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个话题好像有点沉重。
昨天,一个江西赣州的朋友分享了三张欠条。晚上八点四十,他沮丧地说:“搞了40多万的欠条刚到家!”
仔细看了一下,竟然都来自同一个果园主。一张欠条是近3万,一张欠条是19万多,一张欠条是17万多。三张欠条,加到一起近40万元。
21年、23年的赊销款没有还,今年又赊了3万左右。对方甚至扬言起诉也要不到一分钱!
而这只是其中一个不清账的客户,还有一些跑路的客户。
他说:“如果能脱手,我肯定不做农资了!因为应收款多,天天失眠,导致抑郁症,还脑梗中风了,幸好去医院了,没有留下后遗症。”
他说:“一直以来,我都很珍惜自己的信誉,个人无论再困难,我也一定会清掉供货商的账!”
我问:“当地赊销很严重吗?如果不赊销呢?”
他说:“基本上都赊销,不赊销几乎没有销量。有一部分优质客户,也会有赖账不还的客户。”
我沉默了。
宁可饿死,绝不赊销,这句话说着容易,那是因为我是局外人。
一方面,我不了解果树区的农资销售习惯。如果大家都是赊销的话,你很难逃出赊销这个怪圈。另一方面,一个代理商,一瓶农药、一袋肥料的利润是多少?一年能赚多少钱?而一个客户40万的赊销款,到底意味着什么?
许多经销商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得不采取赊销的方式吸引客户。一方面,经销商的资金链被拉长,经营风险增加;另一方面,客户的诚信度参差不齐,坏账风险也随之上升。
他的故事,是农资行业赊销现象的冰山一角。在农资江湖里,隐藏着无数像他这样的受害者。他们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选择赊销,而赊销带来的,却是一场没有赢家的博弈。
对于农资经销商来说,赊销能够带来销量的提升,但背后的代价却是沉重的。一旦遇到像那位果园主这样的“老赖”,他们的努力便可能化为泡影。
更为严重的是,赊销现象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一些果园主在尝到赊销的甜头后,便开始恶意拖欠货款,甚至将赊销视为一种“便宜”或“免费的午餐”。
对于农资经销商来说,放弃赊销意味着可能失去市场份额和客户;而继续赊销,则可能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
十年前,那时候都天天喊着,打死不赊销了。
十年后,依然有无数的农资人,困在赊销里。
新的一年,祝大家好运吧!
(来源:快乐农人驿站,作者:莫问芳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