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所以被称为填鸭,是因为吃进去的跟拉出来的没区别,知识没有得到内化;
一个没有内化能力的人,别说突破阶层,能守住阶层不滑落已经是烧高香了!
为什么会有填鸭式教育?
本质上还是教育资源的稀缺,如果每个孩子都能实现一对一教学、德智体美、钢琴、绘画等样样都有人教,还会是填鸭吗?
填鸭式教育更像是一种无奈,教育资源没那么多,但是又想让每个孩子都有学上,这是唯一的办法;
千百年来的普世真理:读书总比不读强!
另一个本质原因是应试,现代教育被赋予了太多重任:人才选拔、底层穷人逆天改命的唯一途径......
所以,教育的终点不是吸收知识化为己用,也不是以此为规训,而是考试;
面对考试,最快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尤其是初中、高中阶段,知识量太大了,跟不上的孩子太多了;
为了能跟上进度,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就是最快的捷径。
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几乎就是终生携带,很多学生进了大学还是那套学习方法,平时疯玩,考试前突击;
所以,中国学生普遍都有一种感受:考完试就把知识还给老师了!
应试教育出来的人,普遍循规蹈矩
填鸭式教育体系下培养出的人才,就像出栏的猪,膘肥体壮,但智商堪忧;
本质上还是这种教育模式导致的必然结果,一味地靠记忆,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同时在填鸭的过程中也丧失了探索的欲望;
为什么这些年来再没有出现过大家,就是因为你从小就知道了1+1=2,从来就不会怀疑它为什么等于2,不等于3?
被动地接受知识和主动吸纳是两个概念,主动吸纳的人会思考、会反问,会论证;
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会调动以往的知识为己所用,就像排兵布阵一样,哪一步出几个兵都是有讲究的;
天长日久,在主动吸纳知识的过程中你会形成两大能力,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两点对应到生活和工作中就是敢于打破常规,以及有出奇制胜的能力。
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思维僵化,普遍循规蹈矩,是社会螺丝钉的不二人选;
每个人就像大小形状一样的砖,都是用来补墙、搭建的材料,这块砖老化了就换新砖,是最省事的。
如何改变?
遇事多思考,多问为什么,始终保持探索欲,敢于打破常规;
同时,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解决问题的逻辑和能力;
只有你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一切知识内化吸收,才能在现实生活中熟练应用。
阶层跨越本身就是一个解题过程,只是没有标准答案,你需要自己去趟,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