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开展新一轮
京拉“双师课堂”
(上)
为不断深化推进京拉“双师课堂”新模式,促进京藏优质教育资源远程互动教学实施,我校以援藏教师为媒,与北京友好校开展了新一轮京拉“双师课堂”系列活动。
与今年5月的双师课相比,本轮活动的实施有了新的亮点。依托“两融·拜师结对”建立的教研机制,援藏教师将北实结对徒弟与自己的派出校联结起来,作为桥梁助力两校完成一节线上双师课,成为两地教师一网同研、京拉学子一网同学的“幕后英雄”。
本轮活动将有5节双师课陆续推出。援藏教师杨连翠指导我校历史学科巴桑拉姆老师,携手北京通州区潞河中学,带领同学们重温隋唐盛世;援藏教师李燕指导我校语文学科张祎老师,携手北京日坛中学实验学校,带领同学们体悟养猫故事背后的哲思。
京拉双师携手 重温隋唐盛世
11月18日,我校初三学生与北京通州区潞河中学师生相聚线上,开启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历史之旅。
课上,京拉学生通过线上授课,共同观看丰富的图片和史料,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隋唐盛世的魅力;在两地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隔空互动,开展了热烈的小组讨论。同学们探讨了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现代政府机构的异同,分析了大运河对当时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分享了唐诗的艺术价值以及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等话题……讨论中,同学们积极参与,各抒己见,课堂氛围热烈而有序。
【师生感悟】
“我非常喜欢这节课。线上线下结合的互动式学习,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隋唐时期的历史,还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我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学习,也希望和北京的老师同学们一起交流。” ——拉萨北京实验中学 初三学生 欧珠次仁
“本次双师课不仅是一次教学创新的尝试,更是一次对学生学习需求的深刻洞察。指导教师耐心指导,自己精心打磨,与北京老师的不断沟通协调,才有了这堂令人飞速进步的课。未来,我将继续探索更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体验。” ——历史学科教师 巴桑拉姆
养猫几度见人心 形象如镜照人生
11月21日,由援藏教师李燕指导,我校张祎老师与北京日坛中学实验学校的赵腾老师带领两校学生,共同完成了题为《借形象之镜映照小说主题》的语文学科双师课。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让两地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本次双师课堂采用双方教师共同备课、共同讲解的方式,所以在课前老师们积极沟通,以课标的指导思想为理论依据,结合单元主题和教学目标,充分考虑两校学生的学情,共同完成教学设计。
通过这节课,两地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还增进了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激发了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围绕课文《猫》,老师们还撰写了诗歌与续篇,一网同研的“后劲”十足。
不是雪白光泽的毛发
变得污涩
也不是可恶的病痛
吞噬着新鲜的生命
很小很小的铜铃
在鲜艳的红绫带上
摇响了极大极大的不幸
——北京日坛中学实验学校 赵腾老师
初遇温婉似月光绵长
再逢活泼跳脱似阳光
相伴中忘却尘世忙
最终的你柔弱又彷徨
命丧黄粱误解难讲
心愿难偿
悔恨的泪水无处淌
猫影斑驳心绪难藏
愿世间所有生命安好
人心向阳
——援藏教师 李燕
第二只猫被捉走后的遭遇
我们将一只小猫带回了家,这只小猫似乎天生带着一股倔强和活力。它对这个新家显得好奇又警觉,四处探索,不时发出“喵喵”的叫声。我们给它取名叫“墨墨”,女儿每天都会耐心地照顾墨墨的饮食起居,而我则在一旁默默观察这一切。
随着时间的推移,墨墨逐渐适应了新家,它变得活泼好动,经常在家里追逐玩具鼠,或者在阳光下懒洋洋地打滚。然而,平静的生活很快被打破。一天,我们一家人从外面回家,发现墨墨不见了踪影,家里一片狼藉。
我们急忙四处寻找,最终在离家不远的一棵大树下找到了墨墨。它身上有些泥污,但幸无大碍。张婶说,可能是墨墨跑出去玩耍时误入了附近的建筑工地,工人们发现后将它赶回了家。我们松了一口气,同时也为墨墨的淘气行为感到头疼。
为了确保墨墨不再走失,我们决定采取一些措施。首先,我们在窗户上安装了防护网,防止它再次跳出窗外。其次,我们教育女儿在照看墨墨时务必小心谨慎,不要让它随意跑出家门。最后,我们也加强了与社区居民的联系,希望大家在见到墨墨时能及时通知我们。
尽管采取了这些措施,但墨墨依然保持着它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有时它会趁我们不注意悄悄溜到门外探险;有时它会在家里制造一些小麻烦来引起我们的注意。然而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成长经历让我们更加珍惜与它相处的时光也让我们更加明白责任与爱的重要性。
——拉萨北京实验中学 张祎老师
此次双师系列活动中,文史类学科的两节课圆满完成。北实将继续在京拉两地教育的双向奔赴中互学互鉴,同学同研,积极实践“融铸式”教育协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撰稿:杨连翠 李燕
摄影:教科研中心 信管中心
审核:宋东明
编辑:马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