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简介
十九世紀中開始,香港和上海等新開的埠頭,由於粵籍人群的流動,與歷史悠久的廣州和澳門共同構成一種有機的互動關係。其中一個頗能體現這種關係的課題,是粵語及其衍生的產品的生產與傳播。這四座城市曾共享一個聲音世界,但由於種種原因,支撐這種粵聲共享和流轉的機制,逐漸走向消逝。本書以粵聲為軸,從省城(廣州)說起,輔以其他相關敘述,展現十九世紀中至二十世紀中省港澳滬角色和關係的演變。
作者简介
程美寶,牛津大學博士,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教授暨系主任,人文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本科生教育及質素保證),廣東省高等學校珠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學)。研究領域為中國社會文化史,尤關注以省港澳為中心的華南地域發展。著有《地域文化與國家認同:晚清以來「廣東文化」觀的形成》、《遇見黃東:18 -19 世紀珠江口的小人物與大世界》等專著,主編《省港澳大眾文化與都市變遷》、《威權的象徵:英國國家海事博物館藏中國旗幟研究》、《太平戲院紀事:院主源詹勳日記選輯(1926-1949)》等書, 並擔任《中國戲曲志》及《中國曲藝志》澳門卷副主編,出版中、英、日學術論文數十篇。本書是作者主持的香港特別行政區研究資助局優配研究金計劃「小提琴、夏威夷滑音棒結他及班祖的粵化:西洋樂器在粵劇棚面的應用與調適」(編號:CityU11600720)的階段性成果。
目录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創系十週年叢書總序 i
開言 3
第一章 廣州城
18 城牆內外,半塘成陸
28 中外之貨,坋集天下
37 鬧市中的「社會」
44 「廣州人」的「故鄉音」
55 待續:聲失而復得
第二章 香港地
61 在文武廟裏發現廣州
66 省港澳輪,九廣鐵路
74 香江勝景,羊城美食
86 歌伶獻藝,省港大班
104 待續:視香港為樂土可知
第三章 上海灘
113 粵班京班,官話白話
121 粵樂國樂,眾聲同樂
130 留聲灌片,廣播擴音
136 「胡蝶粵語第一聲」
141 待續:由滬至港的粵聲
第四章 澳門街
151 省城澳門,分掌內外
157 澳門下環,宛若西關
160 廟堂鑼鼓,白話戲曲
166 戰時繁華,五大天王
180 待續:一切歸於平淡
餘音:遠去的都市,失散的埠頭 183
後記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