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妄图通过发动局部攻势,扭转在战场上的不利局面。朝鲜半岛的局势十分紧张,“联合国军”试图夺取金化东北的五圣山,上甘岭地区就位于五圣山的前沿阵地。五圣山是中部战线的战略要地,一旦失守,将使志愿军防线出现巨大缺口,进而威胁到整个战线的稳定。美军企图通过占领这一关键区域,在谈判桌上获得更多的筹码,为其所谓的“光荣的停战”创造条件。
战役从1952年10月14日开始,一直持续到11月25日,历时43天。这43天里,战斗几乎昼夜不停,双方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作战地点主要集中在上甘岭地区,包括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这两个高地面积狭小,但是地势险要,在整个防线中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两个高地加起来面积不过3.7平方公里左右,但是美军却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企图将志愿军从这些阵地上赶走。
“联合国军”先后投入兵力达6万余人,其中美军占了很大一部分,还有韩国军队等其他仆从国军队。志愿军也投入了4万余人的兵力进行顽强抵抗。双方在这狭小的区域内集中了大量的兵力,战斗异常激烈。
第一阶段:美军疯狂进攻(10月14 - 20日)。战役一开始,“联合国军”就发动了猛烈的火力攻击。美军调集了300余门大炮、近200辆坦克和40余架飞机,对志愿军两个高地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狂轰滥炸。在火力准备后,敌军以7个营的兵力,分六路向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发起进攻。志愿军防守部队顽强抵抗,依托坑道工事,与敌军展开激烈的近战。在第一天的战斗中,美军虽然付出了巨大代价,但还是占领了表面阵地。志愿军则退入坑道,继续坚持战斗。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志愿军利用夜间发动反击,夺回部分表面阵地。双方反复争夺,阵地上一片焦土,美军的进攻虽然凶猛,但始终无法完全占领两个高地。
第二阶段:坑道斗争(10月21日 - 11月5日)。随着美军加强对表面阵地的控制,志愿军转入坑道作战。坑道内的条件极其恶劣,空间狭小、空气混浊、缺水缺粮。但是志愿军战士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坚持战斗。美军为了消灭坑道内的志愿军,采取了各种毒辣的手段,比如用炸药炸、用烟熏、用石头堵等。志愿军战士则通过不断地出击,打破美军的封锁。同时,后方部队也在想尽办法为坑道内的战士运送物资。在这期间,出现了许多感人的事迹,像“一个苹果”的故事,在极度缺水的情况下,一个苹果在战士们手中传了一圈,却没有人舍得吃一口,充分体现了志愿军战士们团结友爱、坚韧不拔的精神。
第三阶段:决定性反击(11月6日 - 25日)。志愿军经过充分准备后,开始对占领表面阵地的敌军发动大规模反击。志愿军集中了大量的火炮,对敌军阵地进行火力覆盖。在强大的炮火支援下,志愿军战士们奋勇向前,夺回了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的全部表面阵地。“联合国军”不甘心失败,又多次组织反扑,但都被志愿军击退。在这最后的阶段,志愿军彻底巩固了阵地,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最终胜利。
上甘岭战役涌现出许多英雄事迹。其中黄继光舍身堵枪眼:在反击597.9高地的战斗中,志愿军部队受到敌人猛烈火力的压制,前进受阻。关键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正在疯狂扫射的机枪眼,为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他展现出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激励着无数志愿军战士继续奋勇杀敌。孙占元拉响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在战斗中,孙占元双腿被炸断,但他仍然坚守阵地。当敌人冲上来时,他拉响手雷,滚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他的英勇事迹体现了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的精神,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卫阵地。
战役的军事战略意义: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成功地守住了志愿军的阵地,稳定了中部战线。这使得“联合国军”认识到志愿军防线的坚固性,打消了他们妄图通过局部进攻突破防线的念头。志愿军以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防御战术,给“联合国军”以沉重打击。美军在这次战役中的伤亡惨重,兵力和装备的优势并没有转化为战场上的胜利。志愿军通过这次战役积累了丰富的山地防御作战经验,对后续的战斗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战役的政治意义:在国际上,上甘岭战役展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强大战斗力和不屈的精神。这一战役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坚定决心。同时,也为朝鲜战争的停战谈判提供了有力的军事支持,使得中国在谈判桌上更有底气,为最终签订停战协定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国内,上甘岭战役的英雄事迹激励了无数中国人,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成为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