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是这个时代的主要健康威胁之一,是全球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相对于治疗,预防更为重要,而在预防策略中,肿瘤的早期筛查尤为关键。
为什么要重视肿瘤早筛
大量科学研究表明,肿瘤的早筛可以提升早期肿瘤比例,提升患者生存率,最终实现肿瘤死亡率的下降。
从2000年到2018年,我国恶性肿瘤的年龄标化发病率以每年1.4%的速度增长,但是死亡率约以每年1.3%的速度下降。也就是说,抛开老龄化的因素,尽管肿瘤越来越多,但其造成死亡的风险呈下降趋势。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治疗的进步以及早期筛查。
新的治疗方法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极大改善了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让原本生存期很短的患者可以长期生存,并提升了生活质量;而筛查更是让许多患者得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如乳腺癌、结直肠癌、肺癌等,与30年前相比,开展了疾病筛查地区的早期患者比例有了明显提高,患者预后得到极大提升。美国的癌症死亡率在过去30多年间下降了1/3,生存率则在过去半个世纪内提升了40%。
早期发现的癌症甚至是癌前病变,治疗方案相对简单,患者预后也很好,而且可以减少高额的医疗费用和社会资源消耗,降低患者和家庭的经济负担。例如,在肠镜下发现腺瘤性息肉(肠癌的最主要癌前病变),甚至不用开刀,直接在内镜下切除即可治愈;乳腺癌在早期就被发现后,患者不仅可以进行保乳手术,很多人还可以免于化疗之苦。而如果癌症在全身转移后才被发现,除了患者生存期较短和生活质量极差,高额的治疗费用给患者家庭也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肿瘤早筛需要注意什么
★了解自身的肿瘤风险
每个人罹患不同类型的肿瘤风险各不相同,知道自己的肿瘤风险,并开展相应的检查尤为重要。
肿瘤家族史,不良生活习惯,特殊感染情况如乙肝病毒(HBV)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或是某些特定疾病史,都会增加某些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
有些人家族中存在多个罹患同类恶性肿瘤患者(如多个家属为乳腺癌或者卵巢癌),或者家属发病时特别年轻,可能提示家族中存在先天携带特定基因(胚系基因)突变的情况,需要进一步开展遗传咨询及基因检测,并根据结果制订筛查计划。
★做好筛查体检规划
肿瘤的筛查不是做过一次就万事大吉,可以保一生平安了。做肿瘤筛查,需要制订长期的筛查计划。
例如,对于一个40岁以上、已婚、没有肿瘤家族史,不吸烟也没有职业环境暴露,但是日常爱吃高脂、高蛋白食物的普通女性而言,需要每1~2年进行1次乳腺X线(钼靶)联合B超检查,在规范的连续2次HPV核酸检测联合宫颈细胞学检查正常后,可3年进行一次筛查。45岁以后,可以增加一次胃肠镜的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确定下一次检查的时间。到了65岁以后,如果宫颈细胞学检查仍是阴性,则可以暂停宫颈癌筛查,但是乳腺和消化道肿瘤的筛查仍需继续。
重度吸烟者每年进行1次胸部低剂量螺旋CT检查,其他非高危对象,可以在各种机会性筛查过程中根据情况适当进行体检方案的调整。
★科学理性对待筛查结果
在肿瘤筛查的过程中,大家需要理性区分哪些是筛查性检查,哪些是诊断性检查。
筛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用简便、便宜的手段来发现高危人群,进而进一步开展诊断性检查。
部分早筛的结果并非100%准确,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可能,也可能需要一段时间观察随访后再下结论。
大家应保持科学和理性的态度,对假阳性的筛查结果不必过度恐慌,对假阴性的筛查结果也不能完全放松警惕。例如,在大肠癌筛查过程中,如果发现了大便隐血阳性,并不代表一定就是有了肠道肿瘤,需要进行肠镜检查进一步确认;有些人在胸部CT首次发现磨玻璃结节后,也并不代表肺部一定有肿瘤,有可能是炎症,需要观察一段时间后再下结论。
当然,在筛查过程中,有些时候尽管筛查指标并未提示阳性,但如有不适,仍应及时就医。
肿瘤早期筛查是科学防治癌症的重要一环。面对肿瘤这一巨大挑战,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而应主动采取行动,通过早筛早治策略,提高生存机会,提高生活质量。此外,结合健康生活方式,共同构建起坚实的肿瘤防控防线。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个体的努力都至关重要,每一次早筛都是对生命的珍爱和尊重。
文: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预防部 郑莹 周昌明
编辑:刘洋 秦明睿
校对:杨真宇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53XF57ZP】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