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运河段“上新”,一瞥镇江城千年运河发展史

旅行   2024-10-22 18:10   中国  


镇江古运河




古运河上段经过景观提升,已然打造成一条城市绿廊、河畔花谷,在沿河间隙,还营造了诗词墙、内河码头和袁公义渡等几个景点,通过紫色步道相串联,为市民增添了一个休憩悠闲的好去处。也留下了古运河的往日风采,值得驻足流连。






河滨有座诗砌的墙



























在浩瀚的华夏大地上,镇江是一个被岁月雕琢,被诗词浸润的地方。她静静地躺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怀抱之中,以她独有的魅力,激发着无数文人墨客在这里放声吟唱,用万余首诗词诉说着她千年的故事与传奇。全国赢得万首诗词赞美的城市寥若晨星,镇江当仁不让,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在古运河景观提升工程中,工程师们突发奇想,用这些诗词在运河之畔作为基石,新砌了一道诗墙,墙面书写的是教育部经过层层遴选,最终选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关于镇江的七首古诗文,真可谓千里挑一。任何一位游客,只要来到这座诗词墙前都能产生共鸣。纵览全国地级市,有此殊荣者,实属罕见,不禁为之自豪!

镇江诗词文化源远流长,以一千六百年前乐府民歌《华山畿》和陶弘景所作的《答谢中书书》为发端,一直是充满诗意与远方的土地。这里是文人墨客心灵的栖息地,是诗词文赋流传千年的沃土。在这里,这些诗文不仅仅是文字的码砌,而是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无尽的诗意情怀。

提及镇江,自然会想起王安石描绘的“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日里,细雨如丝,拂过巷陌,湿了黛瓦,润了人心。然而,镇江的豪情并不止于这烟雨蒙蒙之中,更在于她骨子里那份坚韧不拔的力量。王昌龄在寒江楚山边,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用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白了他坚守一颗纯粹之心的决心。王湾在这里,曾面对长河落日,吟咏:“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人生旅途虽历经曲折,却始终向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深刻感悟。

自古以来,镇江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无数英雄豪杰在此留下足迹,他们用鲜血和汗水书写了镇江的英勇与不屈。正如辛弃疾那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豪壮悲凉、义重情深的呐喊,表达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无数诗人以笔为剑,以诗为魂,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与对家乡的思念,在他们的诗词中,既有对山河破碎的悲痛与愤慨,也有对民族复兴的期待与憧憬。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写下:“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旨在唤醒民众的觉醒,以一颗赤诚爱国的拳拳之心,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家国情怀。

镇江的诗词佳作,以精练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镇江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和人文精神。镇江无愧“中华诗词之市”和“中国楹联文化市”的美誉。





内河码头重现



























《天津条约》签订后,镇江港口对外开放,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大举进入长江,镇江航运也从靠风帆和船工的木船进入了蒸汽机时代。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首开镇江至丹阳客货航线,由和济轮船公司承运,全程57千米,小货轮每天来回,中途停靠辛丰、黄泥坝,旅客到达丹阳后还可转乘到金坛、常州、无锡等地。镇江至溧阳航线由通商公司承运,全程116千米,每天都有航班。这两条航线以西门桥为界,桥南停靠丹阳航轮,桥北停靠溧阳航轮,长久以后,人们称之为溧阳码头和丹阳码头。

溧阳码头长133米,宽2米,路面全由条石铺筑,南至大西路,北至缸瓦巷,主要货物是来自溧阳、宜兴的陶瓷砖瓦和毛竹木材,又称窑货码头、毛竹码头,码头附近堆满大缸瓦罐、砖头瓦片,与溧阳码头垂直的小巷也被叫成缸瓦巷,这些小巷的地名一直保留至今。毛竹木材的货主在运河岸边开设了木行和竹行,对岸还成立了竹器社,后壮大为建筑公司,能为建筑工程搭建脚手架。

丹阳码头长300米,宽4米,沿河也用条石铺筑,南至新马路,北至大西路,以运输粮食、土特产、柴火和旅客为主,与之相连的巷子因存放柴火,便叫做西柴院,专供市民烧饭做菜之用。岸边有几家织布工厂和染坊,染坊有时直接把染色后的废水排放在运河里。

溧阳码头和丹阳码头虽在运河边,但是与长江沿岸相距不足千米,凭借长江大运河黄金十字水道,南来北往的商贾、旅客以及物资,在这里成功实现了江河转运。两座码头又都建在城市繁华、人口稠密的民居集中区域,因而一度十分繁忙,同时也为城市发展增添了活力。

为了配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市规划设计院和文旅水务公司实施了景观提升工程,创造性地采用四幅浮雕,再现了运河两岸昨日的风光。其中的“码头街市”刻画的是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石板街道、古街灯火的繁忙景象;“陶瓷窑货”描绘的是从宜兴、溧阳运来的堆积如山的陶缸瓷罐和砖瓦窑货;“竹木商行”展示的是从宜溧山区运来的毛竹木材及其竹木制品;而“粮食米市”重现的则是粮仓、米店、酒肆,人来人往的热闹场景。

这处新建的景点不仅可供人们旅游观光,更有意义的是留下了“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沿流一万家”的依稀记忆。





























袁公亭前话善举



袁公义渡在老西门桥西侧的岸坡上,是一座体量较小、靠岸的方形半亭,亭身空灵秀丽,两只翼角高高翘起,正如《诗经·小雅》所云“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设计师从苏轼诗中,集出“桃花春涨孤舟起”和“野老苍颜一笑温”两联佳句组成集句联,悬挂于两根亭柱之上,又将苏轼“春江水暖鸭先知”诗句化用为“春篙水暖”,制成横匾,比喻摆渡翁暖人的善举,十分贴切应景,甚是引人注目。据记载:乾隆四十七年(1782),常镇道袁鉴从绅士议,于上河边缸厂对岸添设义渡船一只,人尤便之。民敬袁鉴,故称此渡曰“袁公义渡”。

此后,严荣德、孔传铨和袁文又在运河边,陆续设立了三处义渡。他们虽非官宦巨贾,但是一生乐善好施,“凡给衣、施槥、恤嫠、育婴、赈饥、济溺诸善举,皆捐资协助不少吝”。每每谈起他们的大义气度,都能激起后人的崇敬之情。

过去,为了确保漕运船只的畅通无阻,河上一直无桥,两岸行人往来唯有摆渡,义渡便是极大的义举。直至清朝末年,漕运式微,才建筑了第一座桥——利涉桥,又称石浮桥。之后,又先后兴建了多座桥梁,摆渡才渐渐退出。

























镇江另有一条运粮河,又名便民河,自乾隆四十八年(1783 年)开通后,在120 年的时间内,为方便船舶通航,河上也没有一座桥。

行人和货物过河全靠摆渡,运粮河上共有10 个摆渡,其中四摆渡和六摆渡最为出名。

镇江在长江上也设有多处摆渡:如焦山渡、石公渡、大港渡、三江营渡、高资渡、荷花池渡、甘露港渡、天福州渡、南闸渡等等。大名鼎鼎的瓜镇义渡在普渡阁,清同治十一年由魏昌寿等筹建,设有渡船十一只。

义渡最早出现在宋代,兴盛于清代。当时推崇儒家的仁政理念,出现了许多无私奉献的民间慈善家,义渡逐渐兴起。义渡的资金来自政府拨款和民间募捐。民间募捐的方式有很多,有捐款、捐产,渡田则是所有渡产中最重要的部分。负责日常的义渡管理者,通常是当地社会地位较高、信誉度比较好、不计报酬、大公无私的人。

时代在进步,交通在发展,摆渡渐行渐远了,但是它闪烁的大爱光芒仍在照耀着我们。在此次工程中,设计师选择了江苏省级地名文化遗产——袁公义渡作为运河慈善的缩影,修葺了码头和待渡亭,并立碑保护,与西津渡京口救生会遥相呼应,作为长江和运河上善行大爱的代表,重新回到人们视野之中,让后人从中亲身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真谛。






.......................................  E N D  .......................................

内容来源:今日镇江(霍义平)

编辑:平媛媛 | 校对:臧润

初审:杨越 | 终审:刘励



镇江文化旅游产业集团
镇江文化旅游宣传平台,带您游遍镇江,饱览“天下第一江山”之韵!还有更多新鲜资讯、旅游攻略等您分享!来镇江金山,品绿水青山,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