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苏宁/挖红薯(散文)

文摘   文化   2024-11-06 06:00   江苏  

      作者王苏宁,女,一位90后的女性作者,就职于江苏省淮海农场社区管理委员会。她拥有广泛兴趣爱好,平时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的点滴、抒发内心的感悟,以真诚的笔触打动着读者的心。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挖红薯 

 

         作者 王苏宁


      “明天请各部门留一个人在办公室值班,其他人员请于明天早上 7 点到办公楼前集合,一起去五分场中山杉林地支农挖红薯。”下班前工作群里的这一则消息,瞬间成为大家热烈讨论的焦点。为了积极响应支农工作,大家主动请战,及时安排好手上的工作,生怕漏了自己。

      深秋的清晨,大雾弥漫,不禁让人感到一阵彻骨的凉意。早晨7点左右,挖红薯的志愿者便陆陆续续在办公楼前集结。有的社区机关的同事根本没有从事过农业工作,对于即将开始的挖红薯活动一脸茫然,不过从他们交流时的神情和言语来看,大部分人还是对今天充满期待,期望能有别样的体验。其实,挖红薯于我而言并不陌生,我的老家在苏北地区,那里主要以种植小麦、水稻为主,但家家户户也会种点红薯,留着冬天煮粥或烤山芋吃。自从上了初中以后,我便或多或少地参与到家庭的劳动之中。在我们当地有句俗语:“孩子过了门闩高就可以赶到田里了。”

       红薯种植在淮海农场一片500多亩的中山杉林地内。原本,中山杉林地距离我们办公地点也就十分钟左右的车程,然而要抵达红薯种植的区域,就必须在中山杉林中穿过一条约 500米的狭长小道,道路两旁杂草丛生,很不好走。好在几名男同事作为开路人,让我们这些女同事坦然了不少,但也是小心翼翼地跟随其后,生怕在这高大的杉树且幽静的小路上掉队。

       一到达红薯种植区,每个人都跃跃欲试,摩拳擦掌,恨不能立刻冲进田里大干一场。为了能更高效地开展工作,组织者依据不同的性别和专业技能,将大家划分成不同的工作小组。

      由于我没有特殊技能,便和大多数同事一样,拿一个筐,负责将机械翻出的红薯捡到筐里,再搬运到指定地点。工作难度虽说不大,但胜在数量众多。刚开始的时候,大家你追我赶,唯恐落后于人,可没过多久,大家的手速逐渐慢了下来,起初的欢声笑语也消失无踪。我原本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以为今天的工作能够轻松应对,怎奈老腰不争气,干一会儿就得站起来,用满是泥土的手捶上捶下。

      深秋的天色总是黑得较早,五点刚过,太阳便没入了黄昏。树林中也渐渐升起一层薄薄的雾气。随着一声“机器熄火,大家抓紧把手里工作收个尾就回去”的号令传来,大家仿佛又恢复了活力,全都手扶着难以直立的老腰,对着天空长叹一声。但看到满满4万斤的红薯装车待发,彼此又会心地笑了。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点击上方二维码,关注“黄海潮声”微信公众号。 

投稿须知:

1、本公众号是一个集新闻性、文学性、交流性为主的综合性平台。所用稿件坚持原创首发,凡来稿10日后没有刊发的,作者可另投他处。

2、来稿类型不限,小说、散文、诗词、评论、杂谈及新闻、通讯等均可。有条件的,可以同时配图、配音或视频。

3、作者首次投稿,需附百字个人简介及生活或工作照1张。

4、所有文稿须遵循法律法规及公序良俗,弘扬正能量,严把导向关,杜绝抄袭,文责自负。

5、作品所获赞赏金,凡每笔达10元以上,其中70%发放奖赏作者个人,30%用于平台维护,在平台发布15日后以微信红包发放。

6、投稿邮箱18961965666@189.cn或微信同步。    

7、诚邀商务合作,合作方式包括独家冠名、荣誉主办、特别协办、协办、指定用品,欢迎商务加盟。联系人:陈先生  18961965666                                 

《黄海潮声》公众号编委会

      


联系我们

主   办:射阳县杂文学会

顾    问:李志勇

编委会:郭开国  陈允标 董素印  张同祥  陈冬平

特邀编委:皋德超 吴炳生  李健  朱莉  钱娟

总    编:郭开国

副总编、编辑部主任:陈允标

本期编辑:陈允标  袁卫东

投稿邮箱:18961965666@189.cn或微信同步。


射阳县杂文学会
分享杂文作品,加强杂文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