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园区特色专业化 聚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政务   时事   2024-12-02 08:33   四川  


产业是经济之本、发展之基,园区则是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的聚集地,是抓好产业发展工作的落脚点。成都明确“抓经济必须抓园区”的鲜明导向,提出开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下称“立园满园”行动),力争使园区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主引擎,园区建设的特色化专业化则事关经济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


“立园满园”行动是扎实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园区建设,明确要求高质量建设现代产业园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近年来,成都在园区高质量建设上持续发力,现已拥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两大万亿级产业,入围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成都市决定以“立园满园”行动为根基,紧密围绕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定位,锚定高质量建设现代产业园区的根本目标。


成都 AI 创新中心 本刊记者 江铖 摄


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表明,产业园区的快速发展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息息相关。在探索和发展阶段,产业园区主要从事加工制造业,以国家政策驱动为主,基础形态是物资生产基地,随后转向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产业园区的这两个阶段,对沿海经济特区的起步与初期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20世纪90年代后,产业园区发展进入了一波热潮,由沿海发达地区传导入中西部及内陆地区,并且不再局限于单一形式,而是出现了不同功能定位和种类的产业园区,如经济开发区、大学科学园区、工业园区、保税区等,我国经济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在当今的发展转型阶段,产业园区的功能形态已不再是单一的生产基地,而是演变为推动产业全面转型升级的空间载体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仅179家国家级高新区和230家国家级经开区的GDP,占全国的比重就超过了1/4。在地级市当中,苏州凭借园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造就了扎实的工业基地,成为与上海、深圳并驾齐驱的工业大市,昆山市的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对其GDP的贡献度就达到了70%左右。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的规上工业产值分别为3298.9亿元、353.2亿元,占全市55%和38%,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为1605亿元,占全市比重高达52%。对于成都而言,在与深圳、苏州等强市的对比中,表面上是GDP等经济指标的差距,根本上则是产业园区发展的差距,是工业制造业的差距。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找到动力源,而这个动力源就是产业园区的高质量发展,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装配了强劲的“动力系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表现。


“立园满园”行动的贯彻落实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一是奠定精准定位、优化整体布局的基调。成都提出了“3+22+N”的园区发展体系布局,结合发展实际和各区(市)县功能定位,优化整合,推动产业向园区集聚、企业向园区集中、服务向园区集成,坚定支持以开发区为主体的产业园区,打造“产业特色鲜明、四链深度融合、竞争能力突出、运行机制高效”的现代化产业园区。二是统一立足工业、提高思想站位的意识。工业是“立业之本”,坚定不移地构建以工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狠抓工业,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制造强市“1号工程”。三是确立园区发力、提升发展质效的方向。园区发展要做好要素之间的内外联动、相互补充、合理协调,从而激发园区的“内化源动力”,“特色立园”要从园区本身下功夫,提质基础设施、公服配套、风貌形象,打造一流的园区,为企业发展提供“沃土”;“企业满园”则在于用好城市赋能,通过赋政策之能、科技之能、管理之能来吸引优质的高科技企业,培育优质企业,为园区发展提供“生机”。


成都产业园区建设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成都要主动作为,多措并举加快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国家给予成都“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和“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三中心一基地”核心功能定位,这些“中心”和“基地”的具体表现形式在产业园区。上世纪90年代初全市园区建设的序幕拉开之后,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园区先后得到设立并快速发展,成都目前已拥有各级各类产业园区90余个,培育出国家级园区3个、千亿级园区3个、高新技术企业1.3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630家,涌现出诸如成都高新区、成都经开区、新都高新区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示范类园区,各个园区都具有不同的主导产业与发展方向,反映出成都产业园区发展成效。


“高水平”再升级。成都高新区建于1988年,是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位列2024年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第8位,以全市1.6%的土地面积,撬动14.5%的GDP,稳居国家级高新区的前列,是成都产业园区中的“领头羊”。成都高新区把产业特色化专业化的打造重点放在培育新质生产力、寻求产业提档升级的增量上,正在强化技术策源、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功能,大力推进产业、科技、服务“三维赋能”。目前人工智能产业园和人形机器人科技园已经建成,正在推进智车域谷、未来翼谷、AI+车载专业楼宇的建设,奋力打造人工智能专业园区。


“聚企业”助发展。成都经开区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是以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为主导的现代制造基地。成都经开区已聚集一汽大众、一汽丰田、东风神龙、沃尔沃、吉利等整车企业10家和零部件企业500余家,是全国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近年来,成都经开区集中财政政策、政务服务、产投基金等多方资源,全力打造汽车金融新高地。在坚持做优做强汽车主导产业的情况下,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稳产业”塑集群。新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1992年确立的省级重点开发区,近年来,新都高新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深入实施“一心三区”战略重点,围绕新质生产力培育、产业建圈强链、营商环境优化等重点任务,培育壮大了航空、轨道交通、医药医贸、食品饮料、电子信息五大产业集群,聚焦航空和轨道交通两大支柱性产业,实施产业建圈强链,“空地一体”协同发展,先后获评全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绿色园区等荣誉称号。


抓住“镇园之宝”,培育“有根企业”。“镇园之宝”是一个园区中最根本、最独特、最有价值的产业,“有根企业”是一个园区中具有标杆作用、有充足战略思考和定位的优质企业。它们不仅仅是总量上的指标和表面上的logo形象,而是真正起到驱动作用,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成都经开区以汽车产业为主导,绿色环保、航天装备、新材料产业为支柱,汽车产业便是园区的“镇园之宝”,是构建园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脉络起点和基础。TCL光电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的机芯生产、模组后加工制造等业务,立足于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该公司将今年10月机芯产量突破50万片、TCL光电科技新项目年内落地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等目标,作为“有根企业”为园区“临港智能制造”产业注入新活力。


成都立足于党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园区经济”上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但在现阶段仍面临一系列挑战。一是园区载体功能仍需要完善,在优质产业发展生态机制的优化上存在着差距,制造业产业聚集区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仍需要完善,园区本身还存在对于配套产业集群的“种子”企业及产业链招商、吸纳配套企业及相关服务机构、软环境建设等关注不够的问题。二是主导产业片面追求多和全,特色产业不鲜明,园区内产业不聚焦,“主营业务”不够突出,主导产业数量多,可能造成园区与园区之间的重复布局、恶性竞争。如,当下大热的低空经济在成都十多个产业园区均有布局。下一步应紧扣“3个国家级园区+22个省级园区+N个市级园区”的基本体系,完善产业布局。园区不应追求主导产业的多和全,而是要提高方向感,树立品牌意识,明确优势地位,锚定方向优化创新。三是管理权限不够灵活,园区企业的发展环境存在改善的空间。管理交叉和权限不灵活会造成效率过低的问题,制约企业和园区的高质量发展,应该根据各个园区的发展状况、需求以及承接能力,逐步下放管理权限,在园区企业管理上实现一定程度的灵活自主。四是园区的尖端技术产业发展存在不足,成都核心高端制造企业较少,省市级园区中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数量较少,且存在着产业交叉,重复布局的问题。应立足于园区自身产业结构特点,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企业,重点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新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本刊记者 江铖 摄


成都产业园区特色化产业化建设有关路径建议

成都要主动作为,多措并举加快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园区建设绝非单纯意义上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的增多,而是通过建设产业生态圈,牵引带动资金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从而实现集群发展,“量”上达到规模扩充,“质”上实现能级跃升。成都加快推动产业园区现代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应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着力点,才能将理论和发展实际相结合,贯彻落实“抓经济必须抓园区”的核心理念。未来应遵循以下几个路径举措:


第一,园区优化,增容承载。“园区兴则产业兴,园区强则产业强”,成都产业园区数量众多,位于全国前列,但园区之间发展不均衡,规模冗杂,重复布局。应立足“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城市定位,坚定工业兴市、制造强市目标不动摇,推动“特色立园”,确立主攻方向,改变单纯依赖土地支持、补贴、减税等传统方式的模式,立足于不同园区自身的特点,针对性地促进资源整合、打造产业集群,“一园区、一政策、一规划”,不搞“一刀切”,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丰富配套产业集群的“种子”企业及产业链招商,扩大园区承载规模,提升园区承载质量,“双管齐下”为园区发展注入新的“园”动力。


第二,逐级递进,集群提能。对于企业要构建梯度培育的格局,促进各类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具体包括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做到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注入活力的良性发展格局。产业园区是城市间竞争的重要维度,一批优质特色、实力强悍的产业园区是一个城市的重要名片,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成都被明确为“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要加强主导产业优势,打造一批战略性、特色化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有效配置生产要素、降低创新创业成本、促进能级跃升的优势。


第三,立足创新,促进转化。产业园区是经济建设的主阵地,也是创新创业的先导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载地。借鉴诸如国际的硅谷,国内的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园区等一批先进园区的发展经验,依托顶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人才支持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要素,加快产业升级并抢占价值链中高端。正视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成果转化的不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以成都科创生态岛为核心的园区创新体系,鼓励园区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全链条服务,构建“技术攻关+成果转化+高端产业+人才服务+金融服务”的生态体系。


第四,灵活管理,扩权赋能。从根本上创新园区的管理体制机制,成都在管理体制机制灵活和企业问题解决程序上还需优化,“扩权”在于合理下放园区管理权限,权限不足,容易让园区治理陷入“看得见的管不着”等低效治理困境,应做好“针对式”“精准式”放权,“赋能”则在于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用于园区管理,构建园区智慧治理体系,推进“园区事园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健全企业问题诉求直报办理机制,优化行政程序,切实提高政务服务效率。打造好园区发展“软环境”,深入监测园区营商环境状况,增强园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


作者 邓国营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系教授




编辑  辛爱峰 冉晖昱
校对  李可欣
封面  阎琪
审核  白茹
监制  饶劲
总监制  朱仑 

点击关注↓↓↓

点赞+在看↓↓↓

先锋成都
中共成都市委机关刊《先锋》杂志打造的理论宣传学习和文化传播的数字平台。《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30002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