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芒种,这一天花神退位。按照中国传统习俗,闺中女子用花瓣和柳枝编织成轿马,焚香煮梅,祭饯花神。这不仅是一次年度的送行,更是仲夏对远去春天诗意的挽留。明代文人唐寅将牡丹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林黛玉在曹雪芹的笔下堆出一爿香塚。正所谓“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是日,古琴大家李祥霆,登临北京古观象台紫微殿,以琴曲《芒种·即兴》寓言天地之旅,琴音悠扬不拘一格。
( 2007年6月3日摄于北京古观象台紫微殿前)
2024年芒种时刻/
北纬39º54'38.10",东经116º25'69.50"古观象台(Ancient Observatory),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裱褙胡同2号,始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是明清两代皇家天文台,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1956年古观象台以“北京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古观象台为砖砌高台建筑,上窄下宽,平面呈方形,台基中部黄土夯筑,底部边长24.6米,台基高为14.25米,总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东侧连接城墙,台顶平面高出城墙约3米。台西侧和北侧有马道供人登台,台中心有圆拱形门洞。八件大型铜制仪器陈列在台上南、西、北三面。台下西部为紫微殿、滴漏堂庭院。古观象台连续观测近500年,积累了大量的天文科学资料,为人类的天文事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至今仍保存着清朝180年间的气象资料,是世界上现存较早、较完整的气象观测记录。1979年8月21日,古观象台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23日,古观象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日芒种,公元2024年6月5日,岁在甲辰龙年四月廿九。作为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它标志着仲夏的正式开启。此时太阳运行至黄经75°,阳光愈发炽烈,昼长夜短,自然界阳气旺盛,万物生长达到巅峰状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芒种,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芒”字指谷物的芒刺,如小麦、大麦等农作物成熟时顶端的长须,“种”则有播种之意。因此“芒种”直观反映了这个节气的两大特征,其一是小麦进入成熟期,预示着麦收即将来临。其二是长江以南,稻谷播种进入关键阶段。所以无论南北,农忙全面展开。另外,民间传统中,各地的“送花神”仪式在芒种当日举行,以此感谢花神对春季繁花似锦的庇佑,并籍此迎接夏季的来临。而芒种第二候当天又恰逢端午节,故有食粽子、饮雄黄酒等传统习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初候,螳螂生。芒种之初,小螳螂在此时孵化而出,这是自然界中生命力勃发的象征,也预示着夏季生物活跃周期的开启。螳螂的出现,标志着炎炎夏日即将到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二候,鵙始鸣。鵙(读作jú,即伯劳鸟),一种善鸣的鸟类,在芒种时节开始高歌,其声清脆响亮,穿林越岭,成为夏至前后最鲜明的自然之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三候,反舌无声。所谓“反舌”,是指一些善于模仿其他鸟类叫声的鸟类,如杜鹃、夜莺等,在芒种后期渐渐停止了它们的歌唱,仿佛自然界的一场音乐盛宴悄然落幕。( 2007年6月3日摄于北京古观象台紫微殿内)
古琴大师李祥霆
李祥霆,满族,古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吉林辽源人,祖籍辽宁岫岩,曾多次到访英、法、德、美、日等十几个国家演出,独奏音乐会逾百场。出版唱片《李祥霆古琴艺术》《唐人诗意》《宋人词意》《元曲古韵》《幽居》等。主要著作有《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研究》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英国、法国国家电台多次广播李祥霆古琴专题音乐节目、在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人物》、《走进幕后》、《音乐人生》、《大家》、《人物新周刊》等极有影响的栏目都录制有其专题播出。
李祥霆演奏用琴(唐)九霄环佩
「九霄环佩」乃珍稀存世之唐琴,为香港何作如先生收藏,历史上曾被唐肃宗于公元756年继位大典上御用。“九霄环佩”琴形制浑厚,作圆首与内收双连弧形腰,相传为“伏羲式”,比明刻本《古琴图式》多一内收弧形。琴以梧桐作面,杉木为底,通体髹紫漆,多处跦漆修补,发小蛇腹断纹,纯鹿角灰胎显现于磨平之断纹处,鹿角灰胎下用葛布为底。琴通长124.5厘米,肩宽21厘米,尾宽15.5厘米,厚5.4厘米,底厚1.5厘米。龙均作扁圆形,贴格为一条桐木薄片接口于右侧当中。腹内纳音微隆起,当地沼处复凹下呈圆底沟状,深度约2厘米,宽3厘米,通贯于纳音的始终。
《李祥霆古琴与廿四节气》录音地点
录音:沈援之
视频:曾庆桂 耿子云
文编:王寿春
审阅:马 骅