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大河奔涌——陕西:大河汤汤睇四方

政务   2024-10-15 10:13   北京  













































































点击“中国财政”即可关注!



陕西:大河汤汤睇四方

《中国财政》记者  廖朝明


“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

黄河在内蒙古河口镇急转南下,进入漫长的晋陕大峡谷。诗中的壶口瀑布正是位于晋陕大峡谷,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黄河从入陕到出陕,流经陕西榆林、延安、渭南3市13个县(市、区),全长719公里。统计显示,陕西省内黄河流域输沙量占到黄河流域总输沙量的60%以上。“突出抓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全面保护天然林,持续巩固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成果,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稳步提升城镇化水平,改善中游地区生态面貌。”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对黄河中游流域提出的具体要求。

“近年来,陕西财政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持续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陕西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常艳玲说。

陕西省财政厅供图

万里黄沙变绿洲

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位于陕西省榆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之间,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1959年以来,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开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21世纪初,通过持续不懈的生态治理,使毛乌素沙漠600多万亩流沙“止步”生绿。特别是历史上饱受风沙侵害的榆林市,如今已建设成为“塞上绿洲”。

记者来到榆林市神木生态保护建设协会,见到了协会负责人张应龙。21世纪初,他有感于家乡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生态环境快速恶化的巨大反差,毅然辞去城市报酬丰厚的工作回到家乡,一头扎进了治黄治沙的事业中。2004年,成立了“神木生态保护建设协会”,联合社会各界的力量科学治沙、综合治沙,引进科研机构的研发支持,创新了三步造林模式、随雨造林模式、免浇水造林模式、种九留一模式等;以生态惠民为主旨,引导村民种植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长柄扁桃、樟子松等优良树种,通过“农户育苗,协会销售”、“开放经济林地,村民采摘协会付款”、“成立合作社,项目引进技术培训”等方式,调动当地村民参与造林治沙的积极性。他还十分看重培养年轻的治沙一代,通过和科研院校合作、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志愿者参与等形式,许多年轻人也来到了这里,从事科研和治沙工作。20年过去了,昔日黄沙覆盖的毛乌素沙漠已然绿树成荫,治沙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介绍,榆林的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6%,全市沙化土地治理面积达到1701.5万亩,占全部沙化土地的93%,沙区植被平均覆盖度达到60%,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陕西也因此成为第一个“拴牢”流沙的省份。

黄土高原“由黄变绿”、黄河“由浊变清”。截至目前,陕西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65个国控断面中优良水体比例达95.4%,黄河干流(陕西段)连续两年全线水质达到Ⅱ类。“一碗水半碗沙”已成历史。

陕西省榆林市财政局供图

生态修复正当时

一道道石坎梯田修建在山坡上,一株株新栽的树苗迎风挺立,五角枫、侧柏、连翘、花椒、爬山虎……这些具有固土保墒的植物种植在山坡、种植园中,盘山的山路上,时时还能见到浇水车向道路两旁的植物洒水灌溉……这是记者在延安市宜川县晋陕大峡谷土石山区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现场看到的情景。

延安是全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重点水土保持治理区、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延安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示范工程,对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稳定生态系统、提升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革命老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延安财政紧扣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个关键,找准自身定位,主动担当作为,推动各项重大任务落地落实,助力打造天蓝、地绿、水清、景美、宜居美丽新延安。”延安市财政局长郑丽介绍说,延安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程涵盖延安市宝塔区、延长县、宜川县一区两县,包括延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水质提升、黄河晋陕大峡谷土石山区生态修复等两大重点任务、四个重点项目,项目建设期为2023年至2025年,总投资4.5亿元。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项目建设投资2.9亿元,各项绩效目标完成达55%以上,预计明年9月底全部完成建设任务。

作为黄河流域曾经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多年来,延安通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在水土保持、植被修复上重点发力,让黄土高原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据了解,年入黄泥沙量由2.58亿吨下降至0.31亿吨,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8.07%,林木绿化率达59.05%,优良天数连续5年保持在320天以上,城区空气质量连续4年进入国家达标城市行列。

西省榆林市财政局供图

退耕还林美化家园

榆林市吴起县是陕西省荒漠化综合治理、黄河“几字弯”攻坚重点县,也是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

吴起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宏江告诉记者,1998年下半年,吴起县开始封山禁牧、退耕还林,比国家正式开始试点早一年。吴起退耕还林的成功得益于党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得益于立足实际的正确决策和超前谋划,得益于系统完善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机制,得益于举县一致,干群同心,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持不懈和久久为功。吴起确定了“封、改、退、还、建”封山禁牧政策以后,历届县委、县政府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将退耕还林作为一项长期战略,在资金上优先保障、政策上重点倾斜,坚持“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个体承包、以粮代赈”政策不动摇,确保了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退耕还林最大的矛盾在于国家要“被子”、农民要“票子”,吴起坚持在修复生态中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中修复生态,建设生态的同时,解决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问题。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通过大力扶持林果产业,促进农民稳定的增收;通过生态扶贫,让贫困人口享受生态建设红利,形成了生态修复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吴起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实施“生态优化”战略,布局实施了百万亩绿色生态屏障、百万亩森林质量提升、百万亩碳汇储备林三个“百万亩”项目,实施以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为主的生态建设工程,争取中央和省市林业建设资金6.4亿元,投入县级财政资金2.4亿元,累计退耕还林202.46万亩,开发碳汇林65.6万亩,完成碳汇交易1455万元。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

在陕西省榆林市佳县的黄河文化博物馆,记者在序厅看到5464块机械模块组成矩阵,展示了黄河流域的全貌。工作人员重点讲解了“大河文明”,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展现不同历史时期下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的发展样态,以及黄河历史凝练的价值理念、手工技艺、生活习俗、戏曲文艺等,同时介绍了黄河治理历史、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就。

黄河文化博物馆是陕西保护黄河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陕西财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牢固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责任重大的观念”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加大资金投入,近三年文物保护支出85.97亿元,从2021年27.58亿元增长至2023年30.87亿元,其中省级每年统筹专项资金4亿余元,支持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

保护黄河,财政在行动

据陕西省财政厅资环处正处级财政监察专员李海燕介绍,陕西财政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千方百计筹措资金,2019年—2023年,共统筹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475亿元,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水土流失、荒漠化治理,开展国土绿化,加强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深化农业面源污染和矿区生态环境整治,守好母亲河。

2020年,省财政设立省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几年来专项资金规模不断扩大,到2024年,资金规模较初设时增加了133%,整体投入24亿元,支持开展了干流流经13个县和重要支流流经的9个县开展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支持了沿黄县区开展防护林绿色廊道建设和森林乡村建设;今年,又重点支持了黄河流域重要湿地的保护和修复。

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不断深化生态补偿机制改革。积极探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投入新模式,纵向、横向协同发力,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激励约束作用。纵向补偿方面,以生态环境要素、生态保护成效为主构建奖补指标体系,建立了生态环境纵向补偿机制、耕地保护奖补机制、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保护纵向综合补偿等,促进各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聚焦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区域,建立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工作成效突出的市县给予奖励。2022—2023年,省财政共安排了8.5亿元用于纵向补偿,补偿资金由市县自主统筹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工作,激发了市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推动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在陕西落地落实。横向补偿方面,出台了省内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实施方案,建立渭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补偿机制;与山西、内蒙古签订了黄河流域(晋陕蒙段)省际横向生态补偿协议,促进上下游、左右岸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下一步,陕西省财政厅将坚持以国之大者的高度深化认识,全面落实好重大国家战略,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立足发挥财政职能,创新财政投入机制,聚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守牢陕西高质量发展基准线。”常艳玲说。


来源:《中国财政》2024年第19期
值班编辑:吕怡慧
排版制作:吕怡慧



声明:“中国财政”微信公号所刊载文章、图片及音乐等,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若因客观原因存在使用不当的情况,敬请致电010-88227042,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中国财政
财政部主管的中央级财经媒体,全国百强社科期刊。我们坚持与时代发展同步,与财政改革同行,致力做好财政改革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和推动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