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更多名家讲座,请关注“大家书画”!
主编:张枕石
棕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
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
那儿端阳
处处都端阳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
古人认为端午之日
能够打造出正阳之剑
因其纯阳之盛而具有辟邪效果
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
古人的“限定活动”可谓丰富多彩
端午节射粉团这个风俗活动来源于唐代宫中,把粉团、角黍(粽子)这些食物盛在盘子里,然后用小弓去射它,谁能够射中才能吃。射粉团是一种唐代都城和宫廷盛行的游戏。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角黍就是粽子,而粉团则是类似麻团的一种点心,用糯米制成,外裹芝麻,置油中炸熟)以小角造弓子,纤妙可爱(说明这种游戏的参与者多为女性或者儿童),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都中盛行此戏。”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羮”。所谓枭羮,即是以枭肉制作的羮汤。这里主料——枭,在古代被认为是不孝的鸟,“枭”在古代是指一种非常凶恶的鸟,凶恶到什么程度呢?民间传说,这鸟长大之后,饥饿时会把自己的母亲吃掉。因此《说文》里把枭称为“不孝鸟”。
从汉代开始,人们就有五月做枭羮、送枭羮、吃枭羮的习俗。而“赐”更是将习俗官方和制度化,广为传播。皇帝制作枭羮以赐臣下,意在警示臣子不要像枭那样不忠不孝,其中也包含了除绝邪恶的用意。
端午这个时间段天气燥热,人容易生病,蛇虫繁殖也容易把人咬伤。所以人们在这个时间采很多草药治病防病,而此时草药茎叶正好成熟,药性也最好。久而久之人们甚至相传此日是天医星临门。
到明清时大城市的药铺常在端午日施药,居民届时会到药店索取应节的消毒药品,如雄黄、芷术等。于是形成了端午采药、施药的习俗。古人认为在五月初五日午时所采集到的药材,药效最为灵验。
鸲鹆,就是我们俗称的“八哥儿”,其他的别名还有许多,比如鹦鸲、寒皋、华华、鹤鸲等。八哥自己的声音比较杂噪且毫无韵律,但是却很聪明,极善效鸣其他鸟类的声音。古人认为在端午节这天选取刚长好羽毛的鸲鹆(八哥儿)雏鸟,去除舌尖,以后养起来比较会说话。
清代典籍《清嘉录》中就记载,结五色丝为索,系小儿之臂,男左女右,谓之长寿线。
端午所系的彩丝,是代表吉祥的饰物,又称为“长命缕”、“续命缕”、“无色缕”等。古代用红、黄、蓝、白、黑无色丝线,分别代表五行,并象征五色龙,“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使人健康长寿。
除了系五彩绳,古人还会挂香囊,以此辟邪祛疫、祈福消灾。
用茭白的叶子包裹粘米(黍米、糯米等)做成粽子,取阴阳二气混合交汇的意思,用来庆祝这个节令(端午节)。
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端午节最著名的节俗当属包粽子和吃粽子。粽子又称为角黍、筒、水团、白团等,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筒粽等。粽子馅荤素兼具,做法花样百出,充分体现了各地的地方特色。
扫码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