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前,那个“卖肾也要换苹果手机”的安徽高中生,获赔147万,现状令人感慨···

文化   2024-12-18 17:16   四川  

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有些人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也要满足自己的物欲,“卖肾”这一条灰色的产业链应运而生。

令人唏嘘的是,安徽未成年的一名高中生竟然也卷入这一风波中。

在安徽上高中的王同学年仅17岁,他通过互联网认识了正在非法寻找“肾资源”的尹某,被23000元卖肾的帖子吸引。

原来,王同学非常想要一笔钱,来买一部苹果手机

与尹某联系之后,王同学未告知父母,独自一人坐着火车从安徽去了郴州。

为了顺利卖肾换钱,王同学谎报了自己的年龄和姓名。而参与“卖肾”的9名被告,在未核实其未成年身份的情况下,便切除了王同学的右肾

参与案件的9人,寻找“肾资源”的何伟获利56360元,同时又付给主刀医生苏开宗60000元,

联系“肾资源”的宋忠于、唐世民和尹申分别获利了52000元、10000元和3000元。

而被切去右肾的王同学,仅仅获得了22000元。

手术结束后,王同学的身体状况越来越查。据医院诊断,患有肾功能不全,被鉴定为三级伤残。

最终,人民法院以故意伤害罪追究了9名被告的刑事责任,但王同学的身体却再也回不去了。

这则案件令人深思,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一个高中生不惜卖肾也要买一部苹果手机?

难道自己的一个器官和终身的健康仅仅值一个普通的通讯工具吗?

消费主义:被物欲吞噬的人

或许大家都对“卖肾”这一个非法产业链不熟悉,但这却真实存在于我们看不见的黑暗角落。

在黑市,一名年轻健康男子的肾的标价是3.5万元

许多人从“卖肾”尝到不劳而获的甜头之后,便从“卖肾”的供体变成了寻找肾源的中介人。

谈及“卖肾”的原因,有的是因为欠了债,有的是因为坐过牢不好找工作,有的就是纯粹不想工作,只想赚赚快钱。

卖肾之后,身体状况也会大不如前

有受害者表示,卖肾之后无法再做体力活,身体容易出虚汗。同时,抵抗力也变差了,明明啥也没做,但就是感觉很累。

只不过,为了满足自己的物欲,而伤害自己的身体,这真的值得吗?

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消费主义,或许能回答这个问题。

韦伯认为,在现代社会,消费方式已经变成了体现社会等级的一种途径,与社会地位、声望和经济实力息息相关。

这时候,商品不仅具有其本身的价值,还代表着一定的社会阶级

比如,买了名牌包、开着名牌车就是有钱人,买了某本书就是文化人。

安徽高中生通过“卖肾”的方式买苹果手机的动机也出于此,想要通过苹果手机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在当今消费主义横行的社会,商家为了营销所赋予商品的符号价值,早已超过了商品本身的价值

如果消费者听信了商家的宣传,就会通过购买一件商品,来满足内心某种微妙的优越感。

这种观念最大的害处在于,它诱导着人们用外在商品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许多人为了追求这些证明自己价值的外在商品,不惜超前消费背上贷款,甚至主动去贩卖自己的身体器官。

在我国哲学著作《庄子》中有一句话,叫做“物物而不物于物”。

那些用身体健康换取身外之物的人,早已经被物欲吞噬。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避免孩子误入歧途

案件中最令人痛惜的是,安徽的高中生仅仅才17岁,身体却被伤害得残破不堪。

这也给家长敲响了警钟,如何让孩子避免去满足物欲去伤害自己的身体呢?

首先,最根本的是要帮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不要变成消费主义的奴隶。

在经济学中,消费观指的是个体对于消费方式、消费水平等一系列问题看法的总和。

中西方曾共同将消费观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节俭消费观奢靡消费观适度消费观。

节俭消费观指的是以“存钱”为首要目的,为了存钱,往往不惜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质。

比如,家里衣柜就只有几件衣服,很少去外面吃饭等等。如果过度节俭,则可能会变成一分钱都不肯花的“守财奴”。

奢靡消费观恰恰相反,他们会通过无节制的消费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被消费主义支配的人。

比如,月薪几千,却想买几万块的包;信用卡已经刷爆了,但还是在不停地买买买。

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通过购买远远超过自己经济能力的商品,来展现自己的价值

而适度消费观则是既不吝啬、也不沉迷于消费主义的一种理想的消费观。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怎么帮助孩子建立起适度消费观呢?

一方面,教会孩子有计划的消费

为了让孩子懂得计划消费,我们应该从小就给孩子一些自己可以支配的金钱,来帮助孩子如何合理地使用金钱。

比如,可以在陪孩子逛超市时,给孩子几十块钱,让他自己去完成购物计划。慢慢地,孩子就会学会怎么规划自己的金钱。

需要注意的是,有计划并不意味着过度节俭

如果过度压制孩子的消费,反而会让孩子在长大后报复性消费,来满足儿童时期未被满足的欲望,花钱大手大脚毫无规划。

另一方面,给孩子树立自信心,避免孩子通过外界商品来体现自己的价值感。

上学之后,同学之间难免会对吃穿用度进行攀比。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实现高矮胖瘦、贫穷富贵等的自我评价

这时候,父母尽量不要强硬地训斥孩子,而是给孩子树立自信心,告诉孩子不要将自我价值寄托在外物上。

同时,也可以让孩子参与进商品的选购中

比如,同样是钢笔,是选择外观更漂亮但更昂贵的呢?还是外观普普通通但价格更便宜的呢?

如果孩子产生了犹豫,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既然普通的钢笔已经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那就不太需要花费更多的钱去购买更漂亮的钢笔

总而言之,消费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为了避免孩子误入歧途,我们应该尽早给孩子树立起有节制、有计划、不攀比的消费观念。

-The End -
作者-猫头鹰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宝子,喜欢我们的文章,可以把我们“设为星标”哦!以免错过推送消息❤!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谷雨妈妈

第一心理
畅销书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