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阅读点亮生命丨常德市二中2024年校园读书节阅读心得分享(二)

文摘   2024-10-25 16:44   湖南  

点击

上方文字

关注我们~


传承红色基因

阅读点亮生命

常德市第二中学2024年校园读书节




我的文学探索


     

作者:胡馨如

谈论你所爱的事物时,最好的方法是轻轻说起它。

—阿尔贝·加缪




这篇文章的灵感源于某书上大火的“文学生涯个人喜好表”,但其实“我的文学生涯”更像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我并非职业的文学创作者,而是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回顾我的文学阅读经历。而我,性别女,年二十六,教师职业,平平无奇,实在不敢自居读过多少书,书架上、网盘里的待读书单还很长。如果让我四十岁或者五十岁再来写这篇文章,或许能洋洋洒洒写上好几万字,抑或那时的我陷在柴米油盐、一地鸡毛的生活中,连写作都成为了一种奢侈。正如加缪所言“未来的岁月并不比我已经度过的岁月更真实”,所幸现在我还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写作这篇《我的文学探索》。



弗吉尼亚·伍尔芙

《一间自己的房间》

我文学探索的起点是一本连环画版的《西游记》。这本书令年幼的我手不释卷、废寝忘食,并化身“十万个为什么”问我外公外婆一些啼笑皆非的问题。其中我最喜爱的人物是孙悟空,齐天大圣,上天入地,大显神通,大闹天宫,后被如来压在五指山下反思己过,又经观音点化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斗战胜佛。如今看来这些故事蕴含着无尽的人生哲理。长大后的我成为了一名语文老师,给学生看央视六台分析《黑神话:悟空》文化内涵的视频,从学生们热情洋溢的笑容中,我知道了《西游记》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在每一代中国人的心中,大多有着最为质朴的惩恶扬善的正义感。

西

连环画


上小学以后,读书的习惯保留了下来。因为家教严格,看电视、玩电脑这些大多是禁止的,放学之后做完作业我有了大把的空闲时间。那时候,我把外公外婆家收藏的经典名著、期刊杂志都读了个遍,还在家人的支持下买来一些外国名著读。当然那时候的读法完全像看故事一样,囫囵吞枣,只了解情节,而未懂其深意。记得有一次,节假日泡在书店里,遇到一位老爷爷,他看见这么小的孩子居然喜欢读外国名著,用慈祥而又欣赏的目光看着我说:“多读书好啊,女孩子应该多读读《包法利夫人》。”小时候的我听了表扬十分高兴,后来真把《包法利夫人》买回家来看了。可那时候的我怎么看得懂呢?即便长大成人的我们,经历了许多,又该怎样看待包法利夫人呢?她追求的爱情本身是否是一种假象与泡影呢?我想“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些问题在不同人的心里也会有不一样的答案吧。





我小时候最爱的书还是《飘》,连带着费雯丽主演的电影《乱世佳人》我也看了很多遍,这也是我至今非常喜爱的书籍与电影。相较于《简·爱》中的简、《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小妇人》中的乔,《飘》的女主角斯嘉丽是个存在着明显道德瑕疵的角色,她结了三次婚却不是出于爱情,她站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失败的一方。但瑕不掩瑜,她是那样坚强可爱,那样有血有肉,她让我看到了女性的另一种可能——不必成为君子眼中的窈窕淑女,而是用自己的双手成就自己的事业,争取自由与未来。书中还设置了两组生动鲜明的镜像——斯嘉丽与梅兰妮、白瑞德与卫希礼,对美国社会、南北战争的描写与反思也鞭辟入里,在我看来实在是一部被文学史低估的佳作。






上初中以后,在阅读积累的加持下,我的语文成绩一直还不错。课余时间,我创办了一个诗社,邀请同学一起写诗、写小说。而阅读之于写作有如源头活水,我开始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这个习惯也坚持到了高中。那时的我很喜欢徐志摩,和他那套爱、自由、美的理念,初高中、大学时我陆续读完了《徐志摩全集》以及与他相关的传记,这里比较推荐的几本是韩石山《徐志摩传》、陈学勇《莲灯诗梦:林徽因》、柴草《眉轩香影:陆小曼》。志摩的诗是青春的,他的生命也停留在了三十四岁,正如蔡元培为其所写的挽联:“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如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而时人多有因以讹传讹的文章质疑徐志摩其人其诗的时候,我总有些不忿:为什么他们并不了解一个人却要对其大加挞伐呢?后来备课《红烛》,我知道了“诗人”与“世人”本就有所不同,更何况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本身是件困难的事情。

高中之后,因学业繁重,读书的闲暇时光变得更少了,但我仍坚持看书。那时候并非是带着提升成绩的心态来阅读,但最后高考语文考了一百二十分以上也还不错。那时的我将阅读视作享受世界的方式,我在暴风骤雨的夜里读着《边城》,想象着同样是在一个下着暴雨的夜里白塔塌了,翠翠的爷爷死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挪威的森林》也是这一时期我很喜爱的外国文学作品,上大学后我也将这两本书的英、日文原著买来读过一遍。在我的理解中,《了不起的盖茨比》看似是一个爱情故事,其实是讲的一个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面如何坚守自己的本心;《挪威的森林》看似是讲一段三角恋爱,其实文字大多诗意空灵,写出了年轻一代的虚无感和对生与死的思考。此外,张爱玲、张恨水、古龙、余华、王小波等是我这一时期接触到的很喜爱的小说家;李白、柳永、苏轼、李清照等也是我从高中喜欢至今的诗人。文学无论在课本内还是课本外都有如群星闪耀,星光虽然微弱,但聚在一起成为了一片浩瀚的星海。忙碌的时候,偶尔我们也要抬头望望星空吧。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英文书摘


后来的故事说来话长,且待下回分解吧。我的文学探索当然不会止步于二十六岁,我想将文学作为毕生的爱好与事业。教书的工作让我重拾了对文学的热爱,我也想拾起阅读与写作的习惯,持微火者,何妨吟啸且徐行。



作者介绍



胡馨如,常德桃源人,常德市第二中学语文教师,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本科就读于湘潭大学,研究生就读于天津外国语大学。所著文章入选《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湖南卷》,所著论文发表于第一批学术期刊《戏剧之家》。曾任天津解放区文学研究会会员,有对外汉语教学经历,热爱文学、音乐、电影。


我的阅读个人喜好表




-END-



供稿:胡馨如

一审:付亮 二审:黄霜

三审:王林 签发:朱年生

点点赞

点分享

点在看


常德市第二中学官方公众号
为时养器、爱国勤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