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的名称蕴含着各式各样的意义,有的依据其规模、深度等直观特征自然而然地被大众接受,有的则铭记着历史的变迁或文化的传承,还有的与当地的民俗风情、语言习惯紧密相连。
青海湖、白洋淀、乌梁素海、纳木错……我国湖泊资源颇丰,但你是否好奇,为何这些湖泊的称呼各异?它们究竟是如何被命名的呢?
在古代,湖泊常被称为“泽”,例如“九泽”便是指上古时期的九个大型湖泊。
至于现今的命名习惯,面积广阔的湖泊多被冠以“湖”或“泊”之名,而那些面积较小且湖岸线优美的湖泊,则常被称为“塘”或“潭”。
其中,“湖”与“泊”的含义颇为相近,均指陆地上汇聚的大片水域。而“湖”的本意,是指陆地上生长着茂密水生植物的大型水体。在我国,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的湖泊中,有近一半都采用了“湖”作为名称,诸如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以及青海湖等。
湖泊之名,蕴藏着各异的深意,有的甚至隐含着解读其特色的“密码”与“线索”。众多湖泊的名字,往往基于其大小、深浅等直观特征而约定俗成。
我国东北地区,因河流冲刷作用形成了广阔的冲积平原,这里孕育了众多小型湖泊,当地人称之为“泡”或“泡子”,它们的特点在于湖面小巧、湖水浅显,部分湖泊矿化度较高,湖盆坡度平缓,且沉积物累积深厚。
而在我国东部,一些浅水淡水湖泊则被称作“淀”或“荡”,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华北平原上的白洋淀——这一由143个浅水湖泊组成的湖泊群。
另一些湖泊的名字,则镌刻着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传承。
以江西的鄱阳湖为例,其古称包括彭蠡泽、彭泽、官亭湖等,南北朝时期,该湖泊开始向南迁移并逐渐扩张,至隋朝时,其范围已扩展至鄱阳县城周边,因此得名鄱阳湖。
而洞庭湖在历史上亦有众多别称,如九江、五渚、三湖和重湖等,“洞庭”之名据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矗立着洞庭山而得名。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湖泊的命名深深植根于各地的风土人情与独特的语言特色之中,这些特色直观地体现在湖泊的名称上。
在我国众多省份中,不难发现以“海”命名的湖泊,比如北京的什刹海、内蒙古的乌梁素海、甘肃的尕海、新疆的布伦托海以及四川的邛海等。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干旱少雨的地区,河流与地下水往往汇聚于低洼地带,形成了众多内陆湖泊。在蒙古语中,这些湖泊被称作“诺尔”或“淖尔”,内蒙古地区以此命名的湖泊屡见不鲜。在新疆,曾为我国第二大咸水湖的罗布泊,当地人便称之为罗布淖尔。
青藏高原则是我国湖泊最为密集的区域。在藏语中,“湖泊”读作“错”,诸如著名的纳木错、羊卓雍错等。
有些湖泊的名称还在“错”的基础上增添了修饰,例如“仁错”,藏语意为“山湖”,指的是一面开阔而其余三面环山的湖泊,如“格仁错”、“昂拉仁错”等;又如“雍错”,藏语中意为碧玉般的湖,包括当惹雍错、玛旁雍错等。
此外,藏语还专为盐湖设定了称呼——“茶卡”,意为盐湖之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茶卡盐湖。
然而,有些时候,湖泊的命名并没有统一规则。比如,同在云南的滇池、洱海和抚仙湖,地理位置及面积大小接近,却有着不同的名字。这或许和历史人物的一次即兴发挥有关,和不同时代背景的民俗风情有关,和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的地层演变有关。
文章来源:人民网
声明 |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若文章所使用的字体或图片侵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