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线地产,有了新活路

楼市   财经   2024-12-22 09:00   广东  

在近期举行的2024中国不动产营销增长峰会上,地产营销实战专家、《地产经营观》主理人李巧玲老师,就如何在经营视角下实现营销制胜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分享。李老师的许多独到见解,对下沉市场的中小型房企具有显著的启发性作用。今天明源君就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

岁末年初,大家都喜欢探讨行业的变与不变。

在我看来,房地产始终是一门生意,不管方法论和工具如何改变,唯一不变的是我们的经营逻辑。

作为从业21年的地产人,我前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一二线城市做豪宅,近六七年逐渐专注下沉市场。在担任某集团营销总时,我负责的200多个项目有70%在县城里,因此我深刻地思考过,在一个人才和资源都相对缺乏的市场里,如何去打赢一场营销战役。

回顾2024年,我去了46个城市,看过100多个项目,与300多家企业面对面交流,我将以我走访企业的体会和研究,和大家聊聊今天的房企如何构建核心竞争优势。

现在房企做项目
6%的利润已经是安全线

很多中小城市项目的月均销量可能在10套左右,这是现阶段的一种常态。区域市场好的项目一个月能卖二三十套,不好的项目可能也就三五套。也就是说,在这些下沉市场里做地产开发,企业需要更多关注在零和博弈的市场环境下,如何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的事情。点击了解,0基础玩转视频获客

某县城项目的目标成本测算,税后净利润6%,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在我入行的时候,项目平均利润为30%,几年前有些集团把利润率10%作为决定是否拿项目的标准,而今天很多项目6%的利润率,已经是安全线了。

6%的利润率,到底应该怎么做项目?如何在容错率极低的操盘环境下,把钱花在刀刃上?我国有数百个城市,2800多个县级行政单位,还有几十万家普普通通的房地产开发商,大家在这一轮市场冲击下,如何在微利环境中定位自身?在市场、产品、企业分化的过程中,我们又该如何借助构建自身竞争优势来发掘市场机遇?

这是微利在颠覆经营观的过程,与此同时,也有很多新规范在颠覆产品观,各种新媒体在颠覆营销观。

很多房企面临如何实现低成本与高品质并存的挑战,例如即便是面向刚需的住宅产品,也需具备一些改善型住宅的配套设施以及相应的仪式感。一方面需要房企把钱花在客户真正关心的敏感点上;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建筑规范的调整,给产品带来的创新价值。

近期,我去某地和当地住建部门领导沟通,他告诉我因为开发中地库成本占用非常大,但很多项目车位的去化率不到20%,所以当地设计规范修订,把车位占比改到了1:0.6。地库比例降低后,开发商也更愿意拿地了,地价提升了15%。   

这只是一个个例,但有可能预示着在未来很多区域会取消装配式、太阳能等等过去很多年在设计规范过程中,压在开发商身上的那些不那么必要的成本问题,给开发商腾挪出一些利润空间,我认为这样可能对促进开发企业良性发展更为友好。

另外,当下行业对营销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来作为营销总,把销售团队带好即可。而今天,对营销总提出了更高的专业和管理要求,要有经营的思维,要整合、协调和拉动公司各职能部门共同为营销创造热销的条件。

别做孤胆英雄
营销应该是一场系统战

今天的营销,就是一场系统战,是一把手工程,是需要联合公司各专业部门共同为营销构建一个系统的过程。

如果以往的营销部门像一个孤胆英雄,那现在的系统战就像组织一支部队去打仗。部队需要有战略、战术、组织、枪支弹药,还需要鼓舞大家的士气,让大家有必胜的决心。

再差的市场,也有卖得好的项目,而卖得好的项目绝对不止是营销强。

举个例子,这两年很多房企都去河南看金沙的项目,在现场大家不会看到暴力营销的痕迹,但项目都卖得非常好。很多下沉市场里,这样的项目没有短板,可以说是十项全能,均好之上还有亮点,这就是今天的营销“系统”战胜“系统”的过程。

那么,什么是系统呢?

房地产有投、融、产、销四个环节,对于下沉市场的房企来说,主要是买地、做产品、销售三个环节。不管我们怎么去做,都要在这个过程中把土地变成更适销的产品,它才能成为企业高效优质的增长项。

我们看到一些优秀项目,常常只看到了冰山一角,往往水下面支撑产品力、营销力、服务力的“系统”部分才是最重要的。

构建系统

老板牵头,全员进化

房企应该如何构建系统?我归纳为“五力”:借助经营力和组织力,确保系统的稳固性;通过产品力、销售力及服务力的综合提升,实现系统的整体优化。

在传统观念中,很多人把销售团队的强势等同于营销力强,但今天会发现,产品力和服务力的叠加,才能帮助我们带来更高的转化。一个项目是否好卖,出生时有无热销基因,来自于全专业为项目构建的系统。   

而在这个过程中,经营力最重要的是在前端的策划环节。营销前置,是营销部门很重要的职责。但是很多企业没有客研部,甚至很多营销团队并不具备去指导产品表达的能力。了解AI智能工牌pro,读懂客户,加速转化

有些项目拿地后,所有的动作都指向于什么时候能拿到规划许可证,什么时候能够快速销售,压缩了大量本来应该去打磨产品、讨论项目经营逻辑的时间,他们宁愿在后端销售环节为结果付费,宁愿接受分销的绑架。

那些出现定位偏差等问题的项目,往往都就是在前期系统构建时、前期策划过程中,没有倾注更多精力。比如,某项目的可售比是74%,其实完全可以通过调整和优化,让可售比可以达到行业标准水平的78%以上。每提高1%的可售比,都意味着可能多了上百万的货值。

目前,下沉市场最好卖的产品是120-140平之间、南北通透的三四房产品。如果想在这个购买主力段产品打造中和竞品拉开差距,需要和竞品在同样面积的户型上,做出差异化,想清楚如何让成本更低、总价更低、居住整体舒适和体验更强,才能取得和竞争对手不一样的销量结果。

而在做产品定位的过程中,大家常做的客户调研由于样本的偏差,落到定位报告上的很多数据其实是错误的。现阶段需要营销总、项目总甚至老板亲自去感受,增加决策层对于产品和市场的体感。

今天做地产,已经不是卷员工007,而是卷老板对项目把控的精准度。

项目滞销
大多是系统不够完善造成的

每个项目都有它的经营逻辑,当我们定总规时,其实就已经确定了整个项目的操盘逻辑。

有些开发商没有系统的设计任务书,往往是营销给了设计院一个户配,设计院来做了一张总规图,然后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到了对于户型图尺寸空间的修改上,很少用穷举法把多个规划方案进行对比,去论证究竟该如何操盘、如何加快现金流或者如何让利润更高。

来看某设计院的案例,某房企拿了地王,有90多亩土地要做项目,很多地产人可能一上来就按照传统做法做强排、高低配、洋房最大化等等。但项目周边竞品卖6000多一平,如果按照这个做法需要卖9000多一平。通过产品和营销团队,项目比周边竞品价格提升到10-15%是有可能实现的,但是想要提高到30%,甚至更高,就非常困难了。这时候怎么办?

后来房企把这90多亩的项目分成了两个项目,左边走现金流卖7000,右边做低密卖13000,不仅保障了项目现金流的安全,也确保了项目的利润率。

现在在下沉市场再拿大地块,我都建议他们最好的方式是项目分割,用不同的价格、不同的产品去应对区域市场里的不同客户。

今天我们看到产品力,不单单是户型、立面,产品力的系统,是企业系统优势的外在表现。大家遇到的滞销项目无外乎都是这个原因,背后其实就是一个系统的问题,系统不够完善、不够优秀。

地产营销实战专家、《地产经营观》主理人李巧玲
项目到底要有什么优势
才能被大量传播

流量时代,除了产品本身的质量,还需要带着IP思维进行项目开发,项目需要具备丰富的内容和吸引力,以便吸引更多的到访,转化动作才能发挥价值。

近期,在带企业研学活动时,很多企业都想去成都看一下龙湖、建发的项目社区大门,仁和春天银杏大道的网红旋转楼梯。我们做项目规划时,要深思熟虑,明确项目的优势和独特亮点,要用新媒体的思维来打造项目的传播动作。

大家也可以回头去看这十几年的房地产开发过程中,那些被大家记住的项目,到底是哪个点成为了项目的IP。

现在,房企还多了一个发力点。中国房地产从1998年福利分房到现在,真正的好产品应该是集中在两个阶段,一是2014年之前,二是现在,中间丢失的10年恰恰是设计规范管理最严苛的十年。

2024年初我们还在讨论对新房冲击很大的是二手房。今天再来看,新规范出台后,除了一线城市一部分的二手项目拥有地段、资源优势加持外,很多城市二手房和新房已经不在一个竞争维度上了。例如兰考东方春风十里的项目户型,已经实现了125%的得房率,不用太担心它的销量。

在低利率的背景下,想要低成本、高品质打磨出一个项目,就要想清楚产品成本到底花在哪些客户敏感的地方?是门?是窗?还是归家动线?可以根据自身的项目或者是在未来做项目定位时进行侧重点的考量。

以往大家都习惯了只要超越竞品就行,今天营销向产品提出的所有需求都需要量化,要逐项对比,比出竞争优势。

关注建安成本
也能为降价提供空间

当下的企业竞争本质是系统性优势下的差异化竞争。不仅有产品的差异,还有工程成本上带来的差异。

过去,很多工程总宁愿去做设计变更的签证,也不愿意花时间去开审图会。但是到了今天,在房地产开发销售周期逐渐拉长,所有的成本在增加,利润是在降低的情况下,唯一还能通过设计的精细化压缩成本的只有建安成本。

而建安成本80%是在施工图出来时就已经确定了,那个阶段恰恰是大家正忙着拿着图纸获证、赶着开工的阶段,恰恰最容易忽略图纸的阶段,所以关注图纸的查漏碰缺,是这个过程中最有可能发现降低成本的机会,进而有助于在必要时降低产品售价。

小结

今年金沙和冶都这两家房企很火,为什么?因为他们在极卷的市场里,在面对强劲的竞争对手时,通过自己的差异化建立了竞争优势,实现了从系统破“卷”到口碑红利的过程。

这样的房企,不仅住宅产品销售又快又好,还有一些指标也很优秀,例如金沙的车位销售率去化90%,物业收缴费95%,30%以上的老带新。   

这是其在企业战略发展过程中,在产品精细化和服务品质力方面进行了的精细打磨,创造了良好的居住体验,继而获得了市场和客户的全面认同。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优秀的标杆房企都自带系统能力。

比如,湖南建投象山国际项目,以全龄友好社区模式的搭建,围绕儿童、青年、老年三大人群构建服务体系,实现美好生活的共建,老带新比例达到60%。甘肃令牌集团,专注产品研发,把一二线城市的产品水平放到了三四线城市和县城,用设计为营销赋能,部分项目实现了开盘即现金流回正。

我认为,房企必然会向管理精益化、产品精细化、服务精心化方向发展。我把20多年的从业经验总结成了系统化的理论,希望大家在今天地产非标产品的操盘上,尽量少走弯路。   

分享嘉宾:李巧玲,整理:朝祎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

明源地产研究院
明源地产研究院新媒体平台,每天为地产人提供原创深度干货。商务合作请联系:18682082659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