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影视剧,看得最少的就数《红楼梦》了,一直到今年才粗略的看完一遍。
西游看得最多,水浒传看了3遍以上,三国看了一遍,唯独红楼梦,每次看个开头就进行不下去,书籍是初中的时候看了220页停滞了,后来再也没补上。
错过了太多了。
《红楼梦》的味道是在后面慢慢展开的,你不往下进行,就不会有后劲,粗略看完这一遍,我才大概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推崇《红楼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红学家”,为什么那么多人把《红楼梦》列为四大名著之首了。
红楼梦前半部分都是在铺垫,只看到各种奢华,浪费,风光无限,原来这些都是与后面做对比的——
刚开始是金钱充足,官运亨通,处处鲜花盛开,后来家境衰败,吃的,穿的,用的,开始逐渐节俭,人的衣着打扮都能看出来。
还有人情冷暖的变化——刚开始是丫鬟围绕,七大姑八大姨一群又一群,后来是一个一个离开,变成孤家寡人。
早些年只看到贾宝玉在女人堆里,每天聚会玩耍,不关心俗事,
后来才发现,贾宝玉有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更重视个体的发展,更看重人性的光辉,他敢爱敢恨,是一个真实的人,他不畏权贵,他没有看不起“地位低贱”的人,他有一颗博爱的心,最后看破红尘,离佛家越来越近。
从财政的角度看《红楼梦》,刚开始贾家有人在朝廷做官,每年可以拿官俸,可以利用自己家族势力替人办事收钱,另外,家务有很多田地出租,可以收大量的租金,还有一些别的生意(跟朝廷)……这些收入,支撑着大观园——里面的大大小小的衣食住行,花花草草的维护保养(都需要用钱)。
后来大环境落败,朝中势力也败了,租金也收不上来,各种收入锐减,但是支出依然很大,坐吃山空,很快就支撑不住了,抄家更是最后一击,直接树倒猢狲散了。
谁也抵挡不住大环境,
在当时的背景下,每个人都表现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各种各样的性格都暴露了出来,有的人选择对了,有的人站错队了,每个人都是为了努力的活下去,有些人贪婪一些,有些人没算计好,有些人成了时代的“一粒灰”,有些人来不及挣扎就香消玉殒了。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是一大看点。
除此之外,很多人的命运,性格,表演特点,都有很多看点。
论水准,那个年代的电视剧,都充满了韵味——聊斋,西游,三国,水浒——那些背景往往是实景拍摄,那些字幕,多是毛笔字,那些插曲,基本都是原创,让你感觉真真的就是那个年代的事情,所以才容易代入进去,才容易被人物的命运打动。
真的是画质越差,表演越好啊。
有些电视剧看一遍,连电视剧的名字都忘记了。也不记得演了啥,什么故事?都有谁?
《红楼梦》看一遍,我大概记住了几个人——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刘姥姥,袭人,贾母,薛宝钗,香菱……
还有,里面提到的诗词歌赋,都是很棒的,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你会惊叹,曹雪芹到底经历了什么?对官场,对世俗,有如此深刻的洞察。
至今还记得一句——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作者一定看过很多很美的风景,经历或者听说过或者看过很多凄美的爱情,尝过或者见过众多的美食,目睹过很多大场面,经历过无数的人情冷暖,才会下笔如有神,娓娓道来。
小时候家里有一本红楼梦挂历,后来过时了就拆开用来糊墙,那时候的初步印象是——《红楼梦》里有一群佳丽。
后来完整的知晓了这个故事,才明白里面有这么多的人生道理——
很多事情,很多感情,很多现象,纵使刚开始五彩缤纷,一定要联想到以后——大概率以后会落幕,会落败,会消失——所以,要珍惜。
也许繁华不会落幕,但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花会枯萎,人会老去——当你老去了,一切便与你无关了。
连贾宝玉这样的白面小生,到了后面几集,也生出了满脸胡子,满是忧伤……
忽然想起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终结——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完——
2022/10/3 个人感受,仅供娱乐
以下是电视剧截图,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