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希特勒,败也希特勒!论德国闪电战之成败

文化   历史   2025-01-21 22:15   湖南  

德国可谓成也希特勒,败也希特勒。
你是否曾好奇过,邪恶的纳粹德国为何能在二战初期势如破竹、攻无不克?其实希特勒基本上没啥功劳,他只为德国的大肆侵略提供了决定之手,但对战场上的攻城略地,他可是个外行。德国在二战中初期的战果要归功于“闪电战”,以下就让小岩大略地介绍一下这种以闪电之势影响近代战争史的重要变革。
“Blitzkrieg”为闪电战一词,这个名词并非出自德国人之口,而是法国沦陷后,美国的时代杂志率先提出的新名词。
闪电战一开始之所以能以势如破竹之势席卷欧洲,关键在于机动与包围,并以性能优秀的装甲部队和拥有完全优势的空军所造就。
随着希特勒上台,德国的对外政策迅速转变为极具侵略性的扩张行动。本文暂且不谈纳粹政权给欧洲带来的痛苦6年,本文将目光专注于纯粹的军事层面上。

一战之后

1918年德国在一战战败后,国防实力被《凡尔赛条约》局限于近乎丧失主权的程度,德国军队人数不得超过十万人,这也间接导致了二战的爆发。尽管如此,德国还是有大批受普鲁士传统影响的精英军官保存了下来,并将现代化军事理念带进了德国的魏玛共和国时代(1918-1933)。
这里来简短聊一下德国军官的突出之处。
德国军官有着很大的主动权,这与波兰、英国和法国的体制全然不同。一项普通计划一旦通过,基层军官就被赋予相当高的裁决权。而事实上,基层军官需要在任何时候表现出主动进取的姿态,向着总目标不断深入。这种激励个人进取心的体制被称作“目标导向型策略”,它是闪电战理论实际操作时的核心部分。
在法国战役初期,时任第19装甲军军长的古德里安与第七装甲师师长的隆美尔就是受到这种制度影响,而创造了一路直冲海滩而包围、切断敌军后路的最大战果,这也是让法国投降的直接原因。
战场上的将领都有一个高级参谋体系来协助工作,这确保了整支军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能够最有效地投入战斗。这种体系的基础最早起源于十九世纪初期普鲁士军队的参谋本部,此后在1935年柏林军事学院成立后得以继续发展。西方国家参谋军官和战斗人员之间的对立在德国陆军中却比较少见,因此这确保了双方的高品质合作。

德国陆军的发展

1926年,德国就开始与苏联合作秘密发展坦克,但为了掩人耳目而将代号取为大/小拖拉机。


上图:Leichte Traktor-以拖拉机的名义秘密研发的第一辆实验坦克。
随着1933年纳粹政府上台,德国坦克的发展不再遮遮掩掩。1934年,一战后德国的第一辆自主研发的量产坦克问世了(Panzer I),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德国陆军的军力以极快的速度向上攀升,不管是在单兵个人装备、火炮还有各式车辆皆得到飞跃式的进步。


上图:Panzer IA德国最早的制式坦克——一号战车A型。
即便发展如此之快,开战时德军步兵徒步率仍高于91%,机械化程度低,而机械化步兵则作为精锐全投入于主要战场。随着领土的扩张、人口与工业产值的不断上升,德军的机械化程度才越来越高。即使如此,轴心国的整体工业能力与美国为首的盟军相比依旧相形见绌,后勤补给的压力与日俱增。


上图:开战时,德军的火炮绝大部分依然由马车运输,可见机械化程度仍不高。
到了大战后期,轴心国已丧失制空权,各大城市与工业区均遭轰炸,此时前线的各项精良武器在缺乏补给的状况下已无力回天。

无数军迷入坑的起点:装甲力量

坦克。
战前的德国坦克发展思路主要分三种:
第一种是专门对付步兵和快训练用的轻型坦克,即仅装备机枪和机炮的一号与二号坦克。
第二种为搭载37毫米主炮的中型坦克,作为主力大量生产。
第三种则是火力支援车,搭载75毫米短管主炮,用于支援步兵,即后来成为主力战车的四号坦克。


上图:当时用于火力支援的大家伙-四号坦克最早期的A型。
战争爆发时,德军作为主力的三/四号坦克仅有309辆,而本该作为训练用的一/二号坦克,则占了大多数的1226辆,导致在进攻华沙城时装甲薄弱的一/二号坦克损失惨重。
即便如此,波兰战役仍拉开了陆战之王——坦克的时代序幕。坦克不再只是步兵的陪衬,而是作为独立作战甚至主力武器的角色。在此之后,大大小小的陆上战役都有坦克的身影,且日益进步。
古德里安的闪电战藉由坦克发扬光大,同时,坦克的重要性也随着闪电战的巨大成功而扬名世界,两者相辅相成。坦克作为火力、防护与机动的综合体,在闪电战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为步兵及后续部队打开缺口,冲垮敌军的防线,并利用机动力持续推进,进行绕后及包围,以最快的速度赢得战争。


上图:德国闪击欧洲路线图(1939~1942)。
随着二战初期德国闪电战的成功,各国也加紧开发新的坦克,火力、装甲和速度不断增强,形成了直至今日的一连串军备竞赛。

德国空军:闪电战的构成要素二

概念。
整体来说,德国军事哲学的核心,就是把所有的军事力量——尤其是空军和陆军,紧密地结合为一体,陆地上的进攻部队随时保持与空军的无线电联系,在有需要时呼叫密接支援,而这种协同作战构成了闪电战的基础。


上图:JU-87俯冲轰炸机为德国空军为地面部队提供密接支援的主力。

德国空军概况。
德国空军力量的组成主要是以俯冲和中型轰炸机为主,执行任务时由战斗机护航。它的目标是在战术上支援陆军完成地面军事行动,同时对战略要地或基础建设进行轰炸,以降低敌国人民和士兵的士气。
在1930年代,德国空军优先取得了大批的武器装备,因此在入侵波兰前夕,德国空军的作战飞机已达到2564架的惊人数量。在战争开始的前几年里(1939~1942年德国空军的士气极为旺盛,一次次作战也让这些空军士兵们深信,他们飞机的战力整体上远远超过敌人的飞机,而事实上也是如此,直到美国参战之前都是这样。


闪电战为何渐渐退出二战

由于坦克耗油量大、弹药耗损可观,因此造成后勤补给方面不小的负担,更何况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装甲部队。这就导致运用闪电战的一方需要速战速决,一旦转变为消耗战,就必败无疑。
轴心国主要工业区在战争后期,由于丧失制空权,遭到盟军空军的大规模轰炸,工业基础能力大大降低,生产的军武实际数量与前线编制的数量有极大落差,已无法负担闪电战这种过度依赖后勤补给的打法。
上图:美国在大战后期以排山倒海的轰炸机架次对德国各个战略目标实施地毯式轰炸,当然也包括生产军武的工业区。
再者,希特勒在因为征服了欧洲大部分地区,就过于冲动地开启了进攻苏联这个大坑,陷入了苏联广大国土纵深作战的泥沼里,虽然开战之初以闪电战的方式取得了庞大战果与土地,但却因冬天来临迟迟攻不下苏联首都莫斯科,次年1942于斯大林格勒战役战败并造成了大量损失。次年1943年于库斯克会战失败后,德军精锐几乎消耗殆尽,自此德国无力再发动闪电战。

结语

在开战时因希特勒坚持扩大战果,因此在波兰及华沙战役中以比原先预定更快的速度迫使波兰与法国投降,这也是其侥幸之功也。然而,其实德国的后期战略很大一部分是被希特勒的自负所搞垮的,多次的无视高阶参谋指挥层,一意孤行地将当时全球最强大、最有战斗经验的部队一次次领向坟墓,这也是他的过错所在。
二战后,闪电战并没有消失无踪,而是在别的地方出现,如第三与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以空中优势密切支援地面的装甲部队,取得了几乎全歼阿拉伯装甲力量的战果。不因为此战法由纳粹德国所提出而不屑一顾,而是善用德国留下来的概念运用于保卫自己国家。以色列在运用历史方面的智慧方面,可是值得学习的。
除了实际上的战役,闪电战出现在影视文化与游戏中也不遑多让,但难免有被过度吹捧、美化之嫌。
陆战地位已不如鼎盛时期的今日,部分军武迷仍对“闪电战”有一定的想象与怀念,未来这种概念将会何去何从呢?或许自此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谁又能预料这风起云涌的二十一世纪可能发生什么呢?这也许是历史为何令人着迷的原因吧!

若您还意犹未尽,想了解纳粹德国史,可以参考《二战史诗三部曲》,这套书的作者就是当时的战地记者。他曾随同美国第八、第九空军参与过14次轰炸行动,亲历了诺曼底登陆,并跟随巴顿将军的第三集团军挺进法国和德国,直至攻克柏林。欧洲战事结束后,他又奔赴太平洋战场前线进行报道。随后,开始了长达近30年的《二战史诗三部曲》写作。

冷战高峰时期,他为追寻历史真相,深入莫斯科,查阅苏联未解密的档案,证实了希特勒的确在柏林战役中已经死亡,并关注人的命运,以近距离观察战争的眼光和历经鲜血和死亡的灵魂,完成了普通作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后附上正版链接,喜欢二战史的朋友不要错过↓↓↓

人穷卖艺,对朝鲜战争感兴趣的朋友,还可以去看看我经常推荐的另外几本书↓↓↓


红小岩谈古论今
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