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 文
戴瑩琮(美國新澤西威廉・帕特森大學歷史、哲學與人文學系教授)
千里走軍馬——清初軍馬問題探微
摘要:清朝以騎射立國,馬匹為其關鍵軍事資源。然而,滿洲1644年入關前後並未充分籌措入關後的各項軍需事宜,也沒有擬定戰馬供應的全盤策略。終順治一朝,馬匹供應極端困難,影響征服戰爭的進程。為應對困局,清朝一面訴諸權宜之計,允許綠營官兵自備馬匹,一面試圖將馬匹的繁殖、牧養、貿易都置於國家的嚴格管控之中。然而,國家壟斷馬匹市場和供應並未能緩解軍隊馬匹短缺的困境,卻給民間勢力藉機牟利的機會,而清朝的文官武將則是私營馬匹的主力。本文根據清初來自前線、後方的多件奏報中所披露的種種微觀現象及案例,揭示征服戰爭期間,國家在軍馬供應上的困境及應對乏力。而軍官私買馬騾,從中牟利,尤為清前期軍中濫權營私之特質。
關鍵字:軍馬、征服戰爭、馬禁、茶馬貿易、走私
賴惠敏(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從甘肅官茶引看清前期邊疆統治(1644–1795)
摘要:清代甘肅官茶引制度承襲宋明以來的茶馬貿易,但因康熙朝時廣設牧廠,致使甘肅茶馬貿易衰退。清準戰爭時期,雍正年間仍維持官茶引制度,官茶用於賞給西寧寺院喇嘛,又賞賜青海蒙古王公及兵丁、賞額敏和卓等,及撫卹流離失所的蒙古人。乾隆四年(1739)清朝與準噶爾達成休戰協議,雙方建立貿易關係,茶葉和絲綢是準噶爾人採買的重要物品,因此清前期仍維持官茶引制度。雍乾時期對喀爾喀蒙古及青海蒙古等採取的懷柔策略,穩定了邊疆秩序。雍正年間因清準戰爭關係,朝廷令茶商捐助官員養廉銀。戰爭結束,這些捐助款成為常例。其次,甘肅是中原與西域交通樞紐,清朝在清準戰爭期間,設置寧夏、涼州及莊浪三處駐防與屯田。戰爭結束之後,這些防衛系統仍然存在。但凡運屯糧經費、驛站馬匹開支、修繕臺墩、倉儲等,都由官茶引項目支出,形成甘肅地方財政特色。
關鍵字:茶引制度、準噶爾戰爭、地方財政
羅士傑(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陳儀治閩政策之檢驗:以福安縣長高誠學(1898–1943)為例
摘要:閩變落幕後,浙江人陳儀(1883-1950)被派任為福建省主席(1934-1941)。相較於有強硬地方實力控制的山西、湖南、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廣西與廣東等省,陳儀乃是由蔣介石直接派任,他在任內所推動的措施,可視為蔣介石政權的核心階層在抗戰前後進行續命與革新的努力。本文以曾下海為匪的福安縣長高誠學(1898-1943)的從政生涯發展為敘述軸線,從地方社會的觀點探討陳儀施政所造成的影響。首先探討高氏從平潭縣民、燕京大學畢業生到海匪的歷程,接著討論他於1936年擔任陳儀省府參議,再被陳儀任命為福安縣長後,其施政與福建地方社會的互動關係。在高誠學福安縣長任內,爆發福安大刀會事件,這除了是與陳儀推動的地方經濟統制政策有關外,其實更與福安地方商人、不同世代背景的地方菁英間的博奕有直接的因果關係。相較於以貪腐無能、行政粗暴化及地方陽奉陰違等標籤,去概括理解二十世紀上半葉地方政治的運作,本文則是回歸具體的歷史發展過程,透過對陳儀閩政的分析,強調省、縣政的運作除了與蔣介石政權在不同時期對地方資源的攤派與盤剝有關外,也不應忽視當時官員與地方社會曾進行的合作實驗,以及國家與社會之間關係磨合的努力。本文並指出地方社會中具實力的「團閥」對瞭解二十世紀地方政治運作的重要性,欲瞭解何以陳儀與蔣介石在閩施政會失靈,除了制度缺失的因素外,這一點不容忽視。
關鍵字:陳儀、高誠學、福建省政、福安縣、抗戰時期的地方政治
書 評
邊 和(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Ruth Rogaski, Knowing Manchuria: Environments, the Senses,and Natural Knowledge on an Asian Borderland
本刊讯由中研院近史所提供并独家授权推送,特此感谢!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进入该刊投稿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