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已至,年味愈浓

乐活   2025-01-07 00:00   山西  

过了腊八就是年


2025/01/07




腊八溯源



腊八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独具韵味的存在,其起源宛如一条蜿蜒曲折的历史长河,源远流长,承载着华夏文明数千年的记忆。


从历史的源头追溯,腊八节最初与远古时期的“腊祭”紧密相连。在那个靠天吃饭、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农耕时代,人们对大自然怀有深深的敬畏之心。“腊”在古代有“猎”之意,岁末之际,人们结束一年的农事与狩猎,将收获的猎物、新打的粮食汇聚起来,举行盛大庄重的祭祀仪式,感恩天地神灵赐予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求来年依旧能有富足的生活。这一祭祀活动通常选在农历十二月举行,彼时正值寒冬,猎物易于保存,新粮也已归仓,是向神明与祖先献上敬意的最佳时机,“腊祭”便由此成为腊八节最初的雏形。





随着时代更迭,佛教文化的“东渐”为腊八节注入了全新活力。相传,释迦牟尼在历经多年苦行后,于腊月初八这一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为纪念这一伟大时刻,佛门弟子每逢此日便以谷物、干果熬粥供佛,称之为“腊八粥”,又称“佛粥”。这种习俗逐渐从寺庙走向民间,世俗百姓受其影响,也纷纷在腊八这天煮起腊八粥,一来礼佛敬祖,二来祈愿家人平安顺遂、福慧增长。自此,腊八节融合了本土信仰与外来宗教文化,内涵愈发丰富多元。


岁月流转,腊八节的习俗代代相传,融入了各地域独特的风土人情。从宫廷到市井,从北方到南方,虽庆祝形式略有差异,但核心始终围绕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族团圆的期盼以及对过往岁月的感恩铭记。它像一位无声的历史讲述者,透过一碗腊八粥、几瓣腊八蒜,向后世诉说着华夏民族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辉煌,成为维系中华儿女情感纽带的重要一环,持续散发着古老而迷人的魅力。




习俗探秘



饮食习俗


01

喝腊八粥


这是腊八节最主要的习俗,自宋代开始就有相关记载。腊八粥一般用各种米(如糯米、大米、黄米、黑米等)、各类豆(如芸豆、赤豆、绿豆、大豆等)、不同干果(如大枣、板栗、杏仁、花生、核桃等),杂以豆腐、薯芋、肉品、蔬菜等熬煮而成。人们通过吃腊八粥,祈求丰收、吉祥和平安。







02

吃腊八面


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每年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家家户户会吃一碗腊八面。腊八面是在腊八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起初是用小米、黄豆煮粥下面条,后来演变为用八种蔬菜和肉爁成臊子下面条,如今人们还会将核桃仁、芝麻、花生米、莲子、青菜等与面条同煮,调成汤面。



03

泡腊八蒜


华北地区的人们在腊八节有泡腊八蒜的习俗。将蒜瓣剥好,放入干净的罐子或瓶子中,倒入米醋,密封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泡,蒜瓣会逐渐变绿,味道酸辣可口,与饺子等食物搭配食用,别有一番风味。


腊八快乐



祭祀与祈福习俗



祭祀祖先:腊八节的起源与古代的腊祭有关,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祀祖先,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感恩之情,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平安、五谷丰登。


供佛祈福:佛教传入中国后,腊日与佛成道日逐渐融合。寺院会在腊八节举行法会,用香谷和果实等煮粥供佛,信众们也会前往寺院祈福,希望得到佛陀的保佑,获得平安和福报。





腊八诗句




《腊日》

              — 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 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腊八祝福


腊八节快乐


过了腊八就是年,岁月在腊八粥的香气里又翻开新篇。在这烟火人间,愿我的朋友们都能接住这份腊八好运:工作“粥”薪百万,爱情甜“粥”蜜罐,身体强如“粥”牛,每天笑逐颜开,诸事“粥”全顺遂。来,干了这碗腊八粥,向着美好生活大步迈进!

腊八的清晨,被粥香唤醒,这是属于中国人的浪漫“食”刻。打开社交平台,满满的都是节日氛围,我也来凑凑热闹,给大家送祝福啦!愿各位在蛇年,能把日子过成诗,把生活绘成画,事业“粥”转乾坤,爱情“粥”而复始,身体棒棒,吃嘛嘛香,腊八快乐,愿幸福与你同行!

今日腊八,在这传统佳节,社交圈里满是温情。热粥在锅,温暖在心,如同我们彼此的牵挂从未掉线。愿远方的你们,新的一年梦想“粥”光乍现,心情阳光灿烂,生活从容不迫,像腊八粥一样,包容万千,调和出属于自己的幸福配方,记得给家人朋友送去一碗温暖哦,腊八吉祥!




END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

一校 | 李雨宸 二校 | 张世贞

初审 | 隋翔云 赵嘉如 薛家家

复审 | 董贺

终审 | 赵东旭

思政115
欢迎加入思政之窗,更多思政动态抢先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