巢穴才能滋生出的怪物,因此,在书中,我们看到了断臂连环杀手约翰·迈尔,因受伤和失业而心态扭曲的杀人狂,还有弗里德里希·舒曼,战争让他能打着保卫祖国的旗号坦坦荡荡地肆行自己的杀戮欲望,当战争结束后,战场上杀戮的惯性驱使他成了令人生畏的连环杀手。在战后柏林贫穷肮脏的底层角落中,终于为格罗斯曼这样的恶棍提供了犯罪的温床,他将从魔窟中骗来的可怜女性“砍成小块,全都烧掉”,在极右翼猖獗的汉诺威,臭名昭著的杀人犯哈尔曼会把无家可归的少年蹂躏致死后做成香肠。
《巴比伦柏林》剧照
怪物犯下罪行,警察抓捕怪物,血腥、暴力,党派政争和械斗枪战,革命的咆哮和极右翼的叫嚣,都成了这些怪物们罪行舞台充满刺激和兴奋感的背景音——讽刺的是,如此光怪陆离的怪物表演,却在纳粹掌权后忽然“销声匿迹”了——至少报纸上那些连篇累牍的犯罪报道消失了,这给人造成了一种纳粹涤荡罪恶,河清海晏的幻象,但怪物并未真的消失,他们只是不再成为了舞台上吸引人的主角——纳粹这一怪物将人人都变成了怪物,也就无所谓谁更是怪物了。
——新京报书评周刊 李夏恩
杜塞尔多夫吸血鬼
摘自《巴比伦怪物》
文 | 陆大鹏
1929年2月3日夜间9时,莱茵河之滨的德国西部城市杜塞尔多夫。五十六岁的市民阿波罗尼娅·屈恩(Apollonia Kühn)在贝尔塔大街遭到不明身份的歹徒袭击,头部和胸部被利器刺了18下。凶手以为屈恩太太已死,扬长而去。但屈恩太太大难不死,恢复了知觉,逃回家中。
五天后,有人在圣文岑茨教堂附近发现了九岁女童罗莎·奥林格(Rosa Ohlinger)的尸体。死者的太阳穴被刺了12下,胸部被刺了13下。凶手还在尸体上泼了汽油,企图将其焚毁。
2月12日至13日深夜,五十四岁的锁匠鲁道夫·舍尔(Rudolf Scheer)在街上被人刺死。次日早晨,一个认识舍尔的姑娘发现了尸体,赶紧报警。杜塞尔多夫市刑警总长蒙贝格(Momberg)亲自勘察了现场。尸检发现,舍尔的后脑和脖子被刺了12下。法医判断,杀死舍尔的凶器和上面两起案子一样,是一把剪刀。
4月2日,学徒埃尔娜·彭宁(Erna Penning)遇袭。不明身份的凶手用绳子勒住她的脖子,把她拖到了10米外的田野里。但彭宁拼命挣扎,侥幸逃脱。
次日,家庭主妇路易丝·弗拉克(Luise Flake)遭到同样手法的袭击,但附近可能有行人经过,歹徒受惊,弗拉克得以逃脱。
几天后,一个名叫约翰·施陶斯贝格(Johann Stausberg)的失业工人向警方认罪,说这几起凶案都是他做的。果然,施陶斯贝格被捕后,一连三个月都没有再发生类似的案件。但是医生发现,施陶斯贝格患有精神病,所以很难将他定罪。
7月30日,在选帝侯大道的一家下等小旅馆,一名妓女被扼杀,身上的现金遭劫。负责此案的调查组认为,这是妓女与嫖客圈子里司空见惯的暴力犯罪,与上述的系列案件无关。
果真如此吗?
连环杀人案
三周后,警方感到大失所望,因为发生了与之前的系列凶案极其类似的新案子。8月21日夜间,年轻女工安娜·戈尔德豪森(Anna Goldhausen)、商人海因里希·科恩布卢姆(Heinrich Kornblum)和家庭主妇奥尔加·曼特尔(Olga Mantel)相继遭到袭击,都被刺成重伤。
这一晚,安娜与一位女性朋友一起去了夜市,离开夜市后把女友送到家门口,然后自己回家。没走多远,突然有一个男人从黑暗中冲出来,向安娜扑去,用刀子捅她。安娜负伤,喊叫着跑回女友家门口。凶手追赶上去。这时屋里恰好有人出来,救了安娜,凶手只得逃走。安娜的心脏险些被刺中,胃、肝和肋膜受了重伤,住了几个月的医院才脱离危险。
袭击安娜之后,凶手“意犹未尽”,继续在夜色中游荡,遇见了奥尔加,将她刺伤。有人听见她的呼救,但赶到时发现凶手已经离开现场。凶手随后袭击了同样刚从夜市出来的科恩布卢姆,将他刺伤。但科恩布卢姆逃向夜市,凶手没有追赶。
8月24日,十四岁的学生路易丝·伦岑(Luise Lenzen)和五岁的女童格特鲁德·哈马赫尔(Gertrud Hamacher)从游乐场出来之后,遇见了歹徒。歹徒让路易丝帮忙买包香烟,将她支走,然后把格特鲁德带到一条乡间小径,割断了她的喉咙。然后他又去找路易丝,将她刺死。
次日,二十六岁的女仆格特鲁德·舒尔特(Gertrud Schulte)受到一个陌生男人的邀请,一起去逛夜市。这个风度翩翩的男人殷勤地给她买了糖果和水果。没走多远,舒尔特表示想回家,那个男人并不纠缠,立即答应送她回家。后来男人又甜言蜜语地说服她,一起再散散步。走到莱茵河畔的草坪,两人坐下休息,男人开始动手动脚。舒尔特拼命反抗,并高声呼救。男人拔出匕首,刺向舒尔特的咽喉。她当即失去知觉。苏醒之后,她又呼救,凶手猛地用匕首刺她的后背,因为用力过猛,匕首断在了她体内。这时附近有人经过,于是凶手逃走。舒尔特被人救起,送到医院。
9月29日,三十一岁的女仆伊达·罗伊特(Ida Reuter)被强奸后杀害。
“杜塞尔多夫吸血鬼”受害人之一,九岁的克里斯蒂娜·克莱因
甘纳特出马
短短半年时间发生了这么多起凶案,尤其是受害者中还有小孩子,这在杜塞尔多夫掀起轩然大波。人心惶惶,女性不敢单独外出,母亲不敢离开孩子哪怕片刻。治安警察和刑警放下其他一切工作,全力寻找凶手。警方悬赏1万马克给提供有价值线索的人。报纸和电台密切关注每一个新进展,并经常批评警察的无能。共产党认为警方不作为,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攻势来攻击警方和政府。比如《红旗报》发表文章说,这些凶案显示了“资产阶级政府对无产阶级民众的安全多么漠不关心”。但实际上,受害者并非全都属于无产阶级。这些凶案还引起了国际关注,英国悬疑小说作家埃德加·华莱士表示愿意协助杜塞尔多夫警方。在难以承受的巨大压力之下,杜塞尔多夫警方不得不向柏林求援。柏林派出了名侦探甘纳特。
9月30日,甘纳特来到杜塞尔多夫。他带来的团队里个个都是精挑细选的得力干将,包括多个领域的专家,比如研究精神病人犯罪以及专攻性犯罪的专家。整个调查组除了领导,光是探员就有50人。杜塞尔多夫警方和地方检察官也予以全力配合。这可以说是魏玛共和国最优秀的一支刑事调查团队。
仿佛是为了向甘纳特示威,凶手很快就再次行凶。10月11日,22岁的伊丽莎白·德里尔(Elisabeth Dörrier)遇袭。次日她被人发现时还活着,但头部受了重伤,昏迷不醒,在医院接受了三十六小时的抢救之后死亡。尸检发现,她的头骨被敲碎了,碎片嵌入了大脑。
到目前为止,十个月内有14人遇袭,其中7人死亡,死者中有3个未成年人。这极有可能是连环杀人案,凶手极有可能是同一个人。
警方没有向媒体披露很多重要的细节,比如凶手惯用剪刀、喜欢袭击小女孩等。公众既然对这些情况两眼一抹黑,就很难相应地提高警惕,也就很难把怀疑聚焦到一个人身上。警方一时间束手无策,只能收集群众提供的线索。这样的线索有超过1万条之多。
凶手可以说是猖狂至极,居然在9月底写信给警察局,但是这封信不知怎么遗失了,警方在破案之后才知道有这封信。10月14日,警察局收到了凶手的第二封信,其中描述了一个藏尸地点:
“在帕本戴勒杀了人,在没有长野草的地方放了一块石头做标记,尸体埋在地下1.5米处。”
但是,正与千头万绪缠斗的警方对这条线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派了几名制服警察去核实,结果没有发现尸体。
凶手也许在嘲笑警方的无能,并陶醉于自己的胜利。他于11月8日又写了一封信给警察局,说自己杀了一个五岁儿童,将尸体藏在“汉尼尔-卢艾格的墙边”。不过,警方还没有收到这封信的时候,一名警察于11月9日上午在汉尼尔-卢艾格工厂的墙边发现了11月7日被报告失踪的女童格特鲁德·阿尔贝曼(Gertrud Albermann)的尸体。随后警方收到了上面那封信,发现里面再次强调了帕本戴勒的谋杀。
警方这才重视起来,在信里描述的地点找到了几天前失踪的女仆玛丽亚·哈恩(Maria Hahn)的尸体。她的头部、脖子和胸部被刺了20下。当地一名农民在藏尸地点之上犁了地,并且发现了死者的手提包,但没有觉得异常,所以也没有报警。如果不是凶手自己提醒的话,不知道什么时候警方才会发现哈恩的尸体。
甘纳特了解了上述一系列案件的情况之后,命令将所有可能出自同一个凶手之手的案件整合起来,向办案的所有探员分享全部资料,并发动了德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搜索行动。全国所有警察机关、司法机关、海关与边防、检察院、监狱、科研院所、福利机构、精神病医院,都得到了要求配合的通报。
但几个月过去,警方仍然一无所获。虽然(在警方看来)没有发生新的凶案,但凶手其实并没有闲着。有好几个潜在的受害者只是因为运气好,躲过了悲惨的命运。比如女仆玛丽亚·维特豪普特(Maria Witthaupt)被凶手诱骗去散步时,碰巧遇上了凶手的妻子,她以为丈夫在搞外遇,上去扇了丈夫一个耳光。凶手悻悻地丢下两个女人,自己离开了。
投递错误的信
案子的转机是从一封投递错误的信开始的。也就是说,纯粹的偶然让这起连环杀人案真相大白。
1930年5月初,乡下姑娘玛丽亚·布特利斯(Maria Butlies)来到杜塞尔多夫找工作。我们不知道她当时有没有听说当地的连环杀人案。她在职业介绍所认识了另一个姑娘,两人约好于5月14日在火车站见面,但是布特利斯被放了鸽子。
这时,她遭到一名陌生男子的骚扰。危急时刻,另一名男子出现,自称公职人员,“英雄救美”,赶走了那个流氓。布特利斯十分感激,放下了戒备,向对方讲述自己身无分文,孤身一人在这座大城市,连落脚的地方也没有。乐于助人的“公职人员”立刻热情地表示,可以让她到他家暂住一晚,再做计议。
在甜言蜜语之下,布特利斯跟着到了他家。没想到进屋之后,该男子也开始纠缠她。她激烈地反抗,于是男子礼貌地答应把她送到政府的救济站过夜。经过一处森林时,他企图将她扼死,但不知为什么又放弃了,然后把她带到一处电车站,放她走了。
布特利斯当时还不知道自己是多么幸运。她把自己的遭遇写在一封信里,寄给自己的一位女性朋友。没想到这封信投递错了,收到信的人感到事关重大,于是将信交给了警方。
警方从布特利斯的描述中意识到,那名男子正是他们要找的连环杀人狂。两名警察陪着布特利斯,让她去指认凶手的住处。费了一番周折,布特利斯找到了迈特曼大街71号。但是进了房子之后,她又吃不准了。于是两名警察先行告辞,约好了请她再到警察局一趟。但是与警察分别之后,布特利斯又拿定了主意,迈特曼大街71号确实就是那一晚她被凶手带去的地方!
《巴比伦柏林》剧照
布特利斯的胆子不小,在没有警察陪同的情况下独自回到迈特曼大街71号。在那里,她遇见了住户之一维默尔小姐,与其攀谈起来,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两个姑娘正在谈话,这时一名男子走出家门,去院子里的水龙头处打水,然后回到自己屋里。布特利斯看了看那个男人,并没有认出他来。维默尔小姐问,刚才打水的男人是不是就是那一晚的歹徒。布特利斯说不确定。但是维默尔小姐注意到,那名男子又匆匆地出门了。布特利斯仍然说:“不是他!”但维默尔小姐起了疑心,在一张纸条上写下了那名男子的姓名,递给布特利斯。纸上写着:“彼得·屈滕。” 布特利斯把纸条交给警方,说迈特曼大街71号的确是歹徒的住处,但她不确定屈滕就是歹徒。
次日,5月23日,警察来到迈特曼大街71号,发现屈滕家房门紧锁。警察找到了屈滕的妻子工作的咖啡馆,联系到了她,了解了屈滕失业并且外出的情况,向他发出传票。后来警方高层有人批评了这种策略,认为这等于是向屈滕发警报,让他逃跑。
与此同时,警察找到了另一名幸存的受害者、已经康复的格特鲁德·舒尔特,给她看了屈滕的照片。她明确表示:这就是袭击她的凶手!
现在警方有了人证(虽然只是舒尔特案件的人证),于是立刻缉拿屈滕,控制了他的住所,守株待兔,逮捕了屈滕太太。屈滕太太招供,屈滕之前回到住处,从妻子那里得知自己受到警方传讯,与妻子发生了争吵;争吵时,他激动地说:“都是我干的!” 接着,他向妻子和盘托出了自己的全部罪行。妻子大受震动,建议如果万不得已可以一同自杀。屈滕不肯自杀,决定离开杜塞尔多夫,暂避风头,并约定与妻子于次日在一座教堂见面。
5月24日,警方在屈滕夫妇约定的地点逮捕了屈滕。他没有携带武器,也没有反抗,并且在当天就坦然招供了多起罪行。他甚至还“惋惜”地表示:
“我恰恰在这个关头被捕,真是遗憾!真正了不起的事情还在后面呢!我原打算每天杀两个人!”
成为吸血鬼
那么,屈滕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他是如何变成连环杀人狂的呢?
屈滕于1883年出生在科隆一个子女众多的贫困工人家庭,父亲酗酒且经常殴打妻儿,对女儿还有性侵行为,所以屈滕从小就生活在暴力和不正常性关系的环境里。据说,他五岁时目睹捕捉流浪犬的人溺死两只小狗,从中感受到快感,从此对杀戮产生了兴趣。他八岁时,有一次父亲对母亲大打出手,小屈滕离家出走,靠小偷小摸流浪了三周,后被警察发现并送回家中。后来在受审时,屈滕自称八岁时就在一条河里溺死了两名玩伴。我们不知道这是吹嘘还是实情。
父亲于1897年因为性侵女儿而入狱后,屈滕小小年纪就开始闯荡世界。他在工厂当学徒时遭受过体罚,后来隔三岔五因为盗窃、入室抢劫、人身伤害、纵火、性骚扰、性侵犯、虐待动物等罪行坐牢。他还曾与一名年纪比他大许多的女子同居,与她有性虐待的关系。他后来娶了一位曾经持枪杀人的女子,对有这样的妻子非常自豪。这位屈滕太太曾是妓女,有个男人说要娶她,但食言了,于是她对他开了枪。屈滕似乎能够理解妻子的这种行为,曾评论道:“我和妻子的关系总是很好。我爱她,不是因为肉欲,而是因为我欣赏她的美好人格。”
根据屈滕的招供,1913年5月25日,他入室盗窃时杀死了正在睡觉的九岁小女孩克里斯蒂娜·克莱因(Christine Klein)。这是第一起可以明确归到屈滕名下的谋杀案。次日,屈滕还回到案发地点附近,听聚在客栈里的人们谈论这起凶案。屈滕无意中在现场丢下了一张绣有他的姓名首字母“PK”的手帕。这成为重要的证据。因为受害者的父亲叫彼得·克莱因,姓名首字母也是“PK”,所以小女孩的父亲成了嫌疑人。等到证明他无罪之后,嫌疑又转移到他的兄弟奥托·克莱因身上,因为有人看见一个男人离开克莱因家,穿着与奥托类似的衣服,并且克莱因兄弟之间有金钱纠纷。奥托被捕,但因为证据不足而被释放。在克里斯蒂娜·克莱因案件当中,住在案发现场附近、前科累累的屈滕始终没有受到警方怀疑。
在此之后,屈滕一发不可收拾,对暴力和杀人“乐此不疲”,因为这能给他带来极大的刺激和快感。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想从中得到一种虐待狂的快感。果然如此。”他想要的是看见血,至于受害者是否死亡并不重要,也许这就是有些受害者能够死里逃生的原因。有一次他割断了受害者的主动脉之后,血如泉涌,他就趴上去吸血,获取一种类似性快感的愉悦。如果没有人血,动物的血似乎也能给他满足。他有一次杀死了一只天鹅,喝它的血。因此,媒体称他为“杜塞尔多夫吸血鬼”。
“杜塞尔多夫吸血鬼”彼得·屈滕,1931年警方拍摄的照片
杀人得手之后,他喜欢在次日回到现场,混到看热闹的人群中,观察人们的反应,享受自己的“成功”。他甚至会与调查案件的警察聊天,却从来没有被怀疑过。屈滕告诉法庭指派的精神病医生,目睹案发之后群众的激动和愤怒,能够给他一种强烈的性兴奋,甚至让他射精。
上面列举的只是证据确凿的案例,实际上,遭受屈滕袭击的人肯定更多,死于屈滕之手的人也可能更多。
屈滕的外貌让人很难想象他是个恐怖的杀人狂。根据旁听庭审的记者的描述,屈滕的“圆脸肤色红润,几乎没有一丝皱纹……虽然四十七岁了,但可以很容易让人相信他只有三十七岁”,“胡须剃得干干净净……头发涂了发油……在当下的艰难时代很多人都买不起发油,而他似乎不缺。因此,从外表看,他是个绅士”。
另一位记者说,屈滕“在一群小资产阶级当中绝不会显眼”。屈滕彬彬有礼,有亲和力,而且爱打扮,衣冠楚楚,所以他经常搭讪陌生女子,比较容易赢得信任。他看上去是个人畜无害的普通人。
在警方收集到的上万条线索当中,至少有3条线索指向屈滕,比如屈滕的狱友指出他有类似的暴力行为,但幸存的受害者没有从屈滕的照片上认出他,而且屈滕的邻居也都认为他是个老好人,所以警方没有继续追踪这条线索。屈滕的前科极多,一共坐过二十二年牢,警方却一直没有怀疑到他,这也令人费解。
屈滕的妻子因为“出卖”了丈夫而极其愧疚,精神崩溃,被送进精神病院。后来她与丈夫离婚,改名换姓,搬到莱比锡居住。
最后,屈滕的9项谋杀罪、2项强奸罪、1项强奸未遂、7项谋杀未遂罪名成立,被判处死刑,另加十五年监禁。当然,其实也只能执行一次死刑。
1931年7月1日是屈滕临刑前的最后一夜。他一共给受害者家属和狱长写了14封信,每一封信的最后一句话都是:
“我会用我的血赎罪。我会在天堂为您祈祷。”
他居然还相信自己会上天堂!
值得一提的是,在屈滕被判死刑的三周之后,1931年5月,德国上映了弗里茨·朗(Fritz Lang)执导的电影《M》。这是历史上最早的有声电影之一,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今天已经名垂青史,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M》剧照
《M》的故事背景是柏林,故事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小女孩遭受性侵后被残忍地杀害。随后陆续发生类似案件,显然是一个连环杀人狂所为。柏林(像现实中的杜塞尔多夫一样)陷入恐慌,警察大举出动。因为到处都是警察,柏林黑帮的“正常”活动被扰乱了。黑帮决定自行搜捕连环杀人狂。于是警察的搜捕和黑帮的搜捕平行地进行,最终黑帮在一个盲眼乞丐的帮助下追踪到了凶手。
黑帮举行了“模拟审判”,其中检察官、法官、律师和陪审团当然都是黑帮成员。律师的辩护非常精彩,但最后法庭还是判处凶手死刑。黑帮分子们冲上去要“行刑”的时候,警察也赶到了,将凶手逮捕,送去真正的法庭。
电影中深得黑帮尊重的警探卡尔·洛曼(Karl Lohmann)的原型正是甘纳特。《M》的剧本其实是在屈滕案发之前就写好的,参考的不是屈滕案件,而是可能参考了卡尔·格罗斯曼、卡尔·登克、弗里茨·哈尔曼等案件。但因为这部电影在屈滕案件引起轰动的同时上映,所以很多人误以为它的原型就是“杜塞尔多夫吸血鬼”。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巴比伦怪物》
陆大鹏 著
ISBN:9787532796397
定价:88元
出版时间:2024年7月
上海译文出版社
内容简介
魏玛共和国于德意志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霍亨索伦王朝崩溃后成立,因希特勒和纳粹党的上台而结束。短短十数年的共和宪政政治体制德国,纸醉金迷、通货膨胀、经济危机、外辱内乱、种族冲突、暴力革命、纳粹崛起。在那样一个动不动就发生街头斗殴、政治光谱上从极左到极右各种势力犬牙交错的高度政治化的社会里,“普通的生活”还在继续吗?
怀揣对魏玛共和国日常社会的强烈好奇,《巴比伦怪物:魏玛共和国犯罪鉴证实录》由此撰述。全书十一个章节,始自魏玛共和国建立,收笔于第三帝国建立,遵从“历史+真实犯罪”的原则,从头到尾梳理了魏玛德国的刑事犯罪史、警察史和有组织犯罪史,以胖子神探恩斯特·甘纳特(Ernst Gennat)惊心动魄的职业生涯为暗线,将奇诡恐怖的案情探寻、德国警察体系和刑侦技术演进、动荡颠沛的社会变革融于一体,遍览一战到二战间的德国众生相,抽丝剥茧诡谲幽暗的人性。
作者简介
陆大鹏,世界史研究者,英语、德语译者。著有《德意志贵族》《少年世界史》等。译有“地中海史诗三部曲”、《阿拉伯的劳伦斯》、《金雀花王朝》、《纳粹德国的腐败与反腐》等。曾当选《经济观察报· 书评》 年度译者、《新周刊》 中国年度知道分子,荣获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文学翻译奖等多个图书奖项。
热爱一切long ago和far away的东西
我的新浪微博、豆瓣:陆大鹏Hans
微信公号:点击下图,
或搜索: ldphans
点击“阅读原文”,看陆大鹏的全部著作和译作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