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 收藏家杂志社 公众号
《收藏家》2024年第12期
★
目 录
| 特别关注 |
谫论“视觉江南”中的二十世纪海上印坛
辑录与诠释:黄宾虹与晚清民国印学的现代化发展
——以上海地区报刊、出版著作为中心
方介堪与陈巨来篆刻艺术比较研究
赵叔孺与方介堪印风比较研究
对治印墨稿的再认识与理念借鉴
——以陈巨来、韩登安为例
鸣蝉为夏: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铜牌饰1987ⅤM57:4造型论证
苗 雪
席地起居与垂足高坐
——张盛墓出土相关家具模型解读
《永乐大典》失传散逸考
苏州博物馆藏《梧溪集》抄本考述
日本正仓院藏汉传佛教僧钵文物研究
广东省博物馆藏清代缂丝撷英
泰州市博物馆藏明代汗巾赏析
摘 要
| 特别关注 |
| 栏目导读 |
上海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发源地,其美术文化资源的历史积淀十分丰富。就篆刻而言,近现代海上篆刻在中国印坛中创造了“半壁江山”的艺术景观。海派篆刻领军人物如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徐三庚、王福庵、赵叔孺、黄宾虹、方介堪、陈巨来、来楚生等人在继承传统、开拓新路的过程中各张一帜,别开生面,引发了近现代篆刻创作观念、审美旨趣和技法语言的重大变革。海派篆刻社团的出现、篆刻艺术市场的形成、篆刻家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篆刻群体的扩展与创作的繁荣,都与这个城市在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中的特殊地位有关,也因此成为一个难以复制的篆刻艺术的时代高峰。
关于20世纪海上印坛研究,已有不少学术成果问世。即便如此,这一领域还有可观的探索空间。基于此,我们组织了这期专题,以展现这一领域的最新成果。这里呈现的五篇文章,全部由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系师生完成。顾琴将20世纪海上印坛置于视觉江南的视域下加以综论,视野开阔;牛健以上海地区报刊出版为切入点,探求黄宾虹在晚清民国印学的现代化历程中的贡献;谢培贤和程羽瑄分别对方介堪与陈巨来、赵叔孺与方介堪的印风进行比较,剖析其风格异同;周子翔则以陈巨来和韩登安为例,通过分析其治印墨稿,还原其治印理念和创作过程,独具慧眼。这些文章,为我们认识20世纪海上印坛提供了新的视角。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谫论“视觉江南”中的二十世纪
海上印坛
关键词:“视觉江南” 海派篆刻
文化—心理结构
现代转型 文化传播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辑录与诠释:黄宾虹与晚清民国印学的现代化发展
——以上海地区报刊、
出版著作为中心
牛 健
摘 要: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出版业兴盛;而在“国粹”思潮背景下,一批以“保存国粹,发扬传统”为宗旨的金石书画类刊物、著作纷纷涌现,作为编辑出版者与印学研究者的黄宾虹深度参与其中。一方面,印学文献开始被成规模地复制与传播,其内容与体例也渐具学理性;另一方面,从黄宾虹所打造的、发表金石学理论的平台来看,民国学人从史学、考古、艺术等不同维度探讨印学,开启了印学的现代化进程。黄宾虹本人对印学的探索也是晚清民国时期印学研究从传统金石学迈向现代学术过程的一个缩影。廓清晚清民国印学的现代化历程,对我们审视当下与未来的印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晚清民国 出版物
黄宾虹 印学发展
作者单位:上海博物馆
方介堪与陈巨来篆刻艺术
比较研究
谢培贤
摘 要:方介堪和陈巨来都是近现代印坛颇具影响力的两位篆刻家,又同为赵叔孺门下的两位高足;二人在“印宗秦汉”的观念上各成造诣,印风呈现出“师承一脉、和而不同”的特征。本文围绕方介堪和陈巨来的学印历程、学印观念及创作状态展开比较,寻找其中差异以及影响他们篆刻技法风格特征的重要因素,继而探讨方介堪与陈巨来的篆刻作品在篆法、刀法和章法方面的风格特征。希望通过上述比较研究,较为深入和全面地理解两位篆刻家的艺术风格形成过程及其创作入古出新的个人特色。
关键词:方介堪 陈巨来
比较研究 入古出新
作者单位:
上海市广博进修学院
赵叔孺与方介堪印风比较研究
程羽瑄
摘 要:赵叔孺与方介堪是20世纪海上工稳印风的代表,在那个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赵、方两人对工稳印风的探索,在当时可谓树立了一面旗帜。赵叔孺与方介堪在篆刻观念上有着一致性,均重视章法,注重字法之来历。在刀法上,赵叔孺注重“冲切”刀法的运用,而方介堪则发明了具有新意的“推刀法”。对古玉印风格的诠释,赵叔孺求“似”,方介堪则意图求“变”。无论从用刀、篆法、章法来看,二人在艺术表达上有一定的关联,赵叔孺与方介堪的探索也使得工稳印风在现当代有了更好的传承。
关键词:赵叔孺 方介堪
篆刻 师徒传承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对治印墨稿的再认识与理念借鉴
——以陈巨来、韩登安为例
周子翔
摘 要:印章的刻制从选定内容到落刀,中间还有一个篆稿上石的创作准备过程,而其中的印稿设计历来为印人、篆刻家所重视。本文首先介绍了广义上的“印稿”范围,进而对近现代篆刻史上陈巨来、韩登安的治印墨稿展开比较分析,试以还原出两人的治印理念和创作转化过程。同时,两人作为工稳一路印风的先驱,在创作体量与发展地位上独占一席,其治印墨稿也为延展研究提供了可能,使得今人对篆刻家的认识与学习变得更加生动、立体。
关键词:陈巨来 韩登安
印稿 墨稿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鸣蝉为夏: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铜牌饰1987ⅤM57:4造型论证
苗 雪
摘 要: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曾发掘出土了3件完整的嵌绿松石的青铜牌饰,其中1987ⅤM57:4绿松石铜牌饰的造型与蝉类昆虫有诸多相同点。蝉凭借自身的生物特性和“死而转生”的文化意象使得其形象有了极大的发展空间。本文通过溯源夏商时期的蝉文化并对比多种青铜器、玉刻上的蝉纹饰形象,以写实性较强的普通动物纹牌饰为论证基点,阐述蝉为1987ⅤM57:4绿松石铜牌饰的原型。
关键词:二里头遗址
蝉文化 蝉纹
镶嵌绿松石铜牌饰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
席地起居与垂足高坐
——张盛墓出土相关家具模型
解读
朱宏秋
摘 要:1959年在安阳豫北纱厂发掘的隋开皇十五年张盛墓,随葬品极为丰富,且有一定的独特性。本文选择了其中建筑模型、家具以及部分日用器皿等加以讨论;认为这些器具的设计、陈设和使用,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家具由席地起居到垂足高坐的变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张盛墓 家具模型
席地起居 垂足高坐
社会习俗
作者单位:河南博物院
《永乐大典》失传散逸考
李致忠
摘 要:关于《永乐大典》失传与散逸的问题,学界有各种猜想。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确认《永乐大典》有原本及重录的正、副二本,凡三本。南京明宫所藏《大典》原本毁于清军攻陷南京时,北京文渊阁所藏《大典》正本在李自成退出北京时被付之一炬。《大典》副本原藏北京故宫皇史宬,在雍正朝被移藏翰林院,但长期失于管理,乃至在监守自盗的恶劣环境中逐渐散逸。
关键词:永乐大典 藏书政策
文渊阁 皇史宬 敬一亭
作者单位:
国家图书馆发展研究院
苏州博物馆藏《梧溪集》抄本
考述
贾 上
摘 要:苏州博物馆藏《梧溪集》抄本由苏州藏书家张位于乾隆初年抄写,所据底本是明末清初江阴李逊之抄本,后历经吴翌凤、顾沅、赵宗建等名家递藏。通过版本比对,可发现苏博本并不属于通行七卷本系统,而是分体五卷本系统,文本当另有来源。将其与现代点校整理本对校,可发现该本能起到补正的作用,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关键词:王逢 《梧溪集》
苏州博物馆 抄本
作者单位:苏州博物馆
日本正仓院藏汉传佛教僧钵文物研究
邓明婷 王荣湟
摘 要:钵是僧人重要的食器和法器,作为最常见的佛教器物为人们所熟知。隋唐时期,汉传佛教传入日本,钵也随之传入。目前日本正仓院藏有数十件汉传佛教僧钵文物,其工艺继承了中国唐代器物的技术与审美艺术,又兼具日本本土特色,是佛教中国化后向日本输出并落地生根的标志性物品,也是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关键词:日本正仓院 汉传佛教
僧钵 文物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
广东省博物馆藏清代缂丝撷英
易 娜
摘 要:广东省博物馆藏清代缂丝大部分时间保存于恒温恒湿的库房,较少受到学界关注。这批缂丝可分为观赏性缂丝、生活用缂丝两类,题材多样,技法创新,珍贵文物多,艺术和历史价值突出,是开展缂丝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
关键词:清代缂丝
广东省博物馆
作者单位:广东省博物馆
泰州市博物馆藏明代汗巾赏析
钮希强
摘 要:汗巾又称汗巾儿、汗巾子,是具有擦拭和佩戴功能的织品。明代世情小说有大量关于汗巾的描写,而明代墓葬也有实物出土。江苏泰州地区明墓出土了大量明代服饰,其中刘湘夫妇墓、刘鉴家族墓、森森庄明墓、徐蕃夫妇墓和春兰路明墓都有汗巾出土,保存相对完整。这批汗巾在样式、制作工艺和装饰工艺等方面展示了明代汗巾之美和成熟的织造工艺,反映了当时的审美倾向和流行风尚,为进一步研究明代服饰文化和社会生活习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汗巾 纹饰
卍字纹 回纹
作者单位:泰州市博物馆
◎
版权声明
本文/图片 均来自 收藏家杂志社 公众号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言论不代表天逸出品立场
我们尊重原创,本号所推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
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