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轨道交通产业园区 感受澎湃“园”动力

政务   2024-11-29 15:13   四川  


拼经济搞建设,关键在产业,重点抓园区。成都轨道集团协同本地链主企业以及产业链专业头部企业,联动金牛、新都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落子高能级“有根企业”,带动轨道交通产业形成全生态融合、全链条发展态势。

截至目前,成都已汇聚570余家轨道交通上下游企业,逐步构建了“一校一总部三基地”空间发展格局,形成了集科技研发、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维服务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优势,2024年上半年全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产业集聚度位居全国前列、西部之首,被纳入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今天,咱们就带大家走进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一校一总部三基地”的三个轨道交通产业园区,一起去感受那里的澎湃“园”动力。


01
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园区“代表作”


随着27日成都轨道交通27号线一期工程车站正式亮相,成都首条具有高架区间的全自动运行线路由此进入开通倒计时。届时,将进一步改善沿线居民公共交通出行条件,为城市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据悉,全自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可实现自动唤醒、自动发车、自动运行、自动洗车、自动回库和自动休眠等功能,是名副其实的100%“成都研”,而该系统就诞生于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现场探访


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共6层楼的成都交控轨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交控”)非常醒目。



成都交控由成都轨道产投集团、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交子现代都市工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组建,2021年12月落地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从事行业领先的全自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研发生产,目前共有来自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高校的200余名研发人员。


“针对27号线一期高架线路、地区环境等,2021年底,50名研发人员开始全自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研发,去年9月完成产品开发,一年后实现产品交付。”成都交控副总经理奚佳毅介绍,研发团队为27号线一期创新应用“全电子联锁技术”、国内首创“自主后备运行模式”、量身定做“湿轨模式”,全面提高全自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进一步填补行业空白,目前已取得17项专利。


“27号线一期空载试运行期间,我们利用真实轨道区间和车载设备模拟现场进行了充分测试,以保障线路年内高质量开通,让市民体验更安全、舒适、便捷的全自动运行列车。”奚佳毅介绍。



从公司一楼的“轨道交通未来实验室”到二楼的在建项目测试中心,工作人员告诉笔者:基于不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营场景,自主研发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将在北京、深圳、苏州、天津等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应用,为列车全自动运行带来更多可能。


“我们已完成并发布专利50篇,累计实现签订合同超21.85亿元,取得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成都交控董事长张扬介绍说,从落地到现在,不过两年有余时间,成都交控取得这些成果离不开成都的“产学研用”资源优势。


“成都高校众多,为研发提供了人才支撑。”张扬表示,成都交控的人员从最初的100余人增加至现在的200余人,其中既有来自北京的技术人员,更有从本地高校、专业机构招聘的专业人员,共同形成了公司核心的研发团队。


同时,在市级部门牵头指导下,联合园区、产业链企业推动成立成都市城轨交通产业协会、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联盟,搭建本地产业链重点配套企业与链主企业的供需交流平台,促进科技、产业、人才积极互动,让企业在产业园区扎根生长。


图源:“金牛高新”微信公众号


“此外,成都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引擎,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迅速,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聚集了众多企业,为配套系统的研发、生产提供便利,极大缩短了产品生产周期。”张扬介绍,如计轴子系统由对面的成都科安达智能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国产化生产,应用于信号系统中的车轮检测。



产业生态


一个园就是一条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从企业发展“单打独斗”到产业协同“积流成渊”。目前,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力培育轨道交通等主导产业,集聚“镇园之宝”,打造专业化“园中园”,已形成千亿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在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由成都轨道产投集团、成都交控、北京鼎汉技术集团股份公司设立的成都安扉科技有限公司正通过打造以信号系统为核心,集合开关门控制、对位隔离以及障碍物探测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内最高运行安全等级(Safety Integrity Level 4,简称“SIL4等级”)站台门综合系统,推动建立铁路站台门系统行业标准,培育站台门系统上下游供应链体系。


由成都轨道产投集团、北京鼎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的车辆空调“研造修”基地,全力布局车辆空调研发中心、制造中心、维保中心以及供应链中心等,让列车空调更节能、温度更适宜。


“我们聚焦主攻产业方向,合力引进相关企业落地园区,推动园区特色化、专业化发展。”成都轨道产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紧盯新一轮信息化、数智化、智能化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趋势,通过“链主聚链属”发展模式,促进本地产业体系补链、强链、延链,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为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建圈强链、加快构建现代化轨道交通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02
四川成都新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园区“代表作”


今年9月,四川省首条跨市域轨道交通线路——资阳线正式建成通车,成都与资阳实现一轨相连。而作为最高运行时速高达160km/h,在成都本地完成研发制造和装配,代表着国内市域轨道交通和智慧城轨技术装备的领先水平的资阳线列车,就诞生于四川成都新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图源: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



现场探访


走进四川成都新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智能化的监控系统、实时滚动的数据映入眼帘。这里就是传说中的“黑科技”基地——由成都轨道集团携手中车成都公司联合打造的2025智慧型全自动行车试验平台,它是国内首个综合轨道交通装备试验基地,可为轨道交通系统全产业链的技术研究、试验测试提供服务,加速推动新技术孵化。


资阳线列车正是在平台研发的国内首款基于5G车车通信全自动驾驶时速160公里的新一代市域A型车技术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技术创新。比如列车车门的锁闭技术和密封技术进一步优化,可以有效减少列车高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震动,降低列车噪音。市民乘客乘坐的舒适度拉满,列车速度也更加快捷。


同时为了更好适应资阳线“快速、大运量、公交化、乘坐舒适”的运营需求,列车创新运用了多项本地研发的最新技术成果对列车技术进行优化升级。


比如,应用于资阳线列车的CBTC信号系统由交控科技与成都轨道集团联合搭建的交控科技西部区域总部本地化平台研发,“车辆360°外观图像故障检测系统”“轨道智能巡检系统”等由成都轨道集团与西南交大联合打造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平台——成都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研发,有力保障了列车运行安全平稳、设备运维智能高效,带动本地轨道产业“数智化”转型升级,提升“成都车、成都研”行业领跑力。





从试验平台只需步行2分钟,就可以来到地铁列车制造基地——中车成都公司的生产车间,这里正开足马力生产订单。超级智能的焊接机器人、20套柔性化组焊及加工工装、精准数控机床等列车制造“秘密武器”,让人目不暇接。



在保持高质量的同时,列车生产效率也大幅提升。“在这里,产能从2016年的0.5辆/天提升到现在2辆/天,基本实现了‘成都车、成都研、成都造、成都修、成都配套’。”中车成都公司城轨分厂总装技术室主任王天成表示。



那么,这样的产能是如何实现的呢?


在中车成都公司周边,围绕着为地铁提供定制化防火材料的成都今创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为地铁提供电机产品的中车电机公司等,左右厂房整合了产业链的左右岸,实现技术交流、配套协作“零”时差。


以资阳线列车为例,在列车制造过程中,大到牵引系统、制动系统等列车核心部件,小到接头、防松垫圈等均已实现了成都本地配套。而从内饰到车体,从齿轮到牵引系统,从制动系统到自动控制系统……列车千万个零部件和系统更是串联起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生产一列8A编组的地铁列车生产周期由90天缩短为60天,效率提升了33%,有力推动成都轨道交通产业产值高质量发展。


图源:“新都发布”微信公众号



产业生态


资阳线列车从研发到制造,只是成都轨道交通千亿产业链的一个缩影。


在推动建设现代化轨道交通产业体系的过程中,成都轨道集团坚持“以企带链”,将各类轨道交通产业要素有机融合、产生“化学反应”,实现了从“规模化”到“生态化”的发展路径。



“依托成都超640公里超大规模轨道交通线网资源和二十年轨道产业深耕优势,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成都轨道集团强化轨道交通产业链上下游布局,通过‘招来一家头部、吸引一批项目、做大一个集群’,加快呈现集群式、创新型、生态化的轨道交通现代化产业发展格局。”成都轨道产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以中车成都公司为“链主”企业,集聚了今创集团、新誊集团等上下游配套企业70余家入驻产业园,先后引领百余家配套企业在蓉落户,实现成都本地配套率超过70%,构建起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左邻右舍就是供应链的产业协同配套体系,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



03
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



园区“代表作”


今年10月,成都轨道交通13号线一期工程右线区间实现全线贯通,为完成全线隧道施工奠定坚实基础。13号线一期采用国内首创时速140公里的市域全自动运行列车,将为乘客带来更智能、舒适、节能的体验。该列车就诞生于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



现场探访


走进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十几台金色的成都轨道交通13号线一期列车正进行最后的“精装修”。



13号线一期列车车体等采用轻量化铝合金材质,降低车辆重量,实现节能减排;车辆采用全自动驾驶模式,乘客信息系统采用领先的图像识别技术,可检测遗留物品及车厢拥挤度;针对走行部、弓网、轨道等,配备多个智能监测装置,相当于配备了多双“慧眼”,从而全方位、动态掌握设备运行情况;采取多项隔音降噪措施,全面提高乘客出行舒适度。


“车体相当于地铁列车的骨骼,就像是‘搭积木’一样,主要由底架、侧墙、端墙、车顶和司机室五个部分焊接而成。”成都中车长客车体产线经理侯平蕴介绍,13号线一期列车的打造离不开“秘密武器”——五轴联动数控机床。



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最先进的数控机床之一,列车底架、箱体等都可以在机床上进行精密化加工,精度达到0.001毫米,相当于人类头发丝的1%。


经过数控机床加工完毕的车体,还需要通过机械配合人工师傅进行精密焊接,几个小时之后一节车厢的车体成型。



车体打造完毕,经过涂装上色之后,将会进入装配环节。装配环节包括列车地板、窗户、空调、相关线路的安装等,就是列车从“毛坯”到“精装修”的过程。



为了让“精装修”更有效率,产线将整个环节细分为十几个工位,并于去年起实行工位制“节拍化”生产模式,以流水式作业组织生产。


数据显示,实行工位制“节拍化”生产后,13号线列车整体生产周期由72天下降至56天,效率提升了22%。




产业生态


在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中电建成都混凝土制品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管片自动化流水生产线,搭建智能制造平台,实现管片生产信息互通、数据可视化集成化管理,推行“管片身份证”二维码,为实现管片生产全过程质量溯源,推动轨道交通项目建设。



随着成都轨道交通发展,依托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新津已拥有轨道交通上下游产业链企业50余户,构建出集研发设计、整车制造、运营维护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


下一步,成都轨道集团将持续强配套、搭平台、建生态,打造轨道交通“研造修”高地,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助力“成都园区”品牌效应大幅增强,以更高水平推进成都现代化轨道交通产业体系建设。




综合  “成都地铁”微信公众号 图片除注明以外,其他均来自“成都地铁”微信公众号
编辑  罗梦丹
校对  李丹
封面  阎琪
审核  李奕
监制  饶劲
总监制  朱仑

点击关注↓↓↓

点赞在看↓↓↓













































































































































































































先锋成都
中共成都市委机关刊《先锋》杂志打造的理论宣传学习和文化传播的数字平台。《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30002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