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更多名家讲座,请关注“大家书画”!
主编:张枕石
郭书仁教授:古代诗人作诗强调“诗外功”,其实绘画何尝不是如此,画家的“画外功”是其文学修养、审美意识、生活阅历等综合素质的反映,就绘画本身而言,则体现在其作品意境是否深远,以及格调的高低上。有无“画外功”,是衡量画家与画匠的分水岭。
在中国画范畴里,笔墨当是前提,作品形式、内容及所要表达的情感,都通过笔墨表现,可以说笔墨具有一种终极的意义。而纷繁多变的笔墨结构方式,融入了画家的性情,体现了画家由衷的人生感悟、体验、渴求与挚爱。
从某种意义上说,画家的艺术创造,是其心灵世界的折射,是画家心灵栖居的精神家园,其创作的作品形象是他自己特有的语言符号,反映出画家的艺术追求与艺术品位。
郭书仁,号半山庐主人,天津人,1945 年出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文史馆馆员、天津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天津画院研究员、天津美协花鸟画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擅长花鸟画,兼攻书法及美术理论。郭书仁画风清新淡雅、用笔豪放飘逸,自成一格。作品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京西宾馆、天津美术馆、天津迎宾馆及四川、山东、河南、贵州等省市的艺术馆、博物馆等机构收藏、陈列。有《中国当代艺术家画库--郭书仁画集》《郭书仁花鸟画集》《名画典藏--郭书仁》《郭书仁教授写意花鸟画》《写意花鸟画教程》《荷花画法》等画集、著作出版发行。
·杨惠东·
郭书仁先生的写意花鸟既鲜明地体现出天津地域画风的潜移默化,同时又具有独特的个性风格,沉静雅逸,不可多得。在中国画的全国格局中,天津向来为写意花鸟画重镇,有相当雄厚的实力与较高的水平,其渊源可上溯至晚清的张兆祥。天津花鸟画并没有承传有序的分明谱系,但有着相同或类似的审美取向和表现技巧,从而形成这样一种工写兼备、色墨并重、雅俗共赏的地域性画风,张兆祥是为开创者,在天津地域美术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他在恽氏一系没骨小写意中融入西洋画写实之法,赋色明丽雅洁,备极工致,在当时产生极大影响,陆文郁、马家桐等皆从其学。之后则有刘奎龄,通过对传统艺术和外来艺术的兼收并取,形成自己的个人面貌,并成为天津地域画风的代表。从晚清至民国,天津花鸟画的地域性特征逐渐形成,当然它并没有明确的艺术主张和动人的口号,而是呈现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趋同性。首先,它强调传承,强调格法,强调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其次,注重以形写神,绝去文人画“率汰三笔五笔”的逸笔草草;再次,强调色墨并重,追求明丽雅洁;最后,则是开放的心态与视野,打破古今中西的壁垒,一切为我所用。在资讯高度发达和交流日益密切的当下,绘画的地域性差异逐渐减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天津的花鸟画面貌也因之更加丰富多彩,但重传承、重格法的绘画传统犹在,雄厚的实力和较高的水平犹在,老一辈画家中,郭书仁先生当推非常突出的一位。不同于1949 年之后成长起来的多数中国画家,郭书仁在少年和青年时期的习画历程是传统的师徒授受和刻苦自修,他在15岁时即拜入天津名家萧心泉先生门下,以学画为主,兼及书法,五年的苦修经历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扎实的根基。20 世纪60 年代,他还携画拜访萧朗、孙其峰、梁崎、王学仲等诸多名家,眼界胸襟为之打开。郭书仁学画经历中有两点特别值得关注:其一是由于不喜素描,所以其青少年时期西式造型训练的影响几无。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之初至六七十年代,苏式体系在中国美术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甚至有一阶段美院的中国画系被改名为彩墨系,在徐悲鸿的倡导之下,素描成为所有造型艺术的基础,因此郭书仁的选择与绝大多数同辈就有了极大不同。其二是在70年代后期,因缘际会,他调人文物公司工作,在资料室和字画库里得以饱览八大、石涛、张大千等古今大师的原作,并描摹众多名画作品及画谱,积稿盈笥,对于学画者而言真是难以企及的机遇。这两点对于研究郭书仁的绘画尤为重要,前者决定了他立足民族艺术传统的基本立场,决定了他的笔墨观与方法论;后者则铸就了他扎实的基本功,经过血战古人,指爪摧折,他深刻领悟和把握了中国画的微言大义。天津地域绘画传统中的重格法,重传承,于此正是典型体现。当然,不喜素描并不意味着他对外来艺术语言与形式的全然拒绝,天津文化中向来具有开放包容的一面,这也是天津画家的优势所在。改革开放打开了封闭的国门,人们的思想得到极大解放,五光十色的外来艺术也拓展了中国画家的视野。在这种背景下,20 世纪 80年代末他进入天津美院学习,接受系统的科班训练,在此他自然而然地接触到西方艺术,也包括素描。当时他已年逾不感,对绘画的认识已基本形成,西方艺术对他当然会有所触动,比如在画面的安排、构成上,在色彩上,在造型上,较之传统中国画,他进行了适度的调整与改变,画面的表现力有所增强,但这种改变不是根本性的,其立基传统、立基笔墨的立场不会有丝毫动摇,所以,以“中体西用”来概括他的这种探索与实践似乎更为准确。一般而言,画家个人风格的演进有两种方式,一是变化多端,风格手法多样,机变百出,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如董其昌曾评董源为“画中龙”,极言其画风扑朔迷离,若神龙不见首尾,西方画家中典型者则为毕加索。另一种则是较早形成相对固定的个人风格,之后的进展是在此基础之上的深化、升华,当然绝不是一成不变,在每一个时期也会有微妙的变化,苏东坡说:“少年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非为平淡,绚烂之极也。”即指此也。很显然郭书仁属于后者,大约在20世纪 80年代,他的大体面貌已逐渐显露,在之后的发展中不断趋于成熟、完善。就师承而言,少年时期对其影响最大的自然属萧心泉先生,萧的花鸟画很好地融合了院体画的周密不苟与文人画的潇洒飘逸,以形写神,收放自如。在萧心泉门下,他系统学习画格画理及宋元明清花鸟画诸家,之后又遍访天津诸老。现代大家中,潘天寿、齐白石、李苦禅等人的影响在其作品中皆有一定体现。广师古今名家是一位成功艺术家的必由之路,郭书仁较早地确定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确立自己的风格面貌,充分显示出其过人的悟性与自信。孙过庭《书谱》评王羲之晚年之作:“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俯仰自得,游太玄心,是王羲之尚逸书风的自然流露,我想这也是郭书仁画风的如实概括。清新雅逸,沉静内敛,是其多年一以贯之的突出特征,他的画中没有狂躁跳动的用笔和刺激夺目的墨色,不追求表面的视觉张力和五花八门的形式感,他很好地把握了画面的节奏,虚实相生,疏密有度,醉心于微妙丰富的笔器变化间挥写铺陈,抒发心意,用笔中侧锋并举,法度森严,干净利落,没有拖泥带水;赋色则淡雅纯净,偶尔的原色点染亦能统一在沉稳的画面基调之中,得益于青年时代对古人画谱的刻苦临习与深人的格物致知,他的造型严谨准确而又能意趣横生,绝不“谨毛而失貌。”郭书仁先生这一代画家经历了中国画历史上变革最为剧烈的时代,20 世纪50年代的“中国画改造”,六七十年代的革命现实主义一枝独秀,80年代国门打开之后的“’85新潮”以及之后中国画前所未有的繁荣,等等。在此纷繁复杂的背景之下,一位画家能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艺术选择矢志不移,确实难能可贵,特别是对于一位花鸟画家而言尤为不易。“现代化”或“当代化”的一个画科,过于深厚的传统、过于成熟的笔墨程式和相对单调的题材选择,都对花鸟画家的自出己意提出高度的挑战。20世纪以来的中国画坛,“创新”是一个贯穿百年的流行话语,唯新是尚,唯新是务,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几乎成为“口头禅”,被广大画家奉为圭臬。然细而察之,如果我们认真品读原文,或许可以得到新的认识:“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上古之画,迹简而意淡,如汉魏六朝之句然;中古之画,如初盛唐之句,雄浑壮丽,下古之画,如晚唐之句,虽清丽而渐渐薄矣;到元则如阮藉、王粲矣、倪黄辈如口诵陶潜之句,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恐无复佳矣。”通读之下不难看出,石涛的本意被断章取义、郢书燕解了。如果把“笔墨当随时代”作为前提假设,真的随着时代风气而走,很可能会像诗文一样每况愈下,“无复佳矣”。不计其余,一味地求新求变,是造成当代中国画众多症结的重要因素之一,如重造型而轻笔墨,重样式而轻内涵,皆可归因于此。因此,郭书仁先生的艺术实践就显示出其不同寻常的意义。我们必须承认,由于当代人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的巨大变化,传统写意花鸟的文化和社会根基已经动摇,面对诸多质疑,是全盘西化、托古改制还是借古以开今,郭书仁有其明确的选择,在几十年的历程中,他不为时风所动,凭其深厚的功底和从容的心态,秉承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写意精神,致力于在传统资源内部寻求推动发展的动力,最终开创出属于自己的超然出尘之境。
(杨惠东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美术评论家、著名画家)
郭书仁教授写意花鸟画班 招生
著名花鸟画家郭书仁教授2023年秋季写意花鸟画班开始招生,主讲梅兰竹菊、荷花等花卉的画法,每周两小时的课程由郭书仁教授亲自执教,课堂上绘画示范讲解,学员课后临摹练习。
小班授课,无助教,可录像。
授课地点:天津市南开区古文化街文化小城E202今晚大家书画艺术院
课 时:每期15节课
报名时间:即日起,人满即止。
咨询电话:
022-27273307、15022798192
风定池莲自在香 77x47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