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缘何对培训渐生“厌”意?

政务   2025-01-31 17:17   河北  
点击“我是基层干部”关注我哟

      在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加速的当下,干部培训本应是提升基层干部能力、促进其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过往也确有不少基层干部从中受益,对培训抱有积极的看法。他们曾在一些组织有序、内容实用的培训中,收获了贴合实际的工作方法与技巧,比如通过精准的扶贫案例分析与实操指导,掌握了如何根据当地村民的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帮扶计划,成功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使得他们认可培训是难得的学习提升机会,能够增强自身服务群众的本领,拓展工作思路,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实现成长与进步。

 

        然而,现实中却出现部分基层干部对参加培训日益反感的现象,这背后有着复杂而值得深思的缘由。

 

培训内容的“水土不服”

 

      许多培训课程内容理论性过强,与基层工作实际场景脱节严重。一些讲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宏观政策理论,却未能深入阐释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解决农村土地纠纷、社区环境整治、小微企业扶持等基层棘手问题的实操方法。例如,在讲解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时,只谈产业融合的概念和成功的大型案例,对于基层干部所在地区缺乏资源优势、资金短缺、人才外流的农村如何启动第一步产业规划,却没有切实可行的指导,导致基层干部虽“听了很多道理”,但在实际工作中依然“无从下手”,感觉培训只是“纸上谈兵”,白费时间精力。

 

培训形式的“华而不实”

 

       当前培训过于注重形式上的花样翻新,却忽略了培训效果的落地生根。一些培训采用分组讨论、模拟演练等形式,但往往组织混乱,缺乏明确目标和有效引导。分组讨论变成“闲聊会”,模拟演练沦为“走过场”,未能真正激发基层干部的参与热情和深度思考。而且,大量培训安排在工作日,基层干部本就繁重的工作任务并未因培训而减少,他们往往需要在培训间隙处理工作事务,身心俱疲,使得培训不仅未成为“充电站”,反而成了“负担源”。

 

培训考核的“本末倒置”

 

        部分培训考核机制不合理,过于侧重理论知识的书面考试成绩或者培训期间的考勤记录,而忽视了对干部实际能力提升和工作绩效改善的考核评估。这就使得基层干部为了应付考核而死记硬背理论知识,甚至出现找人代训、代考等弄虚作假现象,完全背离了培训提升干部素质能力以更好服务基层的初衷。这种“本末倒置”的考核方式让基层干部将培训视为获取“合格证书”的功利性任务,而非提升自我的成长机会,从而对培训心生抵触。

 

      基层干部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他们对培训的消极态度不利于基层治理水平的提升和政策的有效执行。只有深入剖析并解决上述问题,让培训内容“接地气”、形式“重实效”、考核“看实绩”,才能重新激发基层干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使培训真正成为基层干部成长进步的有力助推器,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智慧,推动基层工作扎实稳健前行,实现基层社会的和谐发展与长治久安。


我是基层干部
为官艺术,官场百态,关注基层干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