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高邵麟居士书二》
yinguang master Wen Chao
【原文】
来书言礼法华经,摄心念佛,及欲寡其过而未能,拟欲依功过格①日常检点。足见汝近来操修,实属为己之学②,非如今人之唯欲沽名邀誉③,自欺欺人④之可比也。幸甚幸甚⑤。礼诵持念,种种修持,皆当以诚敬为主。诚敬若极,经中所说功德,纵在凡夫地,不能圆得。而其所得,亦已难思难议。若无诚敬,则与唱戏相同。其苦乐悲欢,皆属假妆,不由中出。纵有功德,亦不过人天痴福而已。而此痴福,必倚之以造恶业。其将来之苦,何有了期。当以此意普告同侪(chái)⑥,俾修须真修,行须实行。则其利溥(pǔ)⑦矣。所立拜经规矩,理固无碍。若依事相论之,若儱侗通拜,当念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法华会上佛菩萨。拜下想礼经偈云,真空法性如虚空,常住法宝难思议。我身影现法宝前,一心如法归命礼。想全经放光,及经中所说佛菩萨,各各放光,照触自身,及法界有情。若逐字礼拜,当念一心顶礼大乘妙法莲华经某字法宝。拜某字则念某字。从如是我闻,至经尽,皆如此念。
【注解】
①【功过格】逐日登记自己所行之善恶事,藉以考查功过之表格或书籍,称为功过格。即将人类行为之功过善恶予以分类,并明定善恶之点数,依此作为判定行为之标准,并作为权衡鬼神降与福祸之依准,乃属劝人行善之书。此种藉善恶之多寡而决定鬼神降福祸之思想,最早见于东晋葛洪所作《抱朴子》一书,为道教之根本思想。近世承继此思想者很多。即以具体现实之善恶行为,详细计算点数,阐说善因善果、恶因恶果,此系功过格之特质。具体制定功过格之条目与内容之作法,最古者当推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道士净明道所作之《太微仙君功过格》,立有功格三十六条、过律三十九条,规定治人疾病、救人性命、传授经教、为人祈禳、劝人为善等,皆予记功,反之行不仁、不善、不义、不轨等事则记过,逐日记录,一月一小比,一年一大比,善多者得福,过多者得咎。据清代石成金之《传家宝》记载,宋代之范仲淹、苏洵等人亦皆作有功过格,名闻一时。然至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云栖袾宏著《自知录》、云谷禅师授功过格后,始普及一般民众。
②【为己之学】《论语·宪问》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③【沽名邀誉】有意做作或用某种手段猎取名誉。
④【自欺欺人】用自己都无法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
⑤【幸甚】表示非常庆幸或幸运。
⑥【同侪】同伴,伙伴。
⑦【溥】1.广大;大。2.普遍。
【白话文】
来信说你在拜《法华经》,摄心念佛,以及想要减少过失而未能做到,打算依着功过格进行日常检点。足见你近来的行持修为,确实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是像现在的人,学习的目的唯独是想要沽名钓誉、自欺欺人可以相比的啊!真为你庆幸啊!礼拜诵经,持咒念佛,种种的修持,都应当以至诚恭敬为主。如果诚敬到了极点,经典中所说的功德,纵然在凡夫地,不能够圆满得到。而其中所得到的利益,也已经很难思议了。如果没有诚敬之心,就如同唱戏。戏里的苦乐悲欢,都是假装出来的,不是由内心中真实发出。纵然有功德,也只不过是人天的痴福而已。而得到这个痴福,我们必定会倚凭这个痴福来造恶业。将来的苦痛,何时有一个了期。应当将诚敬的意义,普告同辈,使得修必须是真修,行必须是实行。那么这个利益就广大普遍了。所立的拜经规矩,道理上固然没有妨碍。如果依着事相来讨论,如果儱侗通拜,应当念“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法华会上佛菩萨”。拜下去时,想礼经偈:“真空法性如虚空,常住法宝难思议。我身影现法宝前,一心如法归命礼。”观想全经放光,以及经中所说佛菩萨,各各放光,照触自身,以及法界有情。如果一个一个字礼拜,应当念:一心顶礼,大乘妙法莲华经,某字法宝。拜到哪个字就念哪个字。从“如是我闻”,一直到经书的最后一个字,都是如此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