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山镇小学是浙江省最东端的学校,自2021年起,这里开始了一场“诗歌的游戏”。3年、近50名孩子、200多首诗,在海浪声中,一个上过诗歌课的孩子告诉我,“诗歌让我感到安静,它是自由的、开放的,它是属于我自己的”。
舟山市嵊泗县嵊山岛,我的手指在地图上游走,像一只向东飞驰的海鸥,几次犹疑盘旋,终于找到那个黑色的小点。人间烟火在这里戛然而止,这座地图上几不可见的小岛,遥遥独立,像是人类生活与辽阔太平洋之间最后的触点。许多人认识嵊山岛,是因为这里有个绿野仙踪般的无人村“后头湾”——你很难相信在繁华的江浙沪地区,还有这样令人乍舌的“人类生活遗址”。但事实上,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天然隔绝的地理环境,嵊山岛上的生活确实与众不同。后头湾位于嵊山岛的东北面,曾是岛上主要的居住区域之一,号称嵊山岛的“小台湾”。如今,这里已经变成了无人村“有时候我会看到一些画面,是在大多数人的生活里很难见到的。”泽泰提到其中一幕,“那是岛上的一个工人,他正躺在一处石阶上午休,大海就在他身后,只有一步之遥,他就这样听着海浪声入睡。我觉得‘听着海浪声入睡’这样一种生活体验,是绝大多数人没有体验过的,但在这里是一种常态,他们已经习以为常。”泽泰发现,岛上的人就跟这里的船一样,把日子过得不紧不慢。不管是什么事儿,错过了今日的船班,都只能等到第二天。大家彼此之间也都非常熟络,大门敞开着,孩子们爱玩儿就自己玩儿去吧,不会有什么危险。有次他在路上遇到一个孩子,被领着一起去同学家里玩,结果到了那里,打开门,全校的男生都凑这儿聚会呢。这座小小的海岛上,孩子无论年纪大小,几乎都互相认识,他们会约着玩上一整天,等天黑了,再各回各家去。
孩子们在海岛上度过童年时光,既向往远方,也乐于现状这样的海岛,就像瓦尔登湖之于梭罗,处处都是诗的韵脚。泽泰初见它时,心想:如果让我在这里开展一个项目,我想在这里写诗。这些年来,他和朋友共同创立的SAU当代艺术工作室一直专注于当代艺术与乡村振兴,而现代诗正是当代艺术中最被大众所接受的一种形式。为什么不真的去做呢?他们一拍即合,决定在这里发起一个与“诗歌”有关的项目。在诗歌课上,孩子能够自由地表达,能用一种更婉转奇妙的方式,说出自己心中的渴望、情感和需求很快,他们找到了关注艺术教育的“心得益彰”公益基金会作为资方,又凭借此前多次的合作积累,顺利得到政府方面的支持。
所有人都觉得“诗歌”与“海岛”相衬,但,该让谁来写?怎么写?又该写什么?几经考虑,他们想到了岛上的孩子们——孩子本就是一首刚刚起笔的诗,不妨就在他们的童年里做一场“诗歌的游戏”,撒下诗的种子,让诗歌与他们一起自由生长。嵊山岛上唯一的小学,名叫嵊山镇小学,只有6个班级、73名学生和21名在职教师。“诗歌的游戏”项目启动之后,每学期会有远道而来的老师上岛给孩子们上诗歌课,每次开课大概上一个星期,会有15到25个孩子来参加。
受限于岛上的地域环境和交通条件,孩子们所接触的新生事物和对外界的认知也与城市的孩子有所差距。但曾在学校任职了15年的前任校长陈建明告诉我,海岛生活的环境给了孩子们另一份礼物:与生俱来的淳朴、善良以及“带有土味”的乐观和实在。泽泰在给孩子们上诗歌课时也观察到,“我们原以为孩子会表露出一些压抑的情感,但最后发现,他们心里都是奇思妙想,都是些童真有趣的事情。这里的孩子其实比我们在城里所接触的孩子要更加开放,自信很多。”当然,短短几堂诗歌课并不能让孩子完全掌握诗歌技巧,“诗歌的游戏”也志不在此。既然取名为“游戏”,那么重要的其实是让孩子们感受到诗歌的意趣,跳出应试教育的语言框架,用诗歌进行自由表达。诗歌课上,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游戏。有时候是让大家“猜哑谜”,要孩子们用语言去描述身边的某件物体,但不能直截了当地说出它是什么。在练习的过程中,文字像是一根根无形的丝线,擦着物体的边缘绕过去,越绕越多,越绕越密,渐渐勾勒出物体的轮廓。这种文字和物体之间微妙的距离感,亦值得玩味。有的时候,老师会让孩子们写写熟悉的事物,比如大海。但要孩子们先将自己能够想出来的、所有关于大海的词都写在黑板上,然后要求他们,在诗中不能出现那些写在黑板上的词汇。只有到了这个时候,当孩子们抛开那些条件反射般蹦跶出来的“形容词”,才开始真正开始去思考,什么是大海?当然,诗歌课也会把孩子们带到教室之外,在岛上四处寻找诗的灵感。岛上的无人村成了孩子们上课的自然教室。有时,他们会在这里收集自己目之所及的事物,再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写成一首诗。有的孩子收集到了一片刚巧落在手心的叶子,有的孩子在这里收集到了路边偶遇的小狗,也有的孩子张开自己的手,收集到了阳光。孩子们纯真而又敏感的心渐渐透过诗歌,散出芬芳来。想念爷爷的周靖翔,在诗里把自己比作“浙江的小岛”,爷爷则是“山东的谷稻”,他们通过风儿互传字条;而沈若玲的诗里,总是想念着自己素未谋面的奶奶,“不论我仰望星星、云朵或是天花板,看什么都像是她”;还有小小年纪的吴怡凡,小脑袋瓜里总在琢磨着大海的故事,“当我看见水中有气泡,我知道,有鱼在说悄悄话”……正如陈校长所说的那样,孩子用诗歌的形式诠释着自己的爱,同时,诗歌也让我们看到了孩子善良、质朴的内心世界。海风和阳光哺育了海岛的孩子,孩子们歌之以诗,用自己的笔尖,描绘海风的形状,轻抚阳光的发丝从2021年到2023年,嵊山岛的孩子们洋洋洒洒创作出200多首诗,写了自己的幻想和喜悦,也写了自己的思念与忧愁。作为一门艺术教育课程,谁也无法用“分数”来评判这些诗歌课的“教学成果”。但“诗歌的游戏”其实是有“教学目标”的:一是借鉴西方当代艺术的教学经验,让孩子们学会自由表达,即使是命题诗歌,孩子写的诗句也依然经过思考,源于生活或者某种思绪,不再为了追求标准答案而人云亦云;二是通过有文学背景的老师授课,让孩子们从某个用词句式开始,体会到从“日常语言”到“诗歌文学”的转换,即使是启迪性质的作品,也保留了文学性的可能。从教育层面来说,诗歌课虽不能让孩子掌握某种工作技能,但它可以让孩子学会一种抒发情感的方式,而这正是应试教育里所缺少的。
虽然岛上也有现实的一面,但同时,它拥有不同于“陆地社会”的、非常缓慢而治愈的生活环境。孩子们敏感的心也察觉到了这一切,他们觉得这里的日子舒适惬意,但随着年龄增长,又忍不住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那,具体到岛上的每一个孩子呢?三年已过,最初上课的孩子们已经从小学毕业了,他们人生的下一程是要离开嵊山岛,去另一个更大的岛屿读中学。在这座岛上,离开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上诗歌课时,诗人海桑让孩子们设想,“如果有一天,你要离开这座岛了,你会带走点什么?”虽然离开是一种必然,但如果有了诗歌,他们就能带走这里的大海、风雨和阳光。2021 年,SAU当代艺术工作室与心得益彰公益基金会联合创办“诗歌的游戏”艺术公益课,以诗歌和爱为载体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他们在浙江最东边的海岛小学——嵊山镇小学,帮助孩子们发现生活之美、生命之美,三年里近 50 名孩子累计创作了 200余首诗歌。
特别感谢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