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思翠,笔名:田心、草根等。江苏盐城人,自由撰稿者。于《世界日报》《侨报》《泰国中华报》《中国人口报》《中国建设报》《中国环境报》《中国建材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青年作家报》等全国各地报纸、杂志发表作品1600余篇。参加各地征文获奖70多次。作品《藏在伏天里的爱》荣获江苏省第22届报纸副刊好作品散文类一等奖;散文《说说我经历的五个龙年》获第五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散文《在异地,咀嚼乡愁》获“鲁迅文学杯”全国文化精英大赛联赛金奖等。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寒生露凝秋意浓
作者 戚思翠
清雅的白露时节渐行渐远,寒凉的威慑日益加剧,清冷的寒露时节即将粉墨登场。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于每年公历10月7日至9日交节。寒露,是深秋的节令,也是二十四节气里首个带“寒”字的节气。元代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生露凝,故谓“寒露”。民谚云“露水先白而后寒”,意指白露节气之后,露水便从初秋微凉转为深秋沁寒。
古人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寒露时节,鸿雁南飞,同时随着天气逐渐转凉,鸟雀逐渐稀见,海边却出现了不少与雀鸟的颜色和纹样差不多的贝壳,古人认为“雀入大水为蛤”,即“飞物化为潜物”。同时,秋菊开始争芳斗艳,故有“菊有黄华”。这时节,昼渐短,夜渐长,气温下降快,昼夜温差大,在大雁南飞、蝉噤荷残、菊花渐黄、霜染红叶中,万物毕成,自然风光走向了多层次的斑斓。
寒露时节,露是主角。虽然它在夜里出现,在清晨阳光下消失,但它们就像一幕大戏里那些主宰全剧命运的神灵,于倏忽间,在不动声色里,主宰着季节的征候,让开放了一夏的花朵尽情凋零,让春天就开始长出的绿叶纷纷枯落,让秋草一夜变黄,让秋韵增添无限色彩。一如古诗里所言:“素秋寒露重,芳事固应稀。”又谓:“九月寒露白,六关秋草黄。”以及“一夜清风蘋末起,露珠翻尽满池荷”,说的都是寒露不可阻挡的力量。
寒露时节,露珠寒光四射,草木开始凋零,萧瑟寒冷的秋风难免让人产生寂寥之感,引发悲秋愁绪。楚国诗人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开启悲秋先河。唐代诗人白乐天《池上》:“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表露悲秋复杂情绪。而同代李郢《早发》:“野店星河在,行人道路长。孤灯怜宿处,斜月厌新装。草色多寒露,虫声似故乡。清秋无限恨,残菊过重阳。”撩拨秋日乡愁。
寒露时节,树叶渐渐转黄,正落未尽;田野上的庄稼已大多成熟了,正收未完。稻子垂着沉甸甸的谷穗,飘着芳香;棉花托着雪白的花朵,透出温暖;向日葵顶着硕大的花盘,以示虔诚。寒露的平原有点像一幅简约的素描,淡淡浅浅的,文文静静的,似乎是在不经意间的勾画。所以,有农谚“寒露时节天渐寒,农夫天天不停闲”“寒露到,割晚稻”“寒露不割禾,一夜掉三箩”“种麦、摘花、打豆场”,还有“棉怕八月连阴雨,稻怕寒露一朝霜”,表述的是寒露时节农民农事的繁忙景象。
寒露时节,菊花开得最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是冬天的象征,荷花是夏天的象征,兰花是春天的象征,而菊花作为秋天的象征,是不可取代的。咏菊诗多如牛毛,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说是鼻祖了。清淡如菊,淡雅而有味道,是只在这个季节才会有的心态与境界。寒露时节,秋水长天之间,沉淀着岁月的精华,这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丰厚礼物。拥秋入怀,清露濯心,此时,人生少了几分匆忙与浮躁,多了一些从容与淡定。
其实,寒露时节颇丰硕,它流溢着苦尽甘来的味道,蕴藏着温柔多情的秋韵、宽厚坚实的秋意,是一首需要用人生阅历来品读的诗篇。“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寒露之后,天气渐冷,风起叶落,时常让人感到凄凉。也只有在泛起丝丝凉意的寒露时节,才渐渐涌现绵绵的深秋相思。于是,寒露又可以成为乡愁的韵脚。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点击上方二维码。关注“黄海潮声”微信公众号。
投稿须知:
1、本公众号是一个集新闻性、文学性、交流性为主的综合性平台。所用稿件坚持原创首发,凡来稿10日后没有刊发的,作者可另投他处。
2、来稿类型不限,小说、散文、诗词、评论、杂谈及新闻、通讯等均可。有条件的,可以同时配图、配音或视频。
3、作者首次投稿,需附百字个人简介及生活或工作照1张。
4、所有文稿须遵循法律法规及公序良俗,弘扬正能量,严把导向关,杜绝抄袭,文责自负。
5、作品所获赞赏金,凡每笔达10元以上,其中70%发放奖赏作者个人,30%用于平台维护,在平台发布15日后以微信红包发放。
6、投稿邮箱18961965666@189.cn或微信同步。
7、诚邀商务合作,合作方式包括独家冠名、荣誉主办、特别协办、协办、指定用品,欢迎商务加盟。联系人:陈先生 18961965666
《黄海潮声》公众号编委会
联系我们
主 办:射阳县杂文学会
顾 问:李志勇
编委会:郭开国 陈允标 董素印 张同祥 陈冬平
特邀编委:皋德超 吴炳生 李健 朱莉 钱娟
总 编:郭开国
副总编、编辑部主任:陈允标
本期编辑:陈允标
投稿邮箱:18961965666@189.cn或微信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