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乡村以时间,给在地以延续:定海黄沙秘境·非岛和柴山岛艺术空间的答案

文摘   生活   2024-09-20 12:00   上海  

喜欢,就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置顶公众号,第一时间收到《岛与》的推送




所谓乡建,其核心并非耽于过去,而在于思考未来的可能。倘若用一个具有舟山特色的比喻来形容,那么无论是对乡村综合体的实践,还是关于海岛新空间的设想,都是为了搭建起一座联结的“桥”。

桥的两端分别是城市与乡村,是人与自然,也是理想与现实,让看似互不兼容的二者得以融合,为我们自己寻一片居心地。







舟山盐仓新螺头村的黄沙岙,这一连串地名、村名的组合,很自然就让人想到海风、沙滩以及海面上晃荡的渔船。事实上,这个位于定海西侧深山的小渔村,与散落在舟山各岛屿上的大多数渔村并无二致,甚至走向落寞的原因都如出一辙:伴随当地人赖以生存的渔业资源衰退,人的出走、屋宅的坍塌也就成了必然。

非岛的主理人兼设计师六爷第一次来到这里,目之所及就是漫山遍野的杂草掩盖下的荒废渔村,与如今给人们留下“海岛秘境”印象的黄沙岙相比,有种恍如隔世之感


非岛书局是第一个落地年轮公园·非岛的项目,也是人们对非岛的初印象。在书局门口,非岛团队保留了原先院子里的老树,也保留下曾经生活的痕迹




转变的契机,来自于一场有关构建乡村综合体的实践,即六爷及其团队所引入的定海黄沙秘境·非岛项目,其中囊括了民宿、书店、野餐会、营地、餐饮、艺文活动、农事观赏体验、乡村休闲旅游等多项新业态对六爷而言,促成非岛项目落地黄沙岙的最大推手,是源于当地一位年轻人的来访。“他说自己是黄沙岙当地的村民,提到了家乡所面临的困境,想请我们帮他一起建设家乡。他来了好几次,我被他诚恳的态度打动,就决定到舟山看看。”六爷回忆道。


承载了主理人家庭记忆的延龄酒家,为来客献上来自湖州及舟山的双重家乡味




2017年正是国内民宿行业发展高歌猛进的一年,而作为莫干山最早一批做高端民宿的先行者之一,六爷在莫干山以及后来的桐庐戴家山都有运营高端民宿的成功经验。那时候他便开始思考,从单一的民宿思维跳脱出来,在另一处有山有海的地方进行新的尝试。旁人眼中的黄沙岙已是一片荒芜,六爷却从这种尚未开发的状态里看出了更多的可能:“虽然多数房子都塌掉了,但我注意到四周的樟树长得很好,偶尔还能见到像小刺猬这类的野生动物,可见生态保护得不错。村子里的人也很热情,当地一位阿姨煮的螃蟹、带鱼很好吃,那个味道我至今都还记得。”


在“妈妈的花园”勤华园中,你可以是赏花人,也可以带一束花回家,作为这趟旅程的美好点缀



静谧场域、自然野趣以及人与人之间有温度的交流,这些因素一直是“久在樊笼里”的都市人所渴望的,也是乡间民宿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原因之一这当中,有一些人经由民宿重新认识乡村,从一开始的放松、观光到有意识地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当中有关乡村综合体的概念,即最大程度保留乡村风貌,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并导入新业态,以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在六爷看来,定海黄沙秘境·非岛项目正是针对黄沙岙的整村开发,尝试植入新兴功能业态,借此将新的生活方式融入乡村,期望能够产生不一样的化学反应,在乡村综合体这张考卷上,写下非岛独立思考的答案






海星、转屋、望潮、螺头、鲸语、海鸥、川乌,这七栋落地于黄沙岙的民宿均由六爷亲自设计,从名字里就暗示其截然不同的风格。有些保留了当地老房子的部分构造,或是沿用了原有的石材,有些则是新建的现代化住宅;民宿内部则围绕舒适的原则进行设计,还布置了适合聚会交流的公共空间。建筑行业出身的六爷,正是通过这些建筑空间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理想生活方式的思考。
年轮公园·非岛中的空间设计均出自主理人六爷之手,在呈现多样风格的同时,保留了本地民居的特色



譬如以复古红砖墙为主题的海鸥楼里,设计师通过红砖砌筑的回字形长凳设计,为旅客营造更便捷自然的交流场域;在主打日式诧寂风的鲸语楼内,不仅有被自然围绕的私密小院,还配套了私汤温泉,为旅客洗去一路疲惫,带来放松疗愈的入住体验;在热情南亚风格的望潮楼,当面包窑传来新鲜出炉的面包香,人们围坐在院落升起的篝火旁,借着温暖火光分享食物与心情,这样的体验必然成为一生中难以忘怀的记忆。六爷坦言,自己在设计时会更关注细节:“我希望营造出的氛围感,就是要让入住的人感到自在松弛。”





定海黄沙秘境·非岛项目里,虽然在黄沙岙正着手修建改造的三十栋民房中,民宿所占的比重较大,但对六爷来说,他所构想的乡村综合体绝不是简单的民宿合集,而是以民宿为引打造不同业态的场域空间。目前非岛既有非岛书局、露营野餐,也有围绕舟山海洋文化及资源设计的活动。目前这些业态都是由六爷及团队负责运营,他笑称自己相当于开了六七家店。六爷觉得,最重要的是敢于尝试,发现问题的同时,想办法解决问题就好。“比如我们的野餐会提供了拉美风格的烤肉,这就属于城市新潮的元素,至于它在黄沙岙这里是否能被接受,那就交给时间来证明。”他说。


选择加入多元的业态,一方面有经营层面的考量,另一方面则关于精神层面的思考。相比起其他民宿主立足地方文化挖掘的整村运营,六爷认为非岛在黄沙岙做的是“对理想生活方式的塑造”。简而言之,就是关于城市精神与乡村生活能否兼容的尝试。尤其是如黄沙岙这样的村落,当它们并不具备足够厚重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受限于单一的产业结构而遭受时代发展洪流的冲击时,借助新业态的导入,更新在地场域的涵义,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共振,或许能帮助它们找到未来的道路。





对六爷而言,定海黄沙秘境·非岛项目必然是一个要长期进行的事情,他对此抱以乐观的心态:“面临的经营压力当然很大,但我心里觉得,朝这个方向去做是没错的。也许不久以后就会有更多人加入进来,进一步丰富乡村综合体,如今非岛所做的,也许将来会得到认可,会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乡建实践,甚至能够成为对外输出的模式。”



拥有超高人气的野餐会,以令人食指大动的德克萨斯烤肉和轻松相聚的氛围,俘获了众多客人的心





通往乡村振兴的路有很多条,有专注于地方文化的整理转化、导入民宿等新产业,鼓励生态农业,也有艺术介入、文旅融合等,这些就如同一条条分叉的小径,吸引着形形色色的人前来探索。

2023年的夏天,设计师赵利军登上了前往柴山岛的船。此前他就在距离此地仅300米的白沙岛上参与民宿的建造,或许就是闲暇时的一次次远眺,勾起了他对柴山岛的好奇心。


赵利军和他的设计师及艺术家朋友的“登岛”,再次为柴山岛搭建起了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当他真正站在岛上,愈加感受到其宛如被时光封印般的宁静氛围,当中让人无法忽视的,还有那强烈的孤独感——这座曾经因渔业捕捞而兴盛的海岛,为了响应“大岛建,小岛迁”政策,越来越多岛民举家搬往更便利的朱家尖、沈家门生活,赵利军所见到的岛民,大多是留守的老人:“其实柴山岛的地理位置算非常好的,而且冬暖夏凉;当地还保留了一些老房子,虽然有些都已经被破坏了,我觉得如果就照这样发展的话很可惜。所以就想是不是能通过艺术和设计,让这座岛重获新生。”



柴山岛曾经因渔业而兴,但越来越多年轻人迁出海岛,留守的多是垂垂老者,仅能依靠船运过来的物资维持日常生活所需



带着这样的想法,赵利军很快就找到了来自设计圈、艺术圈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登岛考察。他们与当地村民达成协议,开始将当地的老房子修缮改造为兼具地方特色与现代审美的工作生活空间,旨在打造一个集创作、交流与共享为一体的新型社区,这便是“艺术兴岛”的构想





他们首先带来了“海岛托老所”——与东方卫视梦想改造计划合作,联合谢天、孟凡浩、朱晓鸣三位知名设计师一同将岛上原本早已破败的托老所重新设计,并召集了国内众多爱心建材企业为岛上的留守老人打造了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活空间同时还配套成立了志愿者之家,鼓励志愿者或医护工作人员到岛上为老者提供诊疗等服务,“相应的,我们也会给予他们岛上住宿等方面的优惠。”赵利军解释道。




海岛托老所是赵利军和他的设计师、艺术家朋友们献给柴山岛的礼物


如今已有四十多位“新岛民”陆续在柴山岛上开始践行他们的乡建设想,例如国际著名设计师梁志天设计的海岛会客厅,以及国内知名建筑设计师孟凡浩操刀设计的柴山乡村振兴研究院等。设计师和艺术家恪守“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保留海岛原有建筑特色的基础上,加入符合他们各自风格的元素,譬如中国美院副教授、著名室内设计师谢天参与设计的柴山美术馆内,就展出了他个人的设计展品。相较于其他艺术家工作室,柴山岛上这些艺术家工作室的特别之处在于兼有旅居的功用,可以提供给前来柴山岛游玩的旅客居住。



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谢天在柴山岛设计的柴山美术馆


国际著名设计师梁志天老师操刀设计的海岛会客厅



“欧洲有不少艺术家因为长年在世界各地旅居,他们的工作室在空闲时是对外开放的,公众可以直观看到艺术家平时工作的状态,以及欣赏他们的作品,这种艺术熏陶还是挺不错的。”赵利军正是从这里获得了灵感,加之运营民宿多年的经验让他意识到,缺乏精神内容填充的民宿终难逃被淘汰的命运。被赋予了艺术家性格的民宿,除了能提供审美体验,还能够拓宽这一场域的精神内涵,赵利军也在计划,将来能够通过展示设计师及艺术家的作品,或是举办艺术设计主题的峰会等活动,进一步为柴山岛“引流”。


这些工作都离不开作为新岛民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们共同的推动,赵利军笑称这就是所谓的“众人拾柴火焰高 ”,以艺术为引,燃起柴山岛的复兴之光。他更希望通过他们的实践,给予那些离开的岛民“回归”的信心:“无论如何,我都希望能看到更多本地人回到岛上,毕竟他们是最熟悉这座岛的人,也只有他们能够向外来者讲述往昔的故事。” 




因为众多岛民的离去,柴山岛上有不少空置的老房子,幸而通过设计师的修缮改造,有些老房子实现了华丽转身



无论是乡村综合体的设想,还是对海岛空间的重新阐释,最终的目标都是希望乡村本身能够成为有机体,自生自荣,生生不息。毕竟从一开始乡村就不曾被谁预设风格,而是在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个性。乡村与这些乡建者们,究竟是谁吸引了谁,又是谁改变了谁,答案其实早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彼此能够同频共振。






选自《岛与》杂志第11期
主办单位 / 舟山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专题策划 /《岛与》编辑部
总编辑 / 李进城、曹泓
主编 / 周波
执行主编 / 罗璐
策划编辑 / 老鑫 张晓霏
撰文 /阿苏
部分摄影 / 李洁 罗璐
本文图片大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图文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岛与”后台



第11期《轻叩海边民宿的门》纸刊
请联系“岛与”公众号后台





往期精选






喜欢,就点个「在看」











岛与
舟山群岛在地刊物。生长于中国第一个以岛群建制的地级市舟山,以多元视角打开“岛屿,以及与它有关的一切”,立足舟山群岛,眺望世界上更多的岛屿,期待与热爱岛屿、海洋的人们,产生不同方式的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