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脑海中,11月11日这一天,似乎就是优惠购物的代名词,琳琅满目的商品、满屏的优惠券、疯狂的折扣和熬夜抢购的刺激,让人们似乎忘记它最“原始”的身份——光棍节。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那时的互联网在中国还处于萌芽阶段,而双11这个日子,也尚未被赋予任何商业色彩。在那个年代,有一群年轻人,他们或因学业、或因工作、或因个人选择,尚处于单身状态。11月11日,这个由四个“1”组成的特殊日子,因其独特的数字形态,被这群年轻人赋予了“光棍节”的别称。他们以此自嘲,用幽默的方式表达对单身生活的态度,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爱情的期待。
其实,光棍这个词在中国由来已久,光棍节也不仅是11月11日,1月1日也被称为光棍节,人们戏谑地称之为“大光棍节”和“小光棍节”。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探讨 “光棍”和“光棍节”的来历。
唐代李绅《拜三川守诗序》:“又里巷比多恶少,皆免帽散衣,聚为群斗或差肩追绕击大球,里言谓之打棍谙论,士庶苦之。车马逢者不敢前,都城为患日久。”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群恶少年,整天衣冠不整,群聚打架,或者并肩追逐,打球为乐,人们都不敢靠近,搞得官员百姓都很头痛,人们称他们为“打棍”。其中的“击大球”其实是唐代的一种徒步以棍击球的体育项目,类似于今天的曲棍球运动,又叫做“步打球”。
李绅所描写的是一群恶少年,举着击球的棍子,在人群拥挤的街巷,打闹玩耍。后来这类恶少便称“棍”。
《清稗类钞·棍骗类·善棍》:“俗称无赖之徒曰棍徒,又曰地棍,又曰土棍,亦曰痞棍,盖俗以棒为棍,状其凶恶,如以棒击人也。其名所由起,则原于李绅《拜三川守诗序》。是则凡得恶名者,始可曰棍。”
《清稗类钞》也认为称恶人为棍起源于李绅诗序。可见“棍”用来称呼坏人在唐代就有了。元以后,人们多用“~棍”或“棍~”来称呼坏人,如称歹徒、无赖、骗子、地痞、流氓、诈骗犯为恶棍、棍蠧、棍骗、棍精、棍虎等,现在我们还说“恶棍”“赌棍”“淫棍”等。
查阅文献资料,“光”这个字,甲骨文中就有,而“棍”这个字出现较晚,是在东汉时期,表示“棍棒”之意。“光”和“棍”组合在一起,形成“光棍”这个词,则要更晚,要到元代了。在元代话本中,“光棍”最初的意思是“光秃秃的棍子”,但之后边衍生出“身无分文而又无所牵挂”、“地痞流氓”的意思。为何会这样衍生?学者们认为,它背后的逻辑大概是这样的:因为“身无分文而又无所牵挂”,所以行为处事无所顾忌,进而成为“地痞流氓”。
在元杂剧《降桑葚蔡顺奉母》中有这样的台词:“俺两个是至交的好弟兄,绝伦的光棍。”为什么是“绝伦的光棍”呢?下面的台词接着说:“平日之间,别无什么买卖,全凭着舌剑唇枪,说嘴儿哄人的钱使。”这就解释了“光棍”的在元代的意思了。
但整个元代,“光棍”一词使用率并不高。到了明代近300年间,“光棍”的使用频率才高了起来。上海师范大学2019届硕士毕业生程可曾翻阅北大语料库,他发现北大语料库明代的语料共统计到140例“光棍”。“光棍”一词的含义有了外延,它从“光秃秃的棍子”扩展到“赤条条的人”。
在《初刻拍案惊奇》中收录的《东廊僧怠招魔 黑衣盗奸生杀》这个故事中有这样一个例句:
黄嫂子道:“可又来,小牛又不曾有妻小,是个光棍哩,那里挣得有此等东西?”
这里的“光棍”便是“单身汉”的意思。
但这样的用法居于少数,“光棍”在明代多数时候的意思还是“地痞流氓”。清代也是一样,在119例中,有高达103例为“地痞流氓”之意,仅3例为“单身汉”。民国时期同样如此。
“光棍”一词在明代就有了“单身汉”的含义。
冯惟敏《僧尼共犯》第一折:“自有佛法以来,把俺无知众生,度脱出家,削发为僧,永不婚配,绝其后嗣……哄俺弟子,剃做光头,不好看像,佛公佛母,辈辈相传,生长佛子,哄俺弟子,都做光棍,一世没个老婆,怎生度日。”
《俗语考原》释曰:“光棍,今俗亦以无妻之独夫,谓为光棍汉。”但是为什么“光棍”又用来称谓“无妻之独夫”,《俗语考原》没给我们答案。
有人认为此“光棍”源自“旷鳏”。宋代《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男子壮无室曰旷鳏。”男子壮年还没有妻室就叫“旷鳏”,“旷鳏”与“光棍”音相近,后讹为“光棍”。
其实,“光棍”特指称单身汉,这个用法直到1949年前都没有普及开来,或者说没有被普遍接受。这和当下截然不同。我们现在只要一提起“光棍”,那几乎就只有唯一一个“单身汉”的解释。
梳理“光棍”一词的历史脉络,几乎可以下这样的定论,作为单身汉的“光棍”是作为恶徒的“光棍”演变来的。两者是有因果联系的。因为“光棍”无家业、无职业,“光棍”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专门靠欺诈、勒索、偷摸等无赖手段为生,这样的人怎能娶上媳妇?久而久之“光棍”也就被赋予了“单身汉”的意思。而“单身汉”被普遍称为“光棍”,则是在1949年后。
事实也正是如此。在1949年之后的北大语料库的资料搜索中,程可找到了590例“光棍”,其中高达520例为“单身汉”的意思,占了88%;如果再加上13例的“女性单身汉”的意思,这个占比达到了90%以上。
如今,双11已经从光棍节转变为购物狂欢节,其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国界和文化的界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无论是光棍节还是双11,它们都是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来源:综合方志江苏、自紫牛新闻、咬文嚼字
编辑:朱振鑫
发布:高红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部分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
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