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主旋律微短剧,上场没有回头路!
来源:影视独舌(ID:dusheme)
作者:许心强
本文已取得授权,未经原文授权,不得转载
他提到,总局正在努力打通大屏和小屏,让优质微短剧大小屏同播成为常态。同时,积极推动重点播出平台实施“反哺”措施,引导市场分配机制由流量推广向内容创作倾斜。
这两个会议实际上总结了微短剧最新的发展态势及未来趋势:
创作上,主旋律微短剧进军国庆档,意味着继“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之后,微短剧主流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播出上,湖南卫视打造的“730大芒剧场”成为全国首个跻身黄金档的微短剧剧场品牌;东方卫视推出了“中国微短剧品质东方计划”,创设了日播微短剧展播带——品质东方微剧场。二者均呼应了总局对大小屏同播的要求。
而“引导市场分配机制由流量推广向内容创作倾斜”对应的则是投流模式降温、免费模式兴起的市场态势。
国庆节期间,官方发布的微短剧国庆档推荐片单中的一些剧目已揭开神秘面纱。微短剧的主旋律化走的是不同寻常的路子,这也是今天我们要谈论的重点话题。
不一样的主旋律
十月初五和听花岛同属于一家公司,《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只是其主旋律项目储备的其中之一,还有一部《我在乡村当法官》预计将在下个月播出。
首部聚焦村超的微短剧《大力村超人》,由中国移动咪咕公司、华策影视集团联合出品,还请来了曾经的“微短剧一哥”管云鹏主演。
新的格局正在形成:微短剧老玩家不仅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获胜,也要在主旋律头部项目的竞赛中争先。
而华策影视作为长剧头部公司中的主旋律大户,也试图抓住微短剧的机遇,寻找业务增长点。
第二,主旋律微短剧最大的美学特征是视角足够下沉,或者说是将普通人和主旋律故事关联起来。
《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的创作理念是,行走在长征路上的每一个个体都值得被尊敬和歌颂。
与之对应的是,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也没有忘记革命先烈的牺牲,用真金白银通过“长征商城”支援红军,由此形成故事上的“与我有关”,达成了红军战士和现代观众之间的双向奔赴。
《这世间如你所愿》中,从战场穿越而来的八路军战士目睹八十年后的富强中国,并和女主一道,在现代社会与诈骗分子斗智斗勇,这就做到了人设上别具一格,故事上贴近社会热点话题。
第三,它们努力保留了微短剧本有的题材特色和故事逻辑。
在影视创作中,穿越一向是个敏感词汇,更遑论与主旋律沾边。但在微短剧创作里,穿越实际上是个核心元素。
《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不仅主角穿,还带着超市穿;
《这世间如你所愿》是八路军战士往现代穿;
《东坡先生赶考记》是主角往北宋穿;
《面若桃花第二季》是主角往唐伯虎身边穿;
《那年中秋》是穿越+无限流......
穿越本是爽感的来源,要让主角凭借先知优势,对周围人实现降维打击,但主旋律微短剧不提倡这种爽感,而是用“穿越”满足观众的情绪诉求,具体来说,就是弥补遗憾。
弥补亲人间的遗憾,就是要让曾经牺牲在长征路上的太爷爷走进现代,走进兄弟的怀抱,走进全家福;
弥补革命先烈临终前“革命尚未成功”的遗憾,就是要把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崛起之路用影像放给他们看;
弥补红军和八路军战士当年物资匮乏的遗憾,就是要把他们带到现代社会,吃好喝好玩好;
弥补观众对过去的遗憾,就是要设置一个“长征商城”,让现代支援历史......
有微短剧主创认为,微短剧实现破圈的第一要义不是爽感,而是情感,即在一个或多个点上抚慰观众。
从这个角度而言,轻爽感、重情感,或许便是主旋律微短剧未来最重要的创作方向。
除此之外,主旋律微短剧还要敢于根据品类特点,保留自己的故事逻辑。
《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里红军看到现代超市后没有那么多一惊一乍的场面,就是为了加快节奏,充分利用本就不富裕的时长。
《这世间如你所愿》里穿越而来的八路军战士,很快就适应了现代生活,亦是同理。
从创作上而言,主旋律能保留微短剧的题材特色,绝对是好事,它为主旋律故事提供了更多的解法,亦是主管部门包容度的一种体现。
但相应地,它们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些舆情上的风险。
历史虚无主义的帽子说来就来,扛着红旗反红旗的指责不会缺席,约束较多的其他门类影视创作者也有道不尽的委屈和迷茫。
种种舆情组合起来,对创作者是一种煎熬,对主管部门的承受力也是一种考验。
这样的阵势,电影、剧集见过,现在轮到了微短剧。
在类似的舆情事件中最糟糕的是,它从不只停留于正常的文艺批评,而更像是一场上纲上线的绞杀。
首先必须要指出的是,包括电影、剧集、微短剧在内的影视作品都属于广义的戏剧范畴,戏剧的一个基本属性是假定性,戏剧审美的前提是接受这种假定性。
戏剧表达可以是现实主义风格,也可以是浪漫主义风格,还可以是超现实主义风格。不能要求它必须遵从有限的历史记载,也不能勒令它1:1还原“生活真实”。
然而,现在影视作品遭遇的“舆情”绝大多数都是这种胶柱鼓瑟的责难。而且,对于很多食髓知味的猎杀者来说,这已经成为了一个流量密码甚至取利之道。
如果遇到的是有据可依的批评,创作者和平台当然应该让步,该接受接受,该改正改正,但对于毫无根据的指责、断章取义的脏水、心怀恶意的揣测,应该站定脚跟,不为所动。所有带有示弱性质的退缩都会化为其养料,增强它的“合法性”和“正确性”。
这般舆情对主旋律微短剧创作的影响有多大?对创作者的信心和热情是否会构成打击?对主管部门的态度有何影响?这些问题的答案无疑将影响这一题材今后的走向。
受众
微短剧国庆档值得关注另一个关键词,是“受众”。
在抖音、快手等平台播出的作品如《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爱在胡同黄昏时》无疑面向的是微短剧的所有受众,面向的是短视频平台培养起来的观众。
而在小程序播出的如《这世间如你所愿》,采用的是付费形式,面向付费用户。
哔哩哔哩推出的《有猫的迷宫》,充满了二次元的味道。
还有在爱、优、腾、芒等长视频平台播出的如《追梦人》《独角兽猎人》《他似火》等作品,迎合的则是长视频用户的喜好。
各自发挥平台优势,深耕用户特色,是这届主旋律微短剧的一个突出特点。
仔细观察会发现,微短剧的创作正在迭代。比如,短视频平台的一些微短剧,学习了长视频平台微短剧的妆造、构图,力求提升影像质感。
最值得关注的是央视频。作为视频平台中的国家队,央视频出产的微短剧气质一向很正,文化气息和教化味儿很浓,看似在付费和免费市场中都没有明显的优势。
但在看了《东坡先生赶考记》后发现,央视频的微短剧很可能会逐渐开发出一条育儿赛道来。
《东坡先生赶考记》融入了穿越元素,但以提问+剧情的形式介绍了苏东坡的很多人生经历和作品,想必家长很乐意让孩子观看。
只要作品矩阵形成,用户习惯养成,自然就会形成不可小觑的商业价值。
从这个角度而言,它也符合微短剧品牌创建,以及用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的潮流。
称谓
最后,还想再对微短剧和短剧做一些概念上的厘清。
在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一位记者提问时,使用了“短剧”这一说法,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朱咏雷认真地向她确认,询问的究竟是短剧还是微短剧。
虽然只有一字之差,虽然业内和一些媒体习惯于把微短剧称为短剧,但短剧和微短剧在主管部门那里实际上一直都是两种艺术形式。
在官方的定义里,短剧不是微短剧,而是短剧集。
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2年12月印发的《关于推动短剧创作繁荣发展的意见》,短剧至少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单集时长15-30分钟的系列剧;二是集数在6集内的系列单元剧;三是20集内的连续剧、周播剧。
而关于微短剧,广电总局2020年12月下发的《关于网络影视剧中微短剧内容审核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对其有着明确定义:网络影视剧中,单集时长不足10分钟的剧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