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中国篆刻》杂志2024年第5期新刊目录

文化   2025-01-11 20:58   浙江  

本文转自 中国篆刻杂志 公众号

中国篆刻20245总第57





刊物简介


   《中国篆刻》系中国美术学院主管、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主办的学术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33-1394/J,国际刊号:ISSN2096-9953)。

   《中国篆刻》杂志将立足印学本位,面向高校及社会各界,依托中国美术学院在书法篆刻领域的深厚历史积淀,为海内外印学研究搭建交流平台。汇集前沿研究成果,刊布最新研究资料,梳理学科传统,显扬中国篆刻在国际视野和当代大文科背景下的独特价值。



刊物目录






溯源


《集古印正》自叙

(明)甘 旸


治印家之仿古

王献唐



专题



20世纪秦官印的著录与研究

王 伟


汉“御府杂封”印与玺印杂封制度

熊长云


论赵孟頫、吾衍与元朱文印风的成熟

郑道骏


由王铎用印“烟潭渔叟”的改刻

谈明代何震印风对时代的影响

董 建


齐白石模拟赵之谦“印外求印”作品探析

范大鹏


黄牧甫印谱四种版本研究

戴丛洁


从印章、题跋论山东博物馆藏

明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

褚 旭


晚清鉴藏印与金石鉴藏风尚关系研究

——以吴昌硕所刻鉴藏印为中心

谭 杰  赵 明


西泠印社旧藏李叔同捐赠印学书籍流传小考

刘 方




鉴藏



日本和泉市久保惣记念美术馆藏印选鉴




传播


陈道义《图章星宿海

——吴门篆刻史论研究文集》耑读

黎向群



专题文章摘要




20世纪秦官印的著录与研究



作者:王 伟


摘要:秦官印的著录与研究始自清初,清末民国以来秦官印的数量明显增多,认识渐趋明晰。20世纪秦官印的著录与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1949年之前,各类集古印谱中辗转因循、无意识地分散著录了数十方秦官印,仅有个别学者对秦官印的性质和内容特点有所概括;1949年之后,秦官印研究在单品著录与研究、资料汇集、形制与内容的特点归纳总结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秦官印研究不断深化和取得突破的主要原因是新资料的持续增加,而秦封泥的大发现则加深和促进了对秦官印特征认识的细化。


汉“御府杂封”印与玺印杂封制度



作者:熊长云


摘要: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枚西汉“御府杂封”印,罕见点明玺印封缄之制。“杂封”见于睡虎地秦简,“杂”训为“共”,指多人共同封缄之举,反映用印中的权力制约机制。据此分析,战国秦汉玺印封泥中出现的一些特殊形式,也应与杂封制度有关。



论赵孟頫、吾衍与元朱文印风的成熟



作者:郑道骏


摘要:本文结合宋末元初文人印章的实际境况,对赵孟頫、吾衍的印论进行新的解读,以求更全面地理解印章审美观,并围绕写篆、篆印、印风三者的关系,分析二人的写篆和篆印观念对元朱文印风塑造的直接影响,探讨元朱文的风格渊源与篆学内涵。



由王铎用印“烟潭渔叟”的改刻

谈明代何震印风对时代的影响



作者:董 建


摘要:王铎的常用印“烟潭渔叟”有两种不同的面貌出现,经过比对,发现存在改刻问题,改刻后的艺术效果或是受到何震“烟波钓叟”影响。由此大概可以窥见此种犀利、豪放的印风,正被一些人士欣赏和接受。



齐白石模拟赵之谦“印外求印”作品探析



作者:范大鹏


摘要:通过介绍齐白石模拟赵之谦印章及与印章主人吕均之交往,深入揭示赵之谦“印外求印”主张及《二金蝶堂印谱》对齐白石篆刻艺术的重大影响。


黄牧甫印谱四种版本研究



作者:戴丛洁


摘要:黄牧甫是清末的篆刻大家、黟山派篆刻的开创者,享篆刻宗师之大名,然而却很少有人会去思考黄氏得今日大名之缘由。其中虽然有很多必然因素,却也存在着很多的机遇和缘由。在黄牧甫生前的时代,由于信息闭塞、印刷技术不足、资料流通渠道不广等诸多原因,艺术家的影响力通常只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如某一个群体之间,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本文叙述黄牧甫篆刻艺术在民国时期引起广泛关注,从而真正走入江浙沪印人的视野,使得广大印人纷纷从中取法的机缘,黄牧甫四种版本的印谱所产生的原因及其之间的关联,并论王秉恩在黄牧甫去世后,对成就黄牧甫篆刻艺术的辉煌所起的作用。



从印章、题跋论山东博物馆藏明抄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



作者:褚 旭


摘要:山东省博物馆藏明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八册二十卷(以下简称“山博本”),系明中期吴江鉴藏家史鉴据“薛尚功手书本”影写制作,不仅抄校精良,讹误较少,且忠实复制出原本中大量印鉴与题跋,可谓“下真迹一等”。

   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本刊石于江州,但原石入元即毁,拓本流传稀如星凤。宋代魏了翁又云有“淳熙间善本”,惜早已不传。世所见者多明清抄本与刻本,而它们的底本,大多为“薛尚功手书

本”。但由于原本久佚,前人有关手书本的记载与研究,颇多抵牾之处,而山博本的发现,对我们检讨旧说无疑具有重要价值,其中的印章、题跋,不仅勾勒出此本流传脉络与地域流动,更是我们深入认识“薛尚功手书本”的重要材料。

晚清鉴藏印与金石鉴藏风尚关系研究

——以吴昌硕所刻鉴藏印为中心



作者:谭 杰   赵 明


摘要:鉴藏印是表明藏品归属和藏家旨趣的重要媒介,其功能性和审美性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出一个时代的鉴藏风尚。本文以吴昌硕所刻鉴藏印为中心,对印文涉及的藏品类型、不同印风的文字取法、受印人的鉴藏活动进行研究。晚清金石鉴藏的范围在青铜彝器和名碑刻帖基础上不断扩大,鉴藏印功能也因古代玺印、钱币、汉晋砖瓦乃至刻画陶片等藏品类型的丰富而不断得到系统化。鉴藏印的印风从细朱文印为主转向多元化发展,呈现出与金石鉴藏相互影响的关系,印文与印风的变化都彰显出晚清金石鉴藏的盛况和时代特征。


西泠印社旧藏李叔同捐赠印学书籍

流传小考



作者:刘 方


摘要:西泠印社早期社员李叔同在杭州出家前夕,将所藏印章捐赠给印社并藏于孤山一角。1963年秋,在知情人协助下西泠印社发掘“印藏”使之重新面世。实际上,在“印藏”的捐赠同时,还连同一批印学藏书。目前已知他捐赠印学书籍超过七种,数量在20册以上。这批文物的发现,为进一步了解其与西泠印社的渊源以及探索他本人在印学研究上的足迹提供了新的素材。






版权声明
本文/图片
 均来自 中国篆刻杂志 公众号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言论不代表天逸出品立场

我们尊重原创,本号所推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
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天逸出品
聚焦高等书法教育,推介年轻艺术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