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房企早该取消这个部门

楼市   2024-12-20 07:31   广东  

这几年,房企对客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了,我们会听到大家一直在强调一件事,那就是“客户至上”。

尤其地产进入买方时代,谁能准确地把握客户需求,谁就拥有市场的话语权,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品牌房企会越来越关注客研部门。

不过,可惜的是,很多房企虽然知道这个岗位的重要性,但对岗位的理解却很浅薄,认为客研就是一直研究客户,把客户搞明白就好,只需对客户刨根问底就可以掌握他们的需求。

实际上,客户研究很复杂,不可能仅依靠简单粗暴地盘问,即能掌握客户的想法。当然,目前地产客研也在不断迭代和成长,那到底什么样的客研对房企才是有价值的?

近日,在2024年中国不动产营销峰会上,实效机构创始人、观念研究院主理人吴昊老师带来《客研迭代和需求开发》的主题分享,他为大家剖析了当下地产客研的变革,观点令人醍醐灌顶,下面把精华内容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

要做大客研

不要做小客研


提及客研,很多人会想到它就是房企一个部门的事情,这是大家对它的最大误区。

我们把单一部门做客研称之为“小客研”,可以看到,在小客研的时代,这个部门一成立就是背锅的。

就像一场战争,从司令到士兵都要想办法打赢胜仗,但是他们都不知道如何打赢胜仗,这个时候有人一拍大腿说,干脆我们成立一个胜利部吧,专门来研究如何胜利。于是这个部门就叫客研部。

可大家忽视的是,客研本身也不是超人,如果他们能知道如何胜利,那还需要这些司令干什么?

那既然如此,客研是否在地产就不需要存在呢?这个答案是否定的。

其实,客研已经跳脱了单一岗位的职能,它逐步成为每个兄弟部门都必须搞懂的事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客研,从一个部门升级到了一个企业。

因此,客研迭代第一件事是要由小客研变成大客研,每个职能都需要有客研的思维。

具体来说,要做好大客研思维,关键就在于如何把客户雾状的需求实体化地表现出来。

回顾过去客研的失误,就是一直想研究客户,把客户的需求实体化地表现出来。比如很多房企做客调时,经常会直接生硬地给客户抛出问题:有多少钱,能买多大的房子,准备多久买,看中什么,这些询问模式缺乏技巧但确实最快地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可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些对客户需求的探讨,本身就没有办法实体化、清晰描述出来,一旦可描述那就是客户已经做了决定的时候。所以做客研一定要理解需求,而不是询问需求,需求不是固体,它需要借助一些方式进行推导。

举个例子,前几年认为客户买房会存在各种各样的考虑,但是今年十一国庆之前,国家出了大利好政策后,原来说不买房的客户,原来说等一等的客户突然就不等了。

为什么?原因是政策这个情绪,促使客户需求这个流体变成了固体,以往大家迷糊,不确切的购房需求突然变得实在。当然这个时间也不是太长,到了11月份某些城市就开始销量下滑,这也是市场情绪导致需求萎缩,市场情绪让客户的需求变得再次虚无,没有成型。

因此,从生产开发的全流程把雾状的需求,如何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变成固态,变成可描述、可生产的东西,这就是一个非常核心的命题,如果依靠单一部门去了解是无法达到效果。

就像在投资部门拿地的时候有客研任务,是发现顾客;做产品楼盘定位的时候需要定义客户;然后在生产端在设计端做产品时候是要激发客户;在营销阶段需要诱导客户。客研的思维,已经渗透在房企每一个部门里。

客研的思维
充分地贯彻到每个业务端口


从大客研的思路看,客户思维主要贯穿在投资-定位-设计-营销这四个流程中,而对于每个职能,他们都有各自的重心。

第一,投资的客户化思维:从组团冲突中找到客户的机会。

房企在投资买地时会有一些参数,通过参数衡量出来后就可以评判地块价值,比如市场的供应量、价格等等,这是一套科学的评估标准。但是变成评估客户机会,算法就会有一些不一样。

做个类比,投资其实和开连锁店商铺的思维是一样的,商铺要开在人多的地方,就是要开在有客户机会的地方,投资亦是如此。那具体怎么形成投资客户视角呢?

首先,投资工作模型里是需要加入组团生态研究。

每个城市都会存在各种形形色色的组团,这些组团或是城市的CBD、或是城市的产业园区、或是大学城等等,聚集了多个功能模块。因此,当我们进入这些组团中拿地时,需要知道每个组团的客户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生活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所以当企业准备买某宗地时,需要知道那块地所在什么组团,再通过组团的大小、能级、人口密度来看这个组团大约可以做哪些客户,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买它。

接下来,我们需要从这些组团的客户中发现有无冲突。

因为有冲突的地方才需要楼盘的解决方案,这也是我们买地的核心考量。

像我们常见的冲突如楼房年限是不是太老了?配套是否齐全?组团前10年供应的是刚需,那我们推测是不是改善客户无房可买?这就是背后的冲突机会,也就是所谓的组团理论。

再举个例子,我们发现深圳唯一有现代城市服务业功能的最早在罗湖,到后面福田,再到今天的南山。产业的发达促使人口的聚集,有了居住的冲突,不光是南山人在买南山,沙井的高级客群也在买南山,游客庞大的客户需求,而在这种需求矛盾激发下,这些区域的房价才会抬升。

利用城市社会学的方法能够解释每一块地背后的客户机会,也能看到房价等等的不一样因子,他让我们从社会人口底层需求推导是否值得拿地,这是一种更宏观的角度。

第二,定位的客户化思维:学会給客户定义生活方式。

找到客户以后,可以知道大致有什么样的阶层,接下来有个很重要的工作那就是要定义客户。

在很多房企,定位阶段客研一般会给到户配。但需要清楚的是,户配代表你想卖给谁,不代表别人想买。若要把户配变成真正做定位,那就是代表着你想给客户何种生活。

那如何精准地做好定位呢,关键是在于发现冲突和找到矛盾。

从客户的角度,买房是因为产生了冲突,冲突是客观的,但是他要买什么样的房取决于他如何定义这个冲突。冲突一旦被定义就叫矛盾,矛盾是主观的。这个是什么意思?

举个例子,比如两个人打架了发生了冲突,这是客观的,但是派出所把他们带到派出所问为什么打架,这两个人说的原因是不同的,都认为自己该打对方,他们说的原因就是矛盾。

反推到买房,客户应该买房,最后买什么样的房是看他如何定义这个冲突,当他定义冲突变成了和矛盾不一样的时候,所选择的楼盘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所以做客研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要帮客户定义矛盾,就是产生冲突以后你要告诉他这个冲突是什么矛盾导致的,不要让他想,如果他想了可能和你的楼盘一点关系都没有了。

理解冲突和矛盾后,我们才能更好地做出产品定义。做产品定义不是谁都能定义,考验做产品定义最难的一点是客户是否愿意接受你的定义,而为了修炼这项本事,需要把自己修炼为以下三种角色。

首先必须是家庭周期专家。

你必须知道这个家庭周期之后,下一个周期的矛盾是什么,所以就客观上决定了做客研的人年龄最好在35岁以上,至少经历2-3个家庭周期,否则很难理解客户的选择。

第二要成为生活趋势的专家。

比如我们认为高端阶层给他设计产品最重要的关键词是“躺平”,为什么是“躺平”?

因为他们日常工作状态是996、007,客户回家以后就是休克状态,就像电池电量低的状态,所以你给他休息躺平的空间,他们会能满意的,这就是要理解生活趋势,感受客户生活的情绪。

第三还要懂设计,要变成空间方案的专家。

就好比两个不同的豪宅,一听都是豪宅,面积都很大,但是空间设计要素是不一样的,这就是给客户的解决方案定义不同,产生了对楼盘的定义。

通过楼盘定义就会反推出若干个空间,就要求设计师或者产品经理后面做的时候必须提供哪些场景。这是产品定位最重要的一步,也就是房企常说的产研客研一体化,这份工作本身就比较难。

第三,设计的客户化思维:要激发客户对生活场景的想象

对房企而言,设计阶段做客研的任务是为了激发客户。以往,按照设计的惯例,便是营销给到他们一个边界,然后他们再按照政府规范套下来找一个最佳的户型就可以了,但这样做出来的产品是没有客户意识。那应该怎么做?

关键是需要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做出场景出来。这里可以用一个现象来去阐述。

楼市近这两年有特别多的冤案,一模一样的面积段定位做下来,有的做成功了,有的却失败了。

比如大家可以看到现在成都的143平户型非常卷,第一代143平方方正正,没有一点硬伤,这是趋近于完美的产品,但随后我们发现这种”完美” 很快被第二代143平赶超。

第二代在第一代基础上迭代了入户电梯提升,并且横厅做了可以打麻将的四角阳台。对客户来说,显然第二代比第一代产品更为心动。

不过,紧接着第三代143平产品又做了升级,第二代又要被淘汰了。

在第三代的143㎡的产品中,他们把横厅变成了方厅,也就是面宽更有效率了,出现了正儿八经的步入式衣帽间,这是第一第二都没有过的空间,且主卧是L型光景。很显然,这类产品比一代,二代做了更深层次的内容进化,场景感也越来越强。

这就是我们以前做产品会遇到的盲区,就是我做了143㎡,做了95%的得房率,做了面宽都还不错,还做的是南北向,每个房间都舒适,但为什么还是卖不好?

别人在迭代场景,如果你没有那就是落后了。所以产品的PK不是在PK设计的表面数据,要PK里面的场景。

总的来说,做产品设计,不是去满足营销给的边界,满足户配,满足比例,然后再符合建筑规范边界,满足完了之后不是简单地做一些表面工程,像50米的大门,再加1500平会所,再把立面变成玻璃底板+幕墙,实现零涂料等等,在今天看来就叫做套路,套路出来以后就会出现你比对手少卖3000,但是对手销量却比你多3倍的情况。

第四,营销的客户化思维:要学会统一客户的产品思维。

以往营销不管怎么做变革,底层逻辑是漏斗式层层筛选,基于这套底层逻辑下营销随便做动作。不过,现在看来都不太像营销,对营销而言,它有一个任务,那便是做好场景诱导。

比如有两个竞品项目,一个是洋房,楼间距是27米,竞品是小高层,间距是55米。

可以看到,小高层项目一直在打压洋房,说辞上一直强调洋房项目楼间距小,而洋房却说自己楼间距不小。

很显然,洋房项目的这种抗性说辞显得非常苍白,要知道,27米楼间距肯定比55米肯定小多了,这也从侧面反馈出销售的抗性应对能力非常不扎实。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关键在于营销没有把产品吃透。

当对手批判你的楼间距小的时候,不用解释楼间距大,你只用说一件事,那就是你是洋房,他是高层,对手再说你楼间距小,你就说他是高层,你是洋房,这才是营销把产品吃透了。

因此,做营销除了要学习新的工作技能,还要学会把产品吃透,产品吃透会发现自己有非常大的武器库,最怕的是产品已经给了,但是没有讲。

可以看到,以前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房企的营销策略都是漏斗筛选,营和销分得很开,一直只有销没有营,就好比在案场,大部分的销售都是做套路化的动作,客户来了后4个点位介绍,介绍之后就准备筛选顾客了,根据提问客户的回答,便粗略地把客户进行分档,然后再对目标群体逼定,完全脱离了营销说产品的本质,纯粹都是套路化模式实现客户逼定。

营销的本质是什么?营销的本质就是造一个模特,让千万人跟着减肥,这才是营销的价值。

不光营销如此,所有社会的管理都是通过塑造榜样来完成,家庭的管理、组织的管理给一个很好的榜样,然后让甲乙丙丁对号入座,这是营销的本质,统一他们的思维。

转译过来卖楼盘,我们的重点是卖生活方式。而要说好这种生活方式,营销人最需要补充的是产品能力。

就像是做户型解读,营销把产品吃到最透后,能不能把1个P的户型图拆成12个P,给大家讲述不同的生活感受,这样讲解话术才会多,才会有直播的内容和素材,否则就是永远是哇,好大,哇,好看。

不管这些内容客户听不听,买不买,但是内容讲给客户的时候会对楼盘多一些好感。

结语:

做新的客研就是要把客研部门进行重组,把客研思维落到每一个部门里,不能只让客研来回答客户要什么,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职责,这才是逆势下做大客研的视角。

善于找到客户的冲突、矛盾,才能把产品最终卖给合适的人。未来,客研的发展仍有太多的能量需要我们去挖掘。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

明源地产研究院
明源地产研究院新媒体平台,每天为地产人提供原创深度干货。商务合作请联系:18682082659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