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处暑象征着万物收敛,凉意渐起。李祥霆先生选择这一特殊时刻,在五塔寺抚奏一曲《普庵咒》,感悟自然之悠远,体察天地之变换。古琴悠悠,宛如秋风入林,唱出夏季的尾声。五塔寺,古刹钟声回响,与古琴的旋律交织,宛如天籁之音。琴曲如同秋水长流,洗净了尘世的浮躁。
( 2007年8月23日摄于北京五塔寺 塔前)
( 2007年8月23日摄于北京五塔寺 室内)
琴曲释义/普庵咒
《抄本琴谱》溥雪斋
又名《释谈章》。它的乐谱最早见于明末的《三教同声琴谱》(1592)。清代大套琵琶曲和佛教丝竹曲中也有《普庵咒》这个曲名。根据琴谱旁的梵文字母的汉字译音来看,可能是帮助学习梵文发音的曲调。古代曾有普庵禅师,可能是本曲的作者。一说此曲为杭州隐士李永南作。全曲共十二段,段尾都接以共同的曲调,听来回还反复,连绵不绝,在琴曲中颇有特点。《天闻阁琴谱》评:“音韵畅达,节奏自然,令人身心俱静,可谓平调中第一操也。”乐曲使用了较多的撮音,帮助音乐造成了古刹闻禅,庄严肃穆的气氛。曲式上有一些类似丝竹曲中曲牌联结的形式。其音韵畅达,节奏自然,清夜弹之,似闻暮鼓晨钟,贝经梵语;如游丛林,如宿禅院,令人身心俱静。
普庵禅师咒语在长期的诵念中,因为它那流畅的音声与规整的节奏,是很动听的,很可能形成旋律。然而,从一部咒语的诵唱,转化为一个固定的音乐,尤其是器乐,则是很困难的。据胡耀著《佛教与音乐艺术》(天津人民出版社):“《普庵咒》的诵唱音调在不同寺院是不相同的。大致可分为南北二流:北派以山西五台山作代表;南派以江苏常州天宁寺为代表。二者的音调节奏等大相悬殊。”这就是很好的说明。
普庵禅师咒语从南宋开始,流传了将近四百年,到明朝嘉靖年间才有普庵咒音乐的出现。最初出现的,是福建南音《普庵咒》。这是有心人因它的规整结构而选取,配以南音‘寡北’滚门音乐而成。其动机是为了配合寺院佛诞的福建南音演奏活动,以增添一首有佛教内容的新曲目。后来,此曲风行于当时,并形成指套。
福建南音是一个典雅古朴的乐种,它的《普庵咒》更令人有庄严肃穆的感受,从而影响到琴人纷纷仿效,按弹于丝桐,谱于琴上。于是就产生了张德新和李水南两人的创作。动机还是宗教性的:张德新是为了谱‘三教同声’而选取它入琴;李水南则是受好佛道的吕选君所托,才谱之于琴的。后来,因为当时的地理环境的阻隔,从而形成了《三教同声》、《阳春堂琴谱》、《松弦馆琴谱》的传习系统;以及《太音希声》、《伯牙心法》、《理性元雅》另一个系统的传习。这种情况从万历一直延续至明末,两个系统才开始融汇起来。而到清初,统一的普庵咒琴曲才出现。
2024甲辰年处暑节气
处暑节气的三个物候
8月22日(甲辰年七月十九)
第一物候/鹰乃祭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处暑初候,老鹰感知到秋风起,开始大肆捕猎鸟类,先陈列如祭,而后食之,且不食有胎之鸟,古人也称此为“义举”。
8月27日(甲辰年七月廿四)
第二物候/天地始肃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处暑二候,天气转凉,万物始凋,寒风瑟瑟,天下一片肃杀之气。
9月1日(甲辰年七月廿九)
第三物候/禾乃登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处暑三候,藜稷稻粱,接连成熟,五谷丰登,大地金黄。作物昂扬生长,农事逐渐繁忙,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古琴大师李祥霆
李祥霆,满族,古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吉林辽源人,祖籍辽宁岫岩,曾多次到访英、法、德、美、日等十几个国家演出,独奏音乐会逾百场。出版唱片《李祥霆古琴艺术》《唐人诗意》《宋人词意》《元曲古韵》《幽居》等。主要著作有《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研究》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英国、法国国家电台多次广播李祥霆古琴专题音乐节目、在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人物》、《走进幕后》、《音乐人生》、《大家》、《人物新周刊》等极有影响的栏目都录制有其专题播出。
李祥霆演奏用琴(唐)九霄环佩
「九霄环佩」乃珍稀存世之唐琴,为香港何作如先生收藏,历史上曾被唐肃宗于公元756年继位大典上御用。“九霄环佩”琴形制浑厚,作圆首与内收双连弧形腰,相传为“伏羲式”,比明刻本《古琴图式》多一内收弧形。琴以梧桐作面,杉木为底,通体髹紫漆,多处跦漆修补,发小蛇腹断纹,纯鹿角灰胎显现于磨平之断纹处,鹿角灰胎下用葛布为底。琴通长124.5厘米,肩宽21厘米,尾宽15.5厘米,厚5.4厘米,底厚1.5厘米。龙均作扁圆形,贴格为一条桐木薄片接口于右侧当中。腹内纳音微隆起,当地沼处复凹下呈圆底沟状,深度约2厘米,宽3厘米,通贯于纳音的始终。
《李祥霆古琴与廿四节气》录音地点
录音:沈援之
视频:曾庆桂 耿子云
文编:王寿春
审阅:马 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