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季中的国产半导体出海2024

科技   2024-09-19 11:52   浙江  
从21家上市半导体公司的2023年报中,一窥国产芯片的出海历程。

作者 |  栋幺

01.
前言


播客界知名大V大卫翁老师近期的人气节目《年报季中的真实中国2024》,从上市企业的2023年报里挖掘出关键信息,以见微知著的形式侧写了中国的宏观经济。受其启发,笔者同样以年报为线索,尝试探寻国产半导体行业中模拟和功率原厂对国际市场的看法以及应对之策。这也是《半导体出海的思考》系列文章的续二。
文中涉及到的企业有二十一家,包括扬杰科技、翱捷科技、斯达半导体、思瑞浦、纳芯微、华润微、力芯微、艾为电子、南芯半导体、圣邦微、帝奥微、卓胜微、捷捷微、新洁能、杰华特、唯捷创芯、芯海科技、晶华微、宏微科技、东微半导体和士兰微。
至于为何和如何出海这一话题,之前的出海系列文章之一《半导体出海的思考(上)》中已有相应的讨论,此处不再重复。

02.
出海的不同阶段


为了更清晰的描绘国产原厂如何从依赖国内市场,到转向进军海外的过程,笔者首先尝试将这一“出海”历程划分为由浅到深的五个明确阶段。

出海的5个阶段(来源:01芯闻)
按照年报中所透露的信息,出海分级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虑。
首先是量化的指标“海外收入在总营收中的占比“。这里划分为1%,10%,25%及50%几个区间。然而,海外收入或者境外营收的定义在各家企业的年报中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企业会将港澳台三地的营收单独列出,而另一些企业海外收入主要来源就是这三个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数据的含金量。
鉴于港澳台地区实际上属于大中华区,仅仅依赖海外收入占比这一单一指标来全面评估公司的出海能力可能存在局限性。因此,我们需要引入第二个指标——即年报中提及“出海”或“国际化”策略的篇幅,以及其在公司整体战略中的重要性。尽管这是一个定性的分析,但它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视角,揭示出不同公司在国际化道路上的差异和特色,正如“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例如,有的上市半导体企业虽然境外收入只占个位数百分比,但是无论是海外的运营战略,还是未来成长目标都考虑的十分清楚。
而另外一些原厂,虽然境外收入已经接近或超过半数,但是海外运营状况仅有只言片语。对占比如此之高的这部分营收,也没有提及将如何保持增长的战略或者战术(当然,不排除这些公司都在闷声发大财)。
而有一两家原厂,虽然已是行业里的头部企业,但是年报中没有任何关于出海的讨论,甚至按地区划分收入也是100%来源于境内。考虑到宏观经济和行业现状,这样的公司堪称内卷之王。
对于那些年报中仅有境外销售收入,但是没有提供海外运营的细节,或者海外运营只是一笔带过,但缺乏出海顶层规划的半导体公司,笔者的评分将酌情降低一档或两档。后文中将给出这么做的原因。
在综合评估了定量和定性的关键指标后,笔者对二十一家上市的国产模拟和功率原厂进行了打分和归类。其中,得5分的“国际化初现“企业暂缺,两家企业以4分的成绩跻身出海先行者的行列。获得3分的原厂占比最高,接近总数的一半。紧随其后的2分和1分企业分别有四家和五家。下面将逐一探讨这些企业在出海道路上的现状和未来规划,以下图作为总结。
国内模拟和功率半导体企业的出海得分(来源:01芯闻)
出海领袖(5分)
尚未找到符合此评分标准的国内半导体企业。
出海先驱(4分)
有两家企业,翱捷科技和扬杰科技,在出海评比中脱颖而出获得4分。它们也正好代表了两种出海模式,可谓出海先行者——第一种以自有品牌出海,而第二种则通过海外第二品牌。
翱捷科技境外收入为21亿人民币,占总营收之比超过81%。公司采用“经销+直销”的模式销售物联网芯片和基带芯片产品——国内业务主要采用买断式经销,而境外业务则采用传统的代理式经销。后者需要经销商向最终客户实现销售后,原厂才能确认收入。
通过代理销售,翱捷科技在海外市场获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其ASR1606 芯片获得北美主流运营商认证,可应用于支持 T-Mobile 和 AT&T 北美网络的各类 Cat.1 物联网终端设备,因此助力公司客户项目进入北美市场。在印度市场,翱捷科技的产品也进入印度最大运营商 Reliance Jio、最大支付牌照品牌商 PayTM 以及最大运营商支付品牌商 JioPay 的供应链,据称某款单一产品交付量突破千万颗。

翱捷科技按地区划分的营收(来源:翱捷科技)
此外,翱捷科技还在香港、美国和意大利设立了三个境外经营实体,分别承担研发和销售任务。它们将支撑公司设定的2024年海外市场推广规划,即“积极参加有影响力的海外展会、技术交流会,加强品牌宣传力度;加大海外市场的推广力度,增进与经销商、方案商、品牌厂商以及海外运营商等方面的配合,积极参与客户方案的沟通设计,为海外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高效的技术支持,提升产品渗透率”。

翱捷科技的三家海外运营实体(来源:翱捷科技)
而以功率单管为主要产品的扬杰科技则采用“披马甲”的出海模式。《星链终端所用芯片梳理及商业机遇》中介绍了该公司通过海外第二品牌,用“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方式,让星链成为某款产品的标杆客户。虽然业务规模不大,但是具有广告效应,可以撬动在海外市场的产品导入。
按照年报中给出的数据,扬杰科技海外营收占比22%。在所调研的模拟和功率芯片企业里,扬杰的这个数据并不靠前。但是,公司对出海战略的思考和阐述却超出了大部分同行。

扬杰科技按地区划分的营收(来源:扬杰科技)
扬杰科技在2023年报中用“‘双品牌’+‘双循环’”来概述其国际化战略——“YJ”(扬杰)品牌产品主供国内和亚太市场,而“MCC”(美科微)品牌产品主供欧美市场。通过这样的战略,公司用双品牌产品覆盖全球市场渠道的同时,也实现品牌产品差异化。
更具体地说,在中国地区和亚太市场,扬杰科技利用主品牌,通过持续扩大直销渠道网点,与各行业头部客户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除了在国内多地布局支持中心,公司还在亚太地区的韩国和日本等地设立销售和技术服务中心,与跨国企业集团、本地公司,以及国内出海客户建立紧密联系。
而在欧美和东南亚市场,扬杰科技主推美科微品牌,对标安森美等国际大厂,目的是提升在国际市场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因此,美国、新加坡和德国等地以美科微品牌设立销售和技术服务中心,在积极开拓当地及周边市场的同时,还为欧美终端客户提供及时的本地化服务。
简单的说,美科微的经营实体遍布美国、德国等六个国家和地区,而扬杰品牌则负责中日韩三国的市场拓展。其中,越南、新加坡和日本的三家分公司在2023年成立,目的是进一步打造海外供应能力,加强国内国外“双循环”战略。

扬杰科技的境外经营实体(来源:扬杰科技)
这些境外经营实体是扬杰科技全球化研发、制造与销售网络布局的一部分。此外,这个网络中还包括6个研发中心和15个晶圆与封测工厂来支撑公司的产品策略,即利用跨品牌跨地区的技术平台,结合当地客户的定制要求,实现兼具平台化和客制化的产品组合以及产品路线图。
至于2024年,扬杰科技的出海规划主要落脚在两个方面。
首先,加强日本等海外研发中心的建设,同时布局建设欧美研发中心,扩充海外研发人员的规模和产品线覆盖,反哺公司MOSFET、 IGBT和SiC 等相关产品在汽车电子和清洁能源等细分市场的产品研发。
其次,落实国内国外“双循环”战略,启动越南工厂建设,用以打造海外供应能力。这也是为了将MIC(Made in China)为主的产品,逐渐转向用MIV(Made in Vietnam)供应美科微品牌和国际客户。
小试牛刀(3分)
出海打分表中3分档的原厂有十家。作为中间力量,这些企业境外营收占比都在双位数百分比。其中,在出海方面可以称道的有功率模块企业斯达半导体,信号链和电源管理芯片原厂思瑞浦,以及聚焦传感器、信号链和电源管理三类产品的纳芯微。大型IDM华润微在此也有所建树。
斯达半导体2023年的海外业务进步显著,子公司斯达欧洲录得营收3.1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27%。同时,在斯达欧洲之外的出口业务也实现七千六百万元的业绩,同比增长 70.88%。两者相加,2023年公司境外收入占比11%。

斯达半导体按地区划分的营收(来源:斯达半导体)
这些外部营收主要源自斯达车规级IGBT模块对欧洲一线品牌Tier1开始大批量交付。此外,公司还获得多家国外头部 Tier1 的项目定点。这些Design-in和Design-Win得益于公司此前深耕欧洲,分别在瑞士和德国成立控股子公司斯达欧洲和纽伦堡研发中心。
因此,2023年斯达半导体加强在当地的投资,在瑞士设立公司的第二个海外研发机构苏黎世研发中心,继续吸引欧洲的半导体人才,加大对下一代 IGBT、SiC 芯片以及模块先进封装技术的研发力度。
模拟芯片设计企业思瑞浦的境外营收占比稍高,达到16%,得益于公司持续开启研发及销售的全球化布局,致力提高市场覆盖度。例如,思瑞浦在美国、日本、韩国和德国新设了销售支持中心,以便更快的响应海外客户的需求,提供本地化支持。

思瑞浦按地区划分的营收(来源:思瑞浦)
此外,思瑞浦通过香港的投资控股公司,全资投资了新加坡研发中心。与美国、韩国、日本和德国的销售办公室一样,这个部门也冠名Animato,不知道思瑞浦是否会以此作为3PEAK的海外第二品牌。

思瑞浦布局的海外运营实体(来源:思瑞浦)
而上市时间相对较近的纳芯微,在出海的路径上有后来居上的态势。根据年报中透露的信息,公司境外收入占比12.4%,较2022年提升约220个基点。

纳芯微按地区划分的营收(来源:纳芯微)
纳芯微公开表示将坚持全球多元化布局。作为例证,公司2023年在美国、日本、韩国和德国四个关键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目前这些海外分公司刚刚完成海外销售团队的搭建,其短期工作内容内以贸易为主,目的是推广纳芯微的品牌和产品,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份额。

纳芯微新设的海外子公司(来源:纳芯微)
利用这些渠道,纳芯微的出海战略是充分利用品牌知名度优势和销售渠道优势,在巩固国内市场地位的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特别是在欧洲、日本和韩国等关键区域。通过全球化经营,以及对全球和当地资源的充分利用,纳芯微计划为海外客户提供本地化服务,响应客户对“多元化供应链”的诉求,从而构建公司的竞争优势。
年营收近百亿的华润微也属于此档。作为一家综合性的IDM,公司海外营收占比13%。虽然年报中公司对“出海“只是浅尝则指—— “推进公司沿着‘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但是公司在香港和英属维京群岛有13家海外关联企业作为贸易平台和投资平台,猜测在出海上应该有所作为。

华润微境内境外营收分布,以及海外子公司节选(来源:华润微)
除此之外,在3分档的还有六家企业海外收入占比超过了25%,甚至达到50%以上,本应归于更高的4分档。但是,这些企业的境外营收往往包含水分,并且年报中对出海战略少有提及,所以只能滑档录取。这里面包括电源管理类芯片原厂南芯半导体,模拟和混合信号IC原厂圣邦微,电源管理和信号链芯片公司帝奥微和力芯微,消费类模拟芯片原厂艾为电子,以及射频前端领域的卓胜微。
作为一家专注模拟和嵌入式芯片的Fabless企业,南芯半导体境外营收占比45%。公司境外收入来源主要为经销商设立在香港地区的交易主体,相应销售金额上升较快,因此境外销售占比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香港的销售业绩提升得益于两个趋势,一是香港作为全球消费电子产品重要集散地,部分经销商出于外汇结算、物流等各方面的考虑,选择从该地区采购公司产品,二是部分手机品牌厂商根据其供应链分工情况,通过向境外经销主体向南芯半导体下单采购。
这也揭示了一个现象,不少国产半导体公司的境外销售业绩实际是由境内客户贡献,即所谓的“出口转内销”。然而,这在年报中却无法体现。因此,尽管表面上看这些公司的外销占比很高,但是属于真正海外客户采购的比例可能并不高。这也是为何笔者在出海评分体系中,对于未能提供出海细节的公司,都进行了相应的降档处理。
最后,南芯半导体的出海战略可以被概述为:“巩固并提升国内市场市占率,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目前公司还是主要通过外贸的形式走出去——“通过建立海外销售渠道,积极拓展海外客户,提升业务的发展空间”。为此,南芯半导体在海外开设了多家销售办公室。相比其他企业,公司似乎对新加坡情有独钟,在这个城市国家接连成立三家实体,并且功能类似,都是负责“进出口贸易、集成电路及电子元器件销售”。此外,全资孙公司韩国南芯也是负责同样的销售职能。

南芯半导体境内境外营收分布,以及海外经营实体(来源:南芯半导体)
国内头部模拟芯片设计公司圣邦微从大陆之外获得的营收占比超过60%。类比前述南芯半导体的案例,其中必有一部分来自大陆客户在香港地区的采购,而非真正的海外业务。除了依赖其全资子公司圣邦香港作为主要的国际贸易平台,圣邦微还在近期积极扩展海外布局,于2023年11月和2024年3月,在日本和德国分别设立了全资孙公司作为公司进军日本和欧洲市场的重要窗口。

圣邦微境内境外营收分布,以及海外经营实体(来源:圣邦微)
力芯微境外营收占比45%,主要来自韩国客户。据年报透露,公司自 2010 年进入三星电子的供应商体系。为此,力芯微特别在韩国设立全资子公司科泰微,以便更紧密地服务韩国市场和关键客户三星电子。年报中也提到力芯微致力于全球化业务的拓展,尚待观察公司何时发展到韩国之外的市场。

力芯微境内境外营收分布,以及海外经营实体(来源:力芯微)
艾为电子境外收入占比62%,销售主力为磁性传感器和射频产品。公司透露霍尔产品已成功突破全球前五大 ODM 客户,射频产品也持续进入国际客户供应链。后者年出货量达到16.7亿颗,同比增长97%。
艾为电子对外销售渠道主要经过全资子公司香港艾唯技术。与力芯微类似,艾为电子也在韩国拥有全资运营实体。再考虑到消费电子是公司产品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可以得知三星等韩国消费电子企业也是公司的重要客户。

艾为电子境内境外营收分布,以及海外经营实体(来源:艾为电子)
卓胜微也是一家境外营收过半的企业,达到61%。全资子公司Maxscend Technology卓胜香港作为境外收入的主要来源,为公司贡献了26亿元营收和近8亿元净利润。
同时,卓胜微2023年的出海举措还有设立全资孙公司卓胜新加坡,以及回购非全资子公司Lynnian, Inc(卓胜美国)的少数股东股权。除此之外,出海或国际化并未进入公司的顶层战略规划。

卓胜微境内境外营收分布,以及海外经营实体(来源:卓胜微)
帝奥微境外收入占比53%,主要销售渠道经由香港帝奥微(Dioo),以及香港实体的全资子公司美国帝奥微、新加坡和韩国的蓝波微电子(Portland Semiconductor)。但是对于境外业务的细节,以及如何维持或者增长其国际业务,帝奥微的年报中并未着墨。

帝奥微境内境外营收分布,以及海外经营实体(来源:帝奥微)
初见成效(2分)
若要“出海“初见成效,国产原厂应该对此有所规划,或者至少提供了实现海外销售的一些细节,抑或真正来自海外客户的营收占比能在1%-10%之间。这档的国产企业由新洁能、捷捷微和杰华特三家功率半导体公司,以及射频放大器和射频模块为主要产品的唯捷创芯。最后这家原厂是滑档到这个分数线的。
捷捷微国外营收占比7%,较2022年下降超过200个基点。国外客户主要来自韩国、日本、西班牙和台湾等国家或地区。但是,公司并未在海外设立经营实体,而是通过增设海外GSM销售组织及销售人员来实现出海的目的。

捷捷微境内境外营收分布(来源:捷捷微)
作为捷捷微的本地竞争对手,新洁能海外收入占比只有2%。考虑到境内客户目前仍有非常大的拓展空间,未来一段时间内,新洁能的销售重点以境内销售为主,目的是开发境内新兴市场需求,持续深入国产替代。但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新洁能也在加快进行海外市场布局,例如成立新洁能香港,这也是其他得分较高公司出海前期的普遍做法。

新洁能境内境外营收分布,以及境外经营实体(来源:新洁能)
另一家功率半导体原厂杰华特的外销收入占比13.8%,主要通过在香港设立的贸易公司实现。除此之外,年报没有其他与海外市场和海外客户相关的讨论,亦没有在公司战略层面见到有相关规划。

杰华特境内境外营收分布,以及境外经营实体(来源:杰华特)
唯捷创芯的情况则比较特殊,降低了两档到这个分数段。公司境外营收占比为64%,在所调研的企业中也是名列前茅,理应归于4分档或者3分档。但是唯捷创芯仅在香港设立了一家分公司唯捷技术作为销售渠道,未见在其他境外地点设立销售、研发或者技术支持办公室,公司也没有关于海外运营的细节或者规划。
同时,唯捷创芯的前五位客户贡献了超过99%的营收,前三大客户贡献了超过90%的营收。如此单一的客户群体并没有促使公司在海外提供本地化的支持团队。因此,有理由相信公司的境外营收主要来自出口转内销,2分评分可能更为适合。

唯捷创芯营收分布,海外经营实体以及客户集中度(来源:唯捷创芯)
新手上路(1分)
在出海这条赛道上新手上路的企业数量排名第二,包括功率半导体企业东微半导体和宏微科技,模拟和混合信号IC原厂晶华微和芯海科技,以及涵盖功率和LED等多个细分领域的士兰微。
东微半导体境外收入占比1.2%,按照年报所说,公司与国内外各行业的龙头客户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积累了众多的知名终端品牌客户。但是,境外收入较2022年大幅减少,主要系海外光伏市场需求放缓,公司主营产品出口减少所致。东微半导体没有设立海外运营实体。除此之外,在公司发展战略里也只是提及实现国产功率器件的自主可控,对海外市场并未提及。

东微半导体营收分布(来源:东微半导体)
信号链芯片设计企业芯海科技境外营收占比2%,以香港芯海作为海外运营子公司。发展战略中未提及出海相关内容。

芯海科技境内境外营收分布,以及境外子公司(来源:芯海科技)
晶华微业绩以境内销售为主,境外销售收入占比 1.28%。公司没有海外运营实体,公司发展战略中亦无出海相关内容。

晶华微境内境外营收分布(来源:晶华微)
宏微科技出口营收占比1%,无海外运营实体,出海也非公司发展战略方向,仅提及公司与海外机构有合作开发。

宏微科技营收分布(来源:宏微科技)
前面提到的企业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境外收入,唯有士兰微最为特殊。公司全部营收均来自境内,亦无境外资产或者境外实体。年报中,士兰微对出口、外贸、出海或者国际化等相关话题也未做任何讨论。
在讨论未来订单不及预期的风险时,士兰微的应对策略也集中于加大国内市场开拓力度,积极争取大客户订单,以及加强成本控制,加强现金流管理。翻译过来,就是士兰微专注于深(nei)耕(juan)国内市场——评分系统没有设置0分档,否则更为适合。

士兰微营收分布(来源:士兰微)

03.
写在后面


从前述半导体企业的年报中,还蕴藏着不少值得深入探讨的数据点,如海外收入的增减趋势、占比变化以及毛利率的变动等。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洞察企业在出海上的表现和发展速度,笔者将在后续的文章中进一步剖析。



芯东西
芯东西专注报道芯片、半导体产业创新,尤其是以芯片设计创新引领的计算新革命和国产替代浪潮;我们是一群追“芯”人,带你一起遨游“芯”辰大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