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大河奔涌——甘肃:黄河很美 将来会更美

政务   2024-10-17 10:55   北京  















































































点击“中国财政”即可关注!



甘肃:黄河很美  将来会更美

《中国财政》记者  刘永恒  陈璐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从青藏高原奔向黄土高原的途中,在甘肃两进两出,入甘南、经临夏、穿兰州、过白银,蜿蜒913公里。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今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兰州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航掌舵、指明方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阿万仓草原。刘永恒 摄

黄河流域甘肃段作为黄河战略的“首倡之地”和上游干流区,“近年来,甘肃财政聚焦重点,创新方式,围绕生态修复、经济转型、文化传承三大任务,全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项政策和资金落地见效,积极推动甘肃经济高质量发展。2019-2023年,共安排各类资金 869.6亿元,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甘肃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吕林邦说。

蓄水涵水  母亲河清水长流

黄河自巴颜喀拉山北麓出发,经青海省久治县进入甘肃甘南州玛曲县,在玛曲草原勾勒出“九曲黄河第一弯”。“玛曲”就是藏语“黄河”的意思。7月的玛曲草原,碧草如茵,箭旗猎猎,阿万仓湿地一望无垠,长河迂回。

甘肃玛曲草原。刘永恒 摄

“玛曲县有38条黄河一级支流,300多条二、三级支流,域内的水源年均补给量占黄河源区总流量的58.7%。”甘南藏族自治州财政局局长杨国庆告诉记者,“河流水环境好坏,表象在水里,根源在岸上。”

为保障“母亲河”清水长流,甘肃财政积极推进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建设,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修复,启动实施黄河首曲湿地保护修复和退化草原治理改良等项目。甘肃省财政厅副厅长张俊峰说:“通过在甘南州实施玛曲黄河水源涵养区和碌曲尕海、黄河首曲湿地等一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甘南更好发挥黄河上游重要‘蓄水池’作用。”

阿万仓湿地秋景。道吉仁青 摄

2021年启动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来,玛曲县重点实施以沙化草地治理、退化草原修复、无主矿山生态修复、湿地保护与修复、小流域治理、黄河沿岸阻沙林建设6大类59个子项目,财政共投入20.2亿元。“高质量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使甘南森林覆盖率达到24.57%,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97%,黄河径流量较十年前增加18.7%。”甘肃省财政厅资环处副处长程杰说,“2023年,黄河玛曲段出境流量达到157.4亿立方米,较2022年增加27.4%。”

甘南风光。陈璐萌 摄

当黄河行至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因其独特的地理特征,让母亲河披上了“黄”的外衣。据统计,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每年入黄泥沙量占黄河年均输沙量的26%。

甘肃以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为重点,系统谋划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庆阳披上了绿装,绿色长廊生态建设如同生命的脉络,在黄河流域的怀抱中蜿蜒伸展;平凉与定西的综合治理工程,将一块块破碎的土地重新缝合,恢复往日的生机。程杰说:“甘肃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和水利发展资金,通过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黄土高原塬面保护、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工程,构建以支流为骨架、小流域为单元、淤地坝工程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在长期的实践中,甘肃总结出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五子登科”等经验:山顶造林“戴帽子”,让绿色成为黄土高原最亮丽的底色;山坡种草“披褂子”,用植被的根系紧紧锁住松散的土壤;山腰梯田“系带子”,既保水又保土,实现了生态与生产的双赢;山下建棚“围裙子”,发展设施农业,让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沟底打坝“穿靴子”,淤地坝工程拦截着洪水与泥沙,守护着下游的安宁。

一系列科学规划、精心实施的工程,构建起了一道道坚固的水土保持防线,让黄河水变得清澈。近年来,甘肃省黄河流域共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00余平方公里,保护和治理塬面面积480余平方公里,兴修梯田66万亩,完成中央投资18.3亿元,投资规模和治理任务呈现“双增”。

综合治理  一河清水送下游

甘肃统筹黄河综合保护治理,在沿黄九省(区)率先制定颁布省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提供了法治保障。在全国率先启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污染现状调查,完成黄河流域甘肃段4个水系36条重要干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排查河道约6000公里。

甘肃省财政厅二级巡视员卢昌辉介绍:“截至2023年底,全省黄河流域41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2.68%,黄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8年达到Ⅱ类,14条地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均达到‘长治久清’级别,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刘家峡水库——黄洮交汇处。刘永恒 摄

在治理过程中,甘肃省坚持污染减排与生态扩容两手发力,系统分析水质变化趋势,严格落实精准科学依法治污要求。通过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沿黄9市州62座生活污水处理厂中已有57座完成提标改造工程,显著提升了污水处理能力。同时,建立了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的固定源管理制度,持续推进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有效控制了污染源。还加强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以及尾矿库调查摸底和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实施分级分类环境监管,确保了流域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沿黄农业生产布局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西北几个省份的灌溉都有好经验,还可以进一步研究提高技术能力,增强节水效能。”

农业是一个缩影。甘肃全面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建立了省、市、县三级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红线”控制指标体系。在农业、工业、城镇节水三方面发力,持续推进大中型灌区实施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促进工业企业实行节水技术改造,实施供水管网改造、节水器具推广和再生水利用等。同时,不断加强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工作,甘州区、临夏市等试点地区的再生水利用配置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万元GDP用水量仅为98立方米,较2015年的175立方米下降了44%;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更是从2015年的65立方米锐减至19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也由2015年的0.541提升至0.582。走进城市,一张张细密的污水管网,悄无声息地连接着千家万户,将昔日的污水汇聚成资源再生的起点。自2019年以来,全省黄河流域干支流沿线城市(县城)累计建设改造污水管网达2738公里,有效提升了区域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各地级城市纷纷引入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地理信息(GIS)系统,实现了管网的信息化、账册化管理。兰州市、白银市、天水市等城市通过融合5G、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建立了污水管网监测平台,如同城市的“智慧大脑”,实现了对管网关键节点的实时监测与高效管理。

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也是甘肃省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方面做的重点文章。2021年起,甘肃设立省级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奖补资金1.95亿元,有序推进流域市州、县区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同时,主动沟通对接青海、宁夏、四川、陕西四省,建立黄河流域省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共同守护一河清水。

向绿向美  宜业宜居幸福河

黄河赋予甘肃厚重的历史文化、富集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经济基础,是陇原儿女的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甘肃坚持因地制宜,沿黄河各地区从实际出发,探索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让甘肃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动能更劲,全力推进黄河流域向绿色发展动能转变。

兰州市加快推动传统工业体系绿色化转型,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进兰州石化“减油增化”、窑煤能化共轨、连铝源网荷储等新材料、新能源、新食品、新算力支柱产业发展,加快发展壮大新兴产业,促进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构建彰显兰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白银打造黄河水川湿地公园生态圈,着力推动农旅、红旅、体旅、工旅等多业态融合;临夏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成中荷国际鲜花港、食用菌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金银花藜麦产业园等州级农业园区108个,加速发展现代农业;甘南从单一发展传统畜牧业向多产业共同发展转型,吃起“旅游饭”,2022年尕秀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改革开放40年来全国49个“美丽乡村”之一。

百益亿农国际鲜花港。陈璐萌 摄

水脉连着文脉。甘肃立足丰富的黄河文化资源,加强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推动黄河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炳灵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目光;甘南扎尕那村,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荣获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成功举办,甘肃黄河文化跨越国界,深入人心。在这背后,是财政资源的高效统筹与精准发力。2023年,省级安排长城、长征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及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6000万元,支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安排文物保护专项资金3.65亿元,安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2436万元,支持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2.2亿元,支持黄河文旅产业发展。

炳灵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陈璐萌 摄

“九曲安澜看首曲”,千百年来哺育着陇原儿女的黄河如今将焕发新的活力,甘肃也将大有作为,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进程中奏出强音。


来源:《中国财政》2024年第19期
值班编辑:吕怡慧
排版制作:吕怡慧



声明:“中国财政”微信公号所刊载文章、图片及音乐等,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若因客观原因存在使用不当的情况,敬请致电010-88227042,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中国财政
财政部主管的中央级财经媒体,全国百强社科期刊。我们坚持与时代发展同步,与财政改革同行,致力做好财政改革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和推动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