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字可能是中国最为吉祥、最受欢迎的汉字了,尤其新春佳节,我们时常会听到“五福临门”“百福骈臻”等美好的期待。今日是大年初五,最合适的祝福莫过于“五福临门”,那么您知道五福具体是哪些内容吗?从佛教的角度怎么理解这五种福气,在乙巳新年又应当如何“集齐”这五福呢?
“五福”的概念最早出自《尚书·洪范》,是箕子向周武王陈述治理天下的大法时提出的,书中记载了“五福”的具体内容,即“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用现在的话来说,五福就是长寿、富贵、健康安宁、品德高尚和善终这五种人们的普遍追求。
这些福祉是人们一生所期盼的美好境遇,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的重要标准。那么佛弟子对这五福又应该如何理解呢?
长寿
凡夫是以四大假合之肉体为身,生灭无常,是依据因缘的久暂而论寿命的长短,最长寿的也不过百年。佛陀则是以一切功德智慧所庄严的法身为身,不生不灭,永久常在,这才可算真正的长寿。因此学佛人修习六度万行,在求了脱生死,希望成佛。真的做到断烦恼、证菩提,则法身恒在,灵智长存,长寿也便不是问题了。
富贵
富贵离不开财富,但佛教所崇尚的不是世间有漏之财,而是指功德法财,即庄严道果的七圣财,又名七法财,具体包括信财、精进财、戒财、惭愧财、多闻财、施舍财、定慧财。《大宝积经》云:“彼诸众生不获此(七圣财)故,名极贫穷。”这些法财能庄严法身,培养慧命;非只一生的享用,能够历劫无穷的享用;又不怕盗贼的抢劫,水火的侵损,直至助成我们作佛成圣,谁会不愿意发这么一笔殊胜的功德法财呢?
康宁
健康安宁是人所共望的,佛弟子也需要健康的身体来作为修学的资粮,而内心的安宁也很重要。尤其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人们精神上受到烦恼的痛苦,较诸身体病苦往往更为厉害。学佛人要得到佛陀真理的受用,便可心明似镜,意净如空,心明则不被境迷,意净则不被境转,于是二六时中对境临事,都能远离一切烦恼挂碍,事事解脱,逍遥自在,精神上获得无上安乐,这才是真正康宁的境界。
好德
我们都希望深厚的福报,但福报并非无缘无故的,也有其前因后果。恶是苦因,不作一切恶,自然没有任何灾患的来临;善是乐因,乐是福的享受,能行一切善,自然召感一切福。“德”包括一切好的品性,是一切幸福的根源。换句话说,能够品德高尚,自然消灾集福。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要先培植福田,而想要培植福田,则必遵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佛陀教诲,以为修行之本,这便是好德的意义。
善终
一般的理解中,善终是指在生命的尽头能够安详结束生命,不必经受病痛的折磨。而在《十二品生死经》中,佛陀开示了死亡的十二种类别,无疾而终只是世间有漏福报。若能通过修行,断除见思烦恼,证得阿罗汉果,身心了无挂碍,方能称得上是“所作已办”。可即便如此,也未臻尽善,真正究竟的善终唯有佛陀,如来十号之一便是“善逝”。善者好也,逝者去也,善逝便是好去。佛一切智以为大车,行八正道而入涅槃,五住究竟,二死永亡,是真正的善逝。
长寿——早成佛道、亲证法身
发财——积累资粮、增长福慧
康宁——远离烦恼、解脱自在
好德——清净身心、断恶修善
善终——毕离苦津、终登觉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