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孩沙白的安乐死,走后却被网暴了?

教育   2024-10-28 22:17   北京  


这几天,上海女孩沙白的离开,在网上掀起了巨浪。


沙白在20年前就确诊了系统性红斑狼疮,今年红斑狼疮第七次爆发。


她的五脏六腑都受到攻击,像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一样衰老。


这次红斑狼疮爆发受累最严重的是她的肾,每周需要做三次血液透析才能维持生命。


也许活的太过痛苦,也许是我们无从得知的原因。

四天前,沙白在瑞士决绝地结束了这趟最后的“单程旅行”。


沙白与世界的告别,记录在她的短视频里。


倒数“瑞士单程旅行”的日子。


记录关于死亡、生命、亲情等话题的最后思考。


还有她和老父亲让人泪目的告别。



现在沙白的账号已经被清空了。


我是在沙白倒数的最后两天才刷到她的视频的,看完之后,深受震动。


一个美好生命的消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疾病对人的折磨……让人特别难过。


沙白的事这几天引发了“网络地震”:


有人说她是美丽的、自由的勇士。

有人骂她自私胆小、不负责任。


对于她个人的选择和行为,我不鼓吹,也不做评价。


人已经走了,给逝者一些尊重吧!


沙白引起的争论如此之大。

我想其中还有一个原因是:讳莫如深的“死亡”,好像从没有如此大张旗鼓地被我们拿到台面上来说。

在我们的习惯里,如果说了什么死不死的话,一定要呸、呸、呸,吐几口唾沫去去晦气。


去死吧、气死了、咒死你……全都是骂人的、泄愤的话。


但人到中年,“死亡”,这个问题其实已经避无可避。


40 岁上下的80后,父母都到了频繁跑医院的年纪。身边很多朋友的父母身体都出了严重的问题。

一个朋友的父亲前不久被送进冠心病重症监护室CCU。

心脏动脉血管堵塞 99.9%, 心脏大面积梗死,医生下了好几次病危通知书,老父亲差点没救回来。



另外一个朋友母亲突发脑梗,虽然送医即时人救回来了,但现在一半身体失去了行动能力,需要人全天看护。



今年年初,暖姥姥也因为心脏病住进了医院。我们在医院的病房里,度过了新年第一周。

在医院的病房里,孱弱的老人和面色忧郁的中年儿女,让人忍不住叹气。

暖姥姥的病情还算可控,但我心里明白得很。


身体的衰老是不可逆的,妈妈那些慢性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动过缓,会一天天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大问题。


我无法遏制地担心和害怕,但想都不敢去想那两个字。


刷完沙白的视频,最冲击我的是她在自己的逻辑框架内,去彻彻底底思考了“生命与死亡”这件事,得出了她自己的观点。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世界观都不一样,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死亡,怎么进行个人选择,是自己的事。


从来也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答案。直面死亡这件事本身,有一说一,沙白是跟勇敢的。

当然,就像沙白在视频里一再强调的,这是她的个人选择,不能也不适合其他人。

看见,倾听,进行关于死亡的思考和合理探讨,这是我觉得舆论更应该有的方向。

一些为博流量的博主,不断盗用沙白的录频视频,放一些断章取义的截图,或贬低或鼓吹,引导舆论。


极其无耻。



作为医生家属,我听到了很多关于死亡的故事。

一开始我也总是被别人的悲痛、遗憾共情,会很难过。


于大夫会劝慰我,人各有命,与其在最后时刻遗憾,不如好好活着。

沙白这件事,和于大夫讨论起来,也是同样的观点:


每个人都是具体的人,你不知道他面对着什么样的难题。


某些博主,把红斑狼疮病患者以及其他慢性病患者,与沙白对立起来,声称沙白是自作孽,这让正在遭受困扰的患者、积极治疗的患者情何以堪。


对这样的道德捆绑我要打出一个问号。


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个人的问题承受力也不一样。不用道德绑架,不用攻击。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同样是肾衰竭的男孩,做血液透析、展示胳膊上的造瘘,坚强又乐观。


让人特别感动。比起诋毁带节奏,这才是有力量声音。

罗振宇在一段关于死亡准备的演讲里说: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越来越怕死,为什么呢?


因为现在的人很难接触到死亡,死亡也非常自觉地把自己遮蔽起来,躲得人们远远的。


真正的死亡教育,不是叫人躲避死亡,而是与死亡呆在一起,与之和解。”


人生别离是难逃的宿命。

提前的准备,未雨绸缪,无论在精神还是物质上都会心安一些。

罗振宇说,50岁,我要盯着死亡去做事情了。


我想说,奔四的中年人,也要盯着死亡去做事情了。


到了我们这个年龄,“生”值得庆祝,“死”也需勇敢面对。

世事无常,珍惜当下,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不在无谓的事情上花费时间。

现在我最愿意和家人呆在一起,能照顾父母,陪伴家人是我最大的幸福。

人生只有一次,别留遗憾!是沙白这件事对我最大的触动。


———— / END / ————

 你的在看,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暖暖妈爱分享
北大硕士妈妈,教育类畅销书作家。著有《高效能养育》、《0-3岁新妈妈科学育儿指南》。分享科学育儿,关注女性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