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岁月沉淀的“驻颜宝典”
中医美容的历史,和我们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一样,犹如一条闪耀着智慧光芒的长河,源头可上溯至远古时代。《诗经》中描述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既是对美的生动描绘,也从侧面反映出那时人们对肌肤状态的关注与追求。秦汉时期,中医理论雏形渐现,《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基石之作,提出“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一针见血地点明人体脏腑气血与外在容颜、毛发关联紧密——“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肺主皮毛,司呼吸、卫外;肾藏精,其华在发”。脏腑调和、气血充盈,方能有“面若桃花”和“发如墨瀑”之美态。
古代宫廷中,驻颜之术更是备受追捧。据史书记载,唐朝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传闻靠秘制“玉红膏”(以杏仁、滑石、轻粉等调配)滋养肌肤,使皮肤白皙嫩滑。清代后宫妃嫔用中药制成“香发散”,在清洁发丝的同时防脱发、添芬芳,集清洁、养护、留香于一体,尽显中医美容的精细与精妙。这些中医美容方法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仍为人们所用。
“以内养外”如同疏通“河道”
在中医看来,长皱纹恰似树木失水干枯、起皮褶皱,症结是“气血不畅、脏腑失养”。如果把人体比喻成大地,气血就如同滋养大地的江河雨水,经络则是输送气血的“河道”。一旦气滞血瘀、经络阻塞,面部肌肤“灌溉”不足,肌肤就会干涸失润、松弛、细纹便接踵而至。
气血和畅还有赖于脏腑功能的协调,尤其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肝主疏泄,调节气机与血量,失衡便气血瘀滞面部;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功能衰弱则营养难继;肾藏先天之精,精亏则皮肤毛发失于濡养,发枯肤糙、皱纹渐显。
如今热门的刮痧板美容、徒手按摩消除法令纹等法,恰似疏通“河道”之举,借外力刺激穴位、畅通经络,激发气血“奔腾”,重启肌肤修复机能,唤醒肌肤深层活力,让营养肌肤重焕光彩。
巧用双手与刮板的中医“绝技”
刮痧板抗皱手法
选对刮痧板是第一步。刮痧板以天然牛角材质为佳,性凉温和、顺滑亲肤,自带“疏通”属性。
首先,清洁面部,涂抹滋养精油。精油以玫瑰精油和薰衣草精油为上选,前者活肤润肤,后者舒缓、助眠、抗皱。
具体做法是,让刮痧板与肌肤呈15~30度角,从额头起始,沿眉心向两侧太阳穴轻刮,疏通督脉与膀胱经,缓解抬头纹;沿眼眶从内向外、由上至下轻柔刮拭,激活胆经、三焦经气血,淡化鱼尾纹;针对顽固法令纹,以迎香穴为起点,顺鼻唇沟向地仓穴方向,力度均匀、缓慢刮动,疏通阳明经。
每周刮痧2~3次,每次控制在15分钟以内,以皮肤微热、泛红、酸胀为度,切忌过度用力致肌肤损伤。
徒手按摩手法
晨起洗漱后,双手掌心互搓至温热,以指腹为“触头”开启“焕颜操”。
具体做法是,双手食指、中指并拢,沿下颌线自下巴向耳下提拉,重复10~15次,可紧实下颌轮廓,重塑面部“V”线;轻闭双眼,用指腹在眼周按揉睛明、攒竹、瞳子髎等穴位,环形按摩,每组顺时针、逆时针各做5~8圈,多组循环,可焕亮眼周、平抚细纹;再以掌心覆盖面部,从下巴往上、由内向外打圈按摩全脸。
这套面部按摩操每晚睡前坚持做3~5分钟,就像给肌肤举行了一场温柔的“唤醒”仪式,能够加速血液循环,放松肌肉,助眠又抗皱。
效果好但要长期坚持
中医还有很多美容方法,比如针灸美容、中医配方面膜、艾灸美容、中药内用和外用等,都值得我们尝试和体验。以上两种中医美容手法非常适合我们日常在家中自己操作,简单易学,容易坚持,效果明显。
初次体验刮痧板或徒手按摩,您可能就会惊喜于肌肤的即时“蜕变”。刮痧按摩后,肤色提亮、水肿消散、肌肉紧致,细纹似被“熨平”。这就是经络被瞬间“疏通”,细胞“能量站”重启的效果。
中医美容的优点是副作用小、效果明显;缺点是调理缓慢,需要长期坚持。长期遵循中医保健养生之法,将中医抗皱之道融入日常作息,配合食养等,就是一场由内而外的“青春保卫战”。随着气血渐盛、脏腑调和,皱纹生长变得缓慢,肌肤弹性得以增加,发质也从枯黄干涩转向乌黑顺滑。
在“国潮风”渐渐流行的今天,大家青睐中医美颜的确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您想尝试一下,那可以从我们介绍的两种手法开始;如果您觉得有效果,请一定坚持下去。博大精深的中医定会为您打开一扇健康、美丽的大门。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5KZS2HLV】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