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审议通过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化债举措: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6万亿元,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为地方政府腾出空间更好发展经济、保障民生。具体来说,这个6万亿是一次报批,分三年实施,2024—2026年每年2万亿元。这部分是实打实的增量措施。“从2024年开始,我国将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这部分属于存量措施,是从原本会新增的地方政府债券里安排出来用于化债,不是单独新增的额度。也就是这次化债分两部分,一共是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至于很多人还提到一个2万亿,是“2029年及以后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这个严格来说,不能算进来,毕竟是2029年以后的事情了,而且是“仍按原合同偿还”。另外还提到“政策协同发力后,2028年之前,地方需要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从14.3万亿元大幅下降至2.3万亿元,化债压力大大减轻。”这里需要注意,是隐性债务下降,而不是债务下降。我们化债的一个思路,就是首先得把隐性债务显露出来,成为受监管的债务,这才是这次化债的一个核心。然后才可以做债务置换。经过这次化债,至少市场一直比较担心的地方债危机,是暂时消除了,起码最近这5年是不需要担心地方债危机。我之前一直提到过的,用国债置换地方债的大招,其实这次是都还没有动用。可以看出,我们这次化债思路,整体还是比较稳健的,这并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置换存量隐性债务”。“2024年以来,受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需不足等因素影响,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税收增长不及预期,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与各地此前对化债资源的预期有一定差距,化解存量隐性债务难度增大。”其中还提到,“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一是、不增加政府债务总体负担,不改变地方偿债责任;二是、考虑隐性债务和法定政府债务之间的利差,预计可累计节约利息支出约4000亿元;三是、推动解决地方各类“三角债”问题,提振经营主体信心,降低金融机构呆坏账损失;四是、支持地方卸下包袱、轻装上阵,扭转存量债务过度占用财政资源的困境,腾出更多资金解决基层“三保”及经济发展堵点问题,优化政府投资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举个例子,一个人总债务是100万,其中80万债务是跟银行借的显性债务,利率低;20万债务是跟民间高利贷借的隐性债务,利率非常高。现在这个人偿债能力出现问题,所以,就让银行安排了一笔20万元的新增贷款,置换掉他借的民间高利贷。这个人的总债务仍然还是100万。但置换之后,这个20万的还债周期就被延后了,变成欠银行,利息少了,还债周期也拉长了,那么债务压力自然就降低了。对于地方财政来说,至少地方的财政压力就没那么大了,至少一些地方连工资都发不出去的现象,会减少。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化债的原因,就是为了“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而且,这个也不算是中央给地方债务兜底,地方的债务仍然是地方偿还,所以提到“不改变地方偿债责任”。如果中央给地方债务兜底,那么很容易让地方养成懒政思维,会让地方继续出现大手大脚乱花钱的问题。跟2008年的4万亿是有很大区别,2008年4万亿是直接扩大财政支出,是直接印钞举债。
我自己是认为,增量6万亿这个力度已经是很大了。但我个人预期不重要,关键得看市场预期,以及市场的反应。由于我们预期管理做得不好,还经常被外媒搞反向预期管理,把本来好好的事情,愣是变成了利空。外媒炮制的这些小作文,经常是半真半假。比如说这次就是,“6+4+2”这个数字能对上,但内容却是大相径庭,数字对了,内容是假的。把市场预期拔高到增量12万亿,但结果出来不到增量12万亿,那么市场可能就会因为不及预期,而出现大跌。所以,8日下午在6+4万亿这个数字公布后,不出意外的,海外的A50指数马上出现一波跳水,短时间跌幅达到2%;市场里的很多资金,相信外媒渲染的小作文,这就导致市场的预期管理被外媒所引导干扰。
“你预估老板给你发绩效3万,同事小道消息说要发10万,你好开心,结果发下来才6万,本来是超预期的好事但是现在你很失望。但后来,你回头想想,发现这6万绩效也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比自己最早预期的3万要多很多,于是失望消失,脸上重新露出笑容。”不过这种干扰,也只能是起到一时的混乱效果,并改变不了长期趋势。我们仍然需要做好预期管理,但也不要只看到预期管理,而忽视了事情本质。特别是在美国和我们搞金融战的节骨眼,提振市场信心是十分重要的。信心是现代金融和经济体系的基石。
『 要么庸俗,要么悦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