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与》新刊 vol.12 | 文化行舟,精神的连接与守候已深植在群岛间

文摘   2024-10-01 17:03   上海  
喜欢,就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置顶公众号,第一时间收到《岛与》的推送








在舟山,看海也看书




近几年,舟山因颜值出圈的书房和图书馆并不在少数。镜面设计的屋顶、神秘的“时间隧道”、做成坐席的台阶, 位于保利自在海的岛与书房最早开启了岛城的网红书店时代;豁亮的环形书墙、39 阶阅读阶梯,面朝大海、背靠云廊的定海图书馆新馆在开馆后就迎来了泼天流量。

目前,舟山市已布局馆外流通站 482 家、图书馆分馆 43 家、城市书房 52 家舟山还组建了全市图书配送服务中心、地方文献中心、数字资源服务中心,进一步丰富阅读网络。




借由“学海书舟”,学校师生不仅能在校园里借阅全市图书资源,同时还能共享舟山海洋数字图书馆收录的电子图书、论文、古籍书目等数据库。

自从小沙图书馆有了方言听书机后,73 岁的村民陶家潘就成了借阅次数最多的忠实用户。考虑到有些老年人对普通话掌握程度不高,听书机里的音频都是方言版本,包含了定海、普陀、岱山、嵊泗等地的民间故事。

以书为媒,以海为介,“在海边读书”的全民阅读新图景也正徐徐展开。




家庭图书馆,让阅读走向日常


在舟山,享受阅读之乐的人不在少数。家庭图书馆的出现,则进一步打破公私藏书的边界,给市民游客带来了更为便捷的公共阅读服务。光霁堂、又见小音民宿、欢喜、庐岸·岸上民宿、嵊海小庄民宿和东篱不舍民宿这六个空间入选首批“家庭图书馆” 。

又见小音民宿藏书近千册。人们可根据阅读偏好,到阅读区取一本书,并随意切换阅读场景:或是惬意地窝在室内舒适的沙发里,或是走向院子,伴着习习微风独享这份宁静。“当然你还可以把书带到民宿附近的海边,坐在沙滩或礁石上,吹着海风,看看书,发发呆。”又见小音民宿主理人余炳格说道。




在光霁堂里,人们能看到更多关于舟山的地域文化、历史钩沉的著作。这里既是家庭书馆,还是舟山市地名学会副会长孙和军的海洋历史文化工作室。接下来,光霁堂还将结合家庭图书馆的藏书,深入推广公共文化服务,将这里打造为珍藏舟山地方文化的书房,给舟山之外的人了解舟山搭建起一座特别的桥梁。





一艘渡轮,徜徉群岛书海





如今,随着舟山推进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的步伐,海岛间的渡轮正在成为一座座移动的“海上图书馆”。来往于长峙岛与六横岛的“如心”轮是舟山首家“海上图书馆”的所在地。


今年 4 月,轮渡公司与市图书馆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 将原本的书吧进一步升级为图书馆,不仅有来自市图的620 册热门书籍,更增设了图书自助借还办证一体机。





“把第一座‘海上图书馆’设在长六线,主要是考虑到六横岛上有学校、船厂,常住人口比较多,日常进出客流量大,可以为海岛居民提供便捷的海上阅读服务。” 船长许宁解释说。

“如心”轮为始,短短数月间,“蓬莱阳光”客船、舟渡 2 轮、丽水舰上的图书馆也都陆续开业。“海上图书馆”的设立,填补了海岛公共文化服务的空缺,通过“船 + 阅读”的形式,以客舱为载体,将借阅服务覆盖到岛际交通,使得公共文化服务由陆地延伸向海洋。从此在舟山,我们可行海上路,亦可读万卷书。










翁山雅集:打破边界,文化在身边





近年来,“翁山雅集”正在慢慢成为舟山本土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品牌,它常常以主题讲座、青年对话、雅致生活、文化沙龙等形式呈现,化身为“行走的博物馆”,成为“公共文化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让“15 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


生动活泼、有品质有内容的文化活动成为不少市民群众的共同需求。坐拥城市中心地段,身处居民社区之间的岛上书店和欢喜外文书店秉承开放的态度,成为了“翁山雅集”活动的空间载体。“我们都致力于挖掘和传承舟山独特的海洋文化,通过创意策划和精心组织,共同打造更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文化活动。”欢喜书店负责人张琪浩说道。





此外,翁山雅集还带来了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人才,通过深入挖掘活化舟山历史遗迹、馆藏文物、文献资料等地域文化资源,通过多形态、多载体、多角度的创新,将翁山雅集提升为可看、可听、可展示、可演绎的沉浸式体验品牌,从而更好地输送和传播舟山海洋文化研究。孙国平、王和平、孙峰等人正是这其中的几位专家。他们通过翁山雅集分享和传播者自己醉心钻研的文史知识。




海上乌兰牧骑,小岛的心灵守护者




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曾有多支文艺小分队驰骋于内蒙古的草原,为游牧民族送去歌舞表演和医疗服务,蒙语叫他们“乌兰牧骑”。今天,行舟海上,带着艺术的温暖泊岸的人,被亲切地称为“海上乌兰牧骑”


这是舟山开创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改变了大舞台、大场面的传统送戏形式,通过一支支“海上乌兰牧骑”志愿小分队将舞台搭在海岛居民身边,改变了偏远小岛文化演出少、文化活动缺的状况






在舟山,像曹杏娣这样定期赴小岛送文艺服务的志愿人员已超过 4000 名。志愿服务队的演出从长涂岛、东岠岛、滩浒岛走到了大猫岛、盘峙岛、摘箬山岛等三十多个岛。每场汇演结束,团员海燕来不及卸下妆发,就拿起推子专心地为老人们修剪头发。“我剪发的时候,其他队员去给老人们送药、量血压、测血糖、磨刀、剪指甲。她说道。

1999 年出生、舟山市艺术剧院最年轻的成员之一朱成杰也成为了“海上乌兰牧骑”的一员。文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让“海上乌兰牧骑”能够长久 地连接海岛,记录和传承本地文化,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小岛渐成文化绿洲,居民休闲有了新去处





在舟山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的进程下,小岛也渐渐成了文化绿洲。尤其随着职能部门联动越来越多外部力量,小岛的活动资源与文化场所日渐多了起来。


定海居民原本只能在文化馆里上夜校。从 2009 年开始,定海区文化馆组织了“百姓课堂”公益课程,邀请课程讲师来到馆内教学,人们在这里学习书法、水彩画、葫芦丝。如今,课程和活动越来越多延伸到馆外,在书店、咖啡馆、茶室、手工工作坊,常有免费的文化体验课程“艺享空间”做到第三年,逐渐从城镇走向乡镇、海岛。定海区有 11 个镇、街道,每一年里,每个乡镇都能开展两期课程。


在嵊泗县,借助阿里巴巴的力量,枸杞小学拥有了首座 “乡村图书馆”,1 万册图书让孩子们能在书海里畅游。洋山小学等五所学校则配备了“阿里少年云机房”,海岛的少年们也能接触前沿的数字文化技术。“星光点点”公益放映项目也上岛了,岛上的的居民能看上与院线基本保持同步的露天电影










体育大篷车驶入了海岛




公共体育服务该如何向偏远海岛延伸?舟山,有自己的答案。跨越山海,“体育大篷车”将科学健身大讲堂、新星公益体育课、趣味体育嘉年华、跟着赛事去旅行等活动送到多个小岛上,为偏远海岛上的居民搭建起健身平台,也让公共体育服务的“最后一海里”不再遥远。

“YUE 动千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流动驿站也让“科学健身大讲堂”有机会走进海岛,将全民健身的理念播洒到偏远海岛和渔农村。


伴随着“体育大篷车”一起,前国家女排队员、舟山市青少年体校副校长罗瑜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嵊泗县枸杞乡。作为舟山市青少年体校的老师,她致力于挖掘海岛上的优秀体育苗子。





此外,结合海岛文化和渔民文化,市体育中心(市全民健身中心)“研发”出了不少富有海洋特色的体育健身活动,如龙舟竞走、趣味皮皮虾、套揽绳、筷子捡花蛤等,这些项目都脱胎于海岛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流动驿站会带着市里、省里的专家一起下去,为老百姓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体育服务,每次授课完,他们也会跟我们说,希望大篷车可以多来。”舟山市体育中心(舟山市全民健身中心)副主任谢志宏说。

为此,“YUE 动千岛”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流动驿站还向长涂中心小学、枸杞乡小学等学校赠送了飞盘、排球等体育用具,希望这些活动能够常态化地丰富孩子们的课后生活







主办单位 / 舟山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专题策划 /《岛与》编辑部
总编辑 / 李进城、曹泓
主编 / 周波

执行主编 / 罗璐

策划编辑 / 老鑫张晓霏

特约撰稿 / ⾥夏、阿苏、郭钰婷、连姜、不备、Sylvia、⼀尾
摄影 /李洁、照悦、陈薇雨、红茶、朱成杰、魏珏佳
视觉设计 / 立早
封面摄影 / 李洁
本期特别支持 / 定海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普陀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岱山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嵊泗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普朱管委会旅游和文化体育局、舟山市图书馆、舟山市博物馆、舟山市体育中心、舟山市艺术剧院



本刊全部文字及图片,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及使用

如需转载本文,请通过本公众号后台联系我们










读者互动福利

文末留言
聊一聊美好的阅读体验
或者分享有关岛屿的书籍
并转发本文至朋友圈
截图到公众号后台

我们会挑选出10条优质分享
送出新刊各1本
截止时间:2024.10.10 11:00






往期精选




喜欢,就点个「在看」





岛与
舟山群岛在地刊物。生长于中国第一个以岛群建制的地级市舟山,以多元视角打开“岛屿,以及与它有关的一切”,立足舟山群岛,眺望世界上更多的岛屿,期待与热爱岛屿、海洋的人们,产生不同方式的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