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陶大》丨杨曙光:跨越半个世纪的圆梦情怀

文摘   2024-05-11 11:39   江西  





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 1963 级在陶瓷学院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班级,这个班的特殊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四年学制,六年半的学时。原本 1967 年夏天就应该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因特殊年代,至 1968 年初秋都未分配工作,全班同学被部队农场的一辆军用卡车从学校拉到了高安县的军管农场接受再教育,又经过一年半的军事训练和劳动锻炼,直至 1970 年元月才正式分配工作。


第二,毕业分配时,全班没有一个从事自己所学的陶瓷美术专业,冯祖华、罗学正、张福平三位同学回到了景德镇,都是有婚姻关系在景德镇,但名单都落在教育部门。其他的同学,都是分散在全省各行业、各部门,有的从解放军农场分配到县级的偏远农场,大部分进入军工厂、铁路局、剧团、水电施工队、砂石公司,还有位同学分配在一个只有几十名工人的钨矿卖饭菜票。


1967 年前往山东、河北等地见习期间部分同学在青岛的合影,左二为杨曙光


这个班的遭遇,是陶瓷大学前无先例、后无来者的个案。但本班又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时代造就的倔劲和对美术的挚爱,全班同学,虽然个个都是学非所用,但绝大部分都没有放弃美术,也没有割舍对陶瓷的留恋,若干年后,分配回了景德镇的同学都与陶瓷接上了轨,回归到了陶瓷阵营,外地同学,也都逐个与美术挂上了钩,有的虽然完全脱离了陶瓷艺术的大环境,但仍想方设法与陶瓷绘画续缘。如在南昌的黄俭农同学不仅创作了许多瓷画作品,还编写、出版了景德镇陶瓷艺术家作品赏析的著述,在陶瓷美术界影响很大。


1964 年暑期在福建部队锻炼时,部分同学在集美留影,前排正中为杨曙光。


我生活、工作在没有陶瓷产业的宜春,但在绘画作品中有两个常用印章,一个是“陶瓷学院一老生”,另一个是“陶瓷票友杨曙光”,从不隐瞒自己的学业身份,当然也带有一点人生轨迹的伤感,所以在上世纪 70 年代中期,我还构设了一个“在没有陶瓷产业的环境中进行陶瓷绘画”的研究课题。直至现在,我仍在深化和完善这个奋斗了四十多年的选题。其他同学,如贝伟民、聂冬根、李纪彬、刘珊涞、龙学昌、黄修松等同学,也都没有忘却自己第一口吸吮的艺术之奶就是瓷画奶,进入老年阶段后,更是时时重温学生时代的理想和抱负,一有机会,就跑景德镇来寻找艺术上的初恋。


1966 年,杨曙光与同学骑车出陶院校门的照片(左为河南的韩文林同学,中间为杨曙光,右边扶车跑的是香港贝伟民同学)


第三,该班级第三个特别之处,即是有一个亦师亦友、称兄道弟的老班主任。当年我们初次踏入景德镇陶瓷学院,来到宿舍,就有一位年龄比我们略大,身穿背心、脚踏拖鞋的老师在给我们安排床位,介绍学习、生活的环境和方位,待他安排完毕离开之后,才知道这就是我们的班主任龚龙水老师,他既是我们认识的第一个景德镇人,也是我们班共享的终生密友。


就在同学们退休或接近退休常来景德镇再续瓷缘的过程中,大多下榻在龚老师家中,在他的画室横涂竖抹,任何时侯,他都为同学们提供最好的创作条件。特别是到 2010 年后,不少同学常住景德镇,常聚红楼内,追寻旧梦,重操旧业,并都由龚老师精心安排,数十年前朝气蓬勃的求学生涯,又重现在皓首学子的眼前。


当同学们积累了一批作品后,龚老师便提议搞一次美术系1963 级校友的陶瓷绘画作品专题展,后经王庆生同志向学院申报,学院主要领导也全力支持,于是,“首届红楼圆梦陶瓷艺术作品展 " 以陶瓷学院校友会为主办单位,于 2010 年 11 月 8 日在陶瓷学院国际陶艺交流中心隆重开幕。稍后,散落在各地的同学,基本上齐聚景德镇继续创作,作品数量、艺术质量,都有很大的提升。


毕业照,后排左二为杨曙光


2011 年 11 月 8 日,还邀请了个别其他班级的校友,以陶瓷学院为主办单位的“第二届红楼圆梦陶瓷艺术作品展”,又在陶院国际艺术交流中心顺利举办。这次展览,规模更大,作品质量更高,《景德镇日报》报道:“许多观众认为,红楼圆梦展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有它的特别之处,作品面貌新颖,有些技法和工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有一定的突破,作者之间也拉开了距离,无近亲繁殖的弊端。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还有种精神力量。这批古稀老人,磕磕碰碰了一辈子,但他们对陶瓷艺术的执着,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第二故乡和母校的眷恋,是那么的深切,那么的纯真。他们还想抢回消耗了五十年的光阴,在有限的时光里,尽可能释放自己的余热,这种人生观,确实令人钦佩,令人崇敬。”


陶瓷学院在第二届展览的书面致词中也非常恳切地写道:“向阔别四十八载的六三届校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对长期以来关心母校建设、支持母校发展的校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四十八年里,你们坚韧执着,拼搏奉献,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从红楼走出来的众多校友,尽管人生道路各不相同,但心系红楼、梦萦红楼的情结是相同的。不少校友,老当益壮,即使到了夕阳时节,仍在为促进陶瓷艺术的发展尽一己之力,这种始终不放弃追求艺术的精神让我们非常感动。”


杨曙光(右二)做课堂作业


2014 年,在母校的关怀下,经景德镇市民政局批准,美术系 1963 级师生经半年多的筹备,正式组建了“景德镇红楼圆梦陶瓷艺术中心”。从此,在景德镇特有的“景漂族”中,又多了一个身份与目标都有异于其他景漂者的“圆梦”群。



  口述丨杨曙光

          1963级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

          原宜春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编辑丨梁佳慧

  编审丨沈华靖 李曼曼 任志伟


相关链接:

《我与陶大》丨傅平:浩浩师恩长流水,德泽桃李满天下 —— 忆胡献雅老师

《我与陶大》丨隐者万昊的艺术与人生

《我与陶大》丨宁璘:我,从战火中走来

《我与陶大》丨熊钢如:恩师尹一鹏

《我与陶大》丨张育贤:在陶院,学习“如鱼得水”

《我与陶大》丨罗晓涛:青花光影里的故事 

《我与陶大》丨秦锡麟:我们为陶大跨越式发展奠基

《我与陶大》丨我们共同的回忆——记敬爱的陆文遂老师

《我与陶大》丨喻殿英:风雨砥砺   丹心育桃李

《我与陶大》丨张忠铭: 重视知识、培养人才的好摇篮

《我与陶大》丨胡国林:我的 only one 与夫妻双津贴

《我与陶大》丨张亚林:似水人生——忆导师施于人

《我与陶大》丨颜惠崇:初入陶院

《我与陶大》丨危文旭:在那个特殊年代,我们首届毕业生 成为建设国家的“天之骄子”

《我与陶大》丨刘远长:与母校同甘苦、共荣辱的时代

《我与陶大》丨唐自强的陶院时光

《我与陶大》丨熊钢如:六十年艺路始于陶大

《我与陶大》丨姚大因:坚守初心 桃李有言

《我与陶大》丨嵇锡贵:我的梦想在这里起航

景德镇陶瓷大学校友会基金会


景德镇陶瓷大学校友会基金会
反映母校各方面的发展变化情况,宣传和展示社会各界校友风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