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民币汇率展现韧性
(数据来源:Choice数据)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高瑞东
从主线逻辑出发,当前利率和汇率的决策核心依然是国内政策,因此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期间是最近的一个博弈时间点。暂时来看,政策面的信息未必能直接导致两大市场反转。但结合市场当前的预期水位来看,合理的预期意味着政策加速当前市场趋势的概率不大。围绕政策博弈的时间窗口仍在,波动来自于市场预期以及资产价格的绝对水平。落脚到当下,10年期国债利率跌破2.0%之后若继续加速向下,则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大。需要警惕的是若维稳汇率的诉求增强,则货币当局对境内流动性的重新安排可能削弱债市最核心的上涨支撑力量。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李超
我们认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可能阶段性突破7.3向下贬值。12月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后,可能转向升值,一方面两大会议对2025年预计将有积极的政策指引,另一方面年末的部分季节性结汇资金对汇率也有正向影响。
广发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 倪军
本周人民币相对一揽子货币贬值,中美利差小幅走扩,跨境套利回报率回升。人民币相对SDR贬值主要受欧元反弹的影响,前期欧洲地缘政治波动对欧元形成明显压制,而随着特朗普胜选且正式任职临近,俄乌地缘政治风险将逐步下降,欧元近期大幅反弹带动本周人民币汇率对SDR贬值。中美利差小幅走扩主要受国内同业利率下行的影响。
2、债券逆势翻红
(数据来源:Choice数据)
华创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 周冠南
(1)年内置换债发行高峰已基本过去,此前市场担忧有所缓解。(2)进入12月,机构开始提前布局明年的资产配置,考虑到明年货币政策仍处降息周期中,当前位置机构积极抢夺相对高票息,整体操作更加积极。(3)从历史经验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市场多预期宽货币政策配合发力,收益率多下行,机构抢跑交易下一年的“宽货币”预期,今年这一特征也有所体现。
长江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 赵增辉
相比于货币宽松的趋势性,宽财政的实际效果有待观察。需要满足1)预算内财政提供足够净供给量;2)预算内财政净供给中被用于化债的规模有限;3)泛财政融资提供的杠杆撬动倍数较高;4)财政拨付资金能快速运用于实物工作量。这四点如果同时满足,财政可能会带来一轮明显的宽信用,但这种趋势的形成有一定难度。债市不宜过度担忧,当前与其担忧波动,不如抓住趋势。我们预计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可能震荡下行至1.8%,3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至2.0%。
国联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 李清荷
近期信用走牛或主要归结于以下因素:(1)化债资金落地,隐债置换开启,机构原先持有的城投债、贷款、非标等资产被置换后,资产配置需求进一步增强。供求不平衡下,资产荒格局或再深化。(2)央行合计投放1万亿元流动性,有效对冲了政府债大量发行的冲击,多数地方债发行情绪良好,供给端担忧得到有效缓解。(3)经历了2024年10月债市回调后,机构配置需求普遍提升,叠加为次年配置作准备,11月再度大幅净买入现券9133亿元。(4)理财自建估值消息一定程度推升了以二永债为代表的信用债市场情绪,助推收益率进一步下行。
3、“自建估值”被叫停
节选自21世纪经济报道
针对近期理财子公司盛行的“自建估值模型”,金融监管部门开始出手干预,下发通知要求理财子公司不得违规通过收盘价、平滑估值及自建估值模型等方式去熨平产品净值波动。有机构表示,监管此次要求,无论直投或委外不得违规出现上述三种行为。通知称,应当采用中债、中证、外汇交易中心提供的当日估值,资管计划应穿透管理,确保资管产品与公司对同类资产的估值原则、政策、技术、方法一致。
华西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刘郁
银行理财对产品估值采取平滑处理或非长宜之计,而是2022年末至2023年初行业规模超预期下降背景下的应对之策。从本质上来看,理财平滑估值的做法有悖于2018年《资管新规》关于净值化的核心思想。因此, 2024年初理财行业发展重回正轨后,监管开始陆续回收“战时策略”,如一季度限制理财绕道保险新增高息的一般性存款,二季度终止存量手工补息合约,并叫停银行理财与信托公司的平滑估值合作。本次监管打击收盘价、平滑估值及自建估值模型,或是理财“去平滑化”整改的最后一环补丁。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 王一峰
从银行理财的发展趋势看,必然持续面临着“在不确定中寻求确定性”的难题。对理财投资人来说,由于其客群特征,需要寻求存款类资产的有效替代品,以求较高的确定性;但对监管和风险控制来说,“高风险、高收益”是基本特征,“真净值”会增加波动性。目前,除了存款曲线和市场曲线之间利率不一致的套利机制外,其余增厚或稳定收益的手段,试图战胜“市场先生”,推动理财在与其他非银同业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都不可避免的需要用到某些手段或者方法,而这些方法并不完全是有利无害的。“自建估值”可能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