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5名日军拒绝投降,他直接下令全部处死!后授衔开国少将

文化   2024-12-03 16:58   江西  
2015年1月31日凌晨,大名鼎鼎的共和国将军曾美的生命似乎走到了尽头。
弥留之际,这位曾有龙胆虎威的将军突然回光返照,双目焕发着矍铄的光芒大喊道:“鬼子又进村啦!”然后又紧紧地握住家人的手呓语着陷入半昏迷状态。
突然,老将军又醒来,瞪大了眼睛紧张地问家人:“乡亲们都撤退了么?!”
在得到家人肯定的回答后,他终于露出了欣慰的表情并洋洋得意地道:“撤退了就好,撤退了就好!嘿,我刚刚又干掉了几个鬼子……”
凌晨4点,老将军于河北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去世,用101年的光阴,描绘完了其波澜壮阔的一生。
显然,于生命弥留之际将军的表现我们便可得知,这显然又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共和国元勋,而其曾经的功绩如今确实早已经彪炳入史。
曾美,何许人也?其于我党、我国与人民又有怎样的功绩?他生命中又有哪些高光时刻,其在我党又有怎样的地位,扮演怎样的角色?
本期文章将带你了解老一辈革命家曾美将军的传奇事迹,如果你是一个喜欢了解历史的读者,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也许你会有所收获。

开国少将曾美——将军装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到南方视察,在听取江西省委汇报工作时,他说:“当年苏区的工作,兴国第一,瑞金第二。”
邓小平同志的讲话一语中的,作为曾经苏区领导者中的一员,他的话是极有含金量的。
赣州兴国,说它是红军革命初期的鼎梁之地也毫不为过。
从1929年4月至1933年11月,毛泽东曾前后七次莅临兴国考察指导地方革命工作。可以说在当时的中央苏区,除了瑞金,伟人去的最多也待得最长时间的就是兴国了。
兴国之所以如此令毛泽东重视,归根于其出色的革命战绩。从这里走出的将士们,是最早一批紧紧地团结在毛主席周围的人,他们死心塌地地跟着伟人走上井冈山,又走下井冈山,一路南征北战,建立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之初,2位上将,6位中将与48位少将,便是对他们功绩的最好书写。
而本文的主人公曾美,正是兴国56位将军中的一员。
1914年3月,曾美生在兴国一户贫农人家。出生时,曾美已经有了四位哥哥。
民国初年的时候,百姓的日子是过得最苦的时候,各种地主剥削与军阀压榨层层叠加到人们身上。那时候,普通百姓家有一口饱饭吃都是极奢侈的事,因此在出生后没多久,曾家为了不让曾美饿死,在很小的时候就把他过继到了别人家。
艰苦的环境,总是斗士的摇篮。打小艰苦的成长环境,对曾美酝酿出一颗济世救民之心提供了莫大的助力。
那个年代,农村的百姓,最深恶痛绝的绝不是军阀,而是地主老财。因为他们官商勾结又无所不在,处处剥削、压迫着人们,制造了一桩又一桩“天下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惨剧。
因此,在1930年4月,朱毛红军在中央苏区开始“打土豪,分田于民”时,年仅16岁的曾美就对这支为人民谋福祉的革命队伍心生向往,并义不容辞地加入其中。
当时苏区人们传颂着一首歌谣,其中一句“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便是当时红军队伍亲民的最佳写照。


回顾历史,人们绝对无法想像,小小的曾家,在红军革命初期,爆发出了怎样的能量。
曾家一门忠烈,兄弟五六人,全部参加了革命,最终留下来的却只有曾美。
1930年10月,中原大战结束,蒋介石调集重兵十万开始围剿我中央苏区,至1934年时围剿军队已叠加到了40万。
而当时我中央苏区,仅仅只有8.6万人,人手一条枪都分不到,而他们却要层层突破国民党40万大军五次的围剿,到最终挺进陕北时,仅剩6千余人,其中惨烈,不忍细睹。
其中曾美印象最深刻的是1934年年底的湘江战役。
湘江战役,由于当时错误的领导路线,红军从8.6万人直接锐减至3万余人。
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剩下的3万多战士,可以说都是牺牲的战友们用血肉之躯顶着枪林弹雨保下来的。
一场战斗没了5万多人,整条湘江,血红一片,浮尸千里。当地的人们三年不敢饮其水,十年不敢食其鱼。


了解红色历史的读者自然晓得其于我红军队伍的悲壮意义。
直到70多年后,湘江战役,仍旧是身经百战的曾美将军迈不过去的一道坎,回忆往事,他总是泪眼婆娑地说:“太惨烈了,我们活着的同志,一想到它就会忍不住流泪……”
当然,革命与战争注定是残酷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历史证明只有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我红军战士才会越挫越勇,并爆发出更加顽强的革命意志与生命力。
1935年1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我红军终于迎来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我党终于纠正了错误的左倾冒险路线,再次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的正确领导路线。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遵义会议”的选址,正是曾美亲手把关的。
1935年1月,红军攻克遵义,当时曾美正任红军总部参谋,直接下辖于周恩来,专门为总部整理汇集军事情报。
当时党内对李德、博古的怨言已呈鼎沸之势,红军内部更是早早有了重新确立领导班子并把毛泽东请出来领导革命的决心,因此一个大的决定性会议迫在眉睫。对会议的选址更是重中之重并最终落到了总部参谋曾美身上。
周恩来找到曾美说:“城中有一处大宅院,应该是我军理想的总部驻扎地点,你去秘密侦察一下!”
周副主席的命令下达看起来云淡风轻,可于曾美,于我军,却有千钧之重。
“总部机关的安全问题,不容有失!”
这是曾美接到任务后,不断在内心响起的声音。
傍晚时分,曾美独自一人来到了那处大宅院,与守门的老翁一了解才知道,这是曾经贵州军阀柏辉章的公馆。在我红军攻克遵义后,柏辉章正率部在外作战。
大宅院正中间是一栋灰色两层楼房,一楼的左侧和南面是住房,右侧则是厨房和大客厅。二楼则是一间十分气派的大房间。
曾美当下侦察认为,这简直就是为我军总部量身定制的最佳选址。
周恩来听取了曾美的详细汇报之后,当即下令将红军总部驻扎此处,一楼是厨房,客厅则成为了总部作战室。此后陆陆续续有首长住进了一楼的住房。二楼则成为了后来举行“遵义会议”的地方。我军在这里重新确立了毛泽东正确的领导路线,完成了伟大转折。
当时,一楼的总部作战室,由曾美、孔石泉、黄鹄显、王辉、吕黎平、罗舜初等8位总部参谋负责,实行2人轮班制。
因此,每每想起这一幕,曾美是既感光荣又悲伤。


遵义会议后,曾美又随总部机关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曾美回忆,长征期间,很多战士都没有迈过两座大山。
一是温饱大山。
遵义会议之后,红军队伍取道云贵川开始长征。面对前有堵截,后有追兵,3万红军队伍最艰难的从来不是敌人的枪林弹雨,而是自身的温饱问题。
我红军队伍是人民的军队,也是人民信赖与拥护的部队。我党有铁的纪律,那就是“未经百姓同意,就是饿死冻死,也绝不拿人民群众的一针一线”。
因此从贵州开始,许多战士就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了。加之这一带的封建地主老财早已经望风而逃并想方设法地带走了粮食与御寒衣物,使得很多战士几乎是光着脚,饿着肚子,开始长征的。
长征开始后,曾美每天都能看到有战友饿死。
最开始大家杀病马而食,马没了就煮皮带汤、皮鞋汤,最后开始啃树皮,挖草根。
然而可活动的路线就那么大,先头部队过去,后头部队却注定挨饿,连树皮草根都吃不上。
很多战友没有死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之下,却活活饿死在了路上,永不瞑目。
很多战友的脚,甚至不忍直视,皮鞋早已没有了,简单的纱布或者草鞋包裹,历经千里跋涉,双脚早已经血肉模糊,化脓流血,每走一步,都是钻心地疼。


有的同志被冻死了,战友们只能含着泪把他们的衣服扒下。因为每一套衣服,于我军而言或许都意味着一位红军战士活生生的生命!
二是雪山。
长征队伍步入四川夹金雪山时可谓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然而现实的残酷却是丝毫没有半点诗情画意。战士们走到这里,已经极度饥饿寒冷。因为山势高,大家每迈上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力气。登山最困难的时候,相互之间,只有默契无言,连多说一句话,大口呼一口气,可能都是对生机的损耗。
曾美后来回忆说:“大雪之中,漫天风雪狂舞。我曾眼见一位背着行军锅的炊事员被风雪一下子就卷得没有了踪影……”
然而就是这座在当地百姓眼里只有仙女才能飞过的雪山,却被红军队伍一步一步征服。
长征虽艰苦,但最令曾美放不下的还是自己弟弟曾昭贵。
如果曾昭贵从长征中挺下来的话,应该也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将军吧,可惜他的生命却在长征期间永远地定格在了16岁。
曾美记起,在自己参加红军后没多久,自己的弟弟曾昭贵也参加了红军。后来在红军开始长征转战贵州时,曾美见到了自己的这位可怜的弟弟。
一天,曾美所部正在整顿休息,忽然有同志说自己在红三军的弟弟来找自己。曾美十分激动地赶去见他,却见到弟弟不仅负了伤,而且染了重病,饥寒与病魔几乎已经把他折磨得奄奄一息。
那一晚,曾美作为哥哥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助。
病弱游丝之间,曾美听到自己的弟弟不停地喊着“哥~哥~,我饿……”


可是自己又到哪里给他找吃的呢?因此只能含着热泪找来了一点水,慢慢喂其喝下。喝过水后,水的涨腹感暂时让弟弟在自己怀里睡去。
这一夜,曾美抱着弟弟,一夜伤心,一夜未眠,他明白,自己的弟弟怕是熬不过去了。
然而,分别的时刻总要到来。清晨时分,部队开拔。曾美本来想要带着病弱的弟弟一起走,却被颇有觉悟的弟弟拒绝。曾昭贵也许十分清楚,长征途中,一个身体健康的人要走出去,尚且九死一生,何况还要拖着一个累赘呢,最终可能只是兄弟二人谁也走不出去罢了。
曾昭贵拒绝了哥哥曾美的要求之后,坚持让哥哥先走,自己则回到红三军,约定与哥哥在长征的尽头不见不散。
可惜这一别,曾美再也没有见到自己这位可怜但勇敢坚强的弟弟。
直到解放后遇到红三军的同志,曾美才知道,自己的这位弟弟就在自己与之分别不久后就因病去世了。
伟大的长征,之所以伟大,除了其战略之外,更是两万多名红军战士用生命奠定的。长征之后,部队直接减员至6000余人。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因为中央有意重点培养,曾美于1937年被选入抗大学习。这为其后来成长为一名将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抗大毕业后,曾美被派往冀晋地区组织敌后抗日工作,并一路用出色的抗日战绩成长为一名团长。
1943年,于曾美而言,注定是极具象征意义的一年。


坊间盛传,在这一年6月,曾美将军一怒之下活埋了15名日军,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这一年夏天,曾美任晋察冀军区2分区4区队的区队长兼政委。6月的某一天,曾美在当地同志的配合下,率部端掉了日军在滹沱河畔的最大据点。
为了表彰有功人员,同时鼓励同志们再接再厉在抗日战争中更加奋勇向前,部队在西头村召开了群众表彰大会。
没想到兵不厌诈,日军对这一战略也运用得相当熟稔,竟趁着我军表彰大会之际,派出了一支30多人的日伪部队,企图出其不意,对我总部进行摸黑侵袭。
然而摸黑游击战,一直以来都是我军的擅长战,仅在敌人从后山悬崖刚刚摸黑上来时,就被我军暗哨发现。
黑夜中,热闹地表彰大会突然被一声响彻山谷的枪响打断,大家马上意识到是敌袭我暗哨给出的警号。
曾美迅速组织队伍与敌人交火,并一路运用山势,将敌人引入伏击圈。这一战,敌人注定有来无回。敌人很快被我逼进山崖后的一处孔土窑洞内。
原本以为,这将是一场很漂亮的围歼战,没想到这是一支敌人精心组编的特种队伍,火力十分强横,加之居高临下占据有利地形,反而有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
曾美当下冷静分析,这支队伍,应该是敌人精心磨砺的一支尖刀,目的就是为了直插我军心窝子,其外围必有援手。强攻与消耗均于我不利。
这个时候,一名优秀的指战员所应该具备的作战素养就体现了出来。
曾美当即作出两手准备:
一、让同志们带着铁锹,准备从山上往下埋土,直接把他们活埋在窑洞里。
二、正面对其形成包围圈,同时派出翻译对其进行招降。
尽管敌人于我有深仇大恨,但我军对俘虏的政策,一直以来都是优待的。
果然,曾美的这一战略颇为奏效,就在我军在正面进行招降之时,很快有十多位伪军从里面走了出来投降。


然而,仅剩的15位日军却是油盐不进,死硬至极,拒不投降并负隅顽抗。他们的想法极其大胆,显然是企图据险而守,再依据其强大的火力,撑到其援军到来。
当此之时,曾美完全不给其痴心妄想的机会,确定窑洞里的是15位日军之后,马上就放弃了对其的侥幸心理下令往下埋土,群众们接到命令无不撸起袖子化愤恨为力量,很快就把15位日军,活埋在了窑洞里。


此次战况一出,曾美迅速在晋察冀军区名声大噪。人们提起他的果敢勇猛活埋15位日军,纷纷举起大拇指直呼大快人心。
抗日战争后期,曾美已经成长为冀晋军区二分区司令员,并率部收复了孟县、西烟据点,参加了正太线战役并接受了日军投降。
解放战争期间,由于曾美指挥战役特别突出,一路做到了67军参谋长的位置。
新中国成立后,曾美于1955年被授少将军衔。


后来又一路干到了北京卫戍司令一职,并在后来作为新中国五次国庆大阅兵的副总指挥主持了阅兵。
在晚年,曾美长时间定居河北石家庄。
2014年5月16日,百岁将军曾美因为心脏衰竭被送入了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治疗。
2015年1月31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仍旧心心念念的是“杀敌”与“人民”,当听到“人民都安全后”,含笑而终,享年101岁。


尤记起伟人《忆秦娥.娄山关》中的一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纵观曾美将军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也是战斗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更是为国为民的一生。
希望其新的征程依旧不朽!

今日人物志
愿所到之处皆为热土,所遇之人皆有善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